高校“双一流”建设中的人才培养工作思考
2017-11-22吕思思
吕思思
摘 要 人才培养是我国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重要基础。本文分析了人才培养工作在高校“双一流”建设中的重要意义,从更新教育理念、营造优质环境、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国际化建设、加强质量保障等方面探索了一流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 双一流 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10.001
Reflections on the Training of Talen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Top Clas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V Sisi
(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fice of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2)
Abstract Talent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build world class universities and first-class disciplin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work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top" significance, from the renewal education idea, to create high-quality environment, deepening teaching reform and promoting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onstruction, strengthen quality assurance and other aspects to explore the practice path of first-class talents.
Keywords double top; talent training; higher education
2015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提出“双一流”建设的整体战略布局,吹响了中国大学冲击世界顶尖学府的“冲锋号”。2017年1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出台,掀起了高校间新一轮的人才竞争。不可否认,创建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关键靠一流人才,高校都在加大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加快引进高水平人才,提升学科学术竞争力,希望在可比指标上尽快达到“世界一流”。然而当回归到高校的根本使命——人才培养上,虽然我们与世界一流大学尚有很大的差距,却在实际建设中却往往重视不足、力度不够,甚至沦为某些场合的套话和口号。笔者认为,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应立足大学的根本使命——人才培养。高校管理者应静下心来,以“双一流”战略为契机,着力纠正现阶段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补上人才培养这块短板,提升办学水平,才能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真正的高等教育强国。
1 高校“双一流”建设必须重视人才培养工作
人才培养是国家“双一流”战略的重要内容。《总体方案》和《实施方案》中强调,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一流人才是“双一流”建设的主要任务,也是重要遴选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也明确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1]这都表明党和政府对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希望,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1.1 人才培养的重要地位由“双一流”战略的内涵决定
“双一流”战略是引领我国高校实现战略转型的标志性工程,其总体目标是通过创建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學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支撑;其本质是内涵发展,是实实在在有助于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发展。信守“双一流”建设的内涵和价值,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扎实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新形势下高校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信息化时代对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育环境均产生了深刻影响,一些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求,高校只有积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才能更好地发挥重要的人才支撑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解决我国高水平大学发展中突出问题的现实需要。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大而不强、活力不够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足,一些高校教学与科研的矛盾依然存在,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与国际高水平大学相比还有着较大差距,这都需要高校着力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打开发展新局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我们的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总体在发展,大学排名在不断提升,但师生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却没有相应的提高。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教育与实践脱节,学生的能力发展跟不上社会和实践发展,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应有的关注。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高校必须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大力消除存在的问题,把“双一流”建设“红利”真正落实到广大学生和家庭身上。endprint
1.2 人才培养的重要地位由大学的根本任务决定
现代大学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众多使命,其中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最初使命,也是大学的根本任务。[2]“回归人才培养本位”近年来不断被呼吁,反映了当今大学在实用主义冲击下对人才培养根本职能的忽视。人们说,现在我们的大学谈“一流”太多,谈“大学”不够,许多高校是围绕科研经费、科研指标办学,而不是围绕学生的成长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我们应该严肃反思今天的大学在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等方面多大程度上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教學为重心、以人才培养为重点?[3]我们在拉伸大学排名的时候有没有尽心尽力地办几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事?在这样的背景下,落实人才培养根本任务具有特别的意义。
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活动都必须要围绕育人展开,为育人服务。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武汉高等学校工作座谈会上强调,高校在“双一流”建设进程中要做到四个“回归”——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4]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复原教育的基本功能——教书育人,做好教育分内的事,坚持育人育才的初心。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基础性的工作,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只有戒除浮躁心理、投机心理,摈弃追逐刚性指标和功利驱动的套路、歧路,围绕提高质量这个核心任务,真正把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大学的灵魂,才能在创建“世界一流”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1.3 人才培养的重要地位由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需求决定
“世界一流”是世界范畴的比较概念,人才培养质量是其中难以量化的软指标。分析国际上常用的大学、学科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发现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体现并不充分,这是因为人才的成长需要较长的周期和各种因素共同孕育,而人才质量的高低也难以确定统一的标准。实际上,人才培养在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创建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首先,人才培养质量是大学和学科一流水平的重要体现。虽然世界一流大学很难找到统一的评价模式,但纵观公认的一流大学,无论公立或私立、研究型或教学型、综合性或专业性,其教育理念无不都是以培育英才为核心。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人才培养的重要地位也已经有了突出体现,建立了培养过程质量、在校生质量和毕业生质量的三维度评价格局,引导我国学科建设更加关注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评价,引导高校内涵发展。[5]其次,人才培养是大学和学科建设永葆创新活力的重要基础。从长远看来,大学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高度统一的,只有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才能源源不断地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智慧源泉。另一方面,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相互支撑的,人才培养为学科发展提供了优质的人力资源及学科分化与融合的可能性。[6]第三,人才培养是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声誉的首要体现。大学的办学声誉很大部分来源于高校毕业生群体在社会上的整体表现和口碑,而校友基于在校期间人才培养质量产生的对学校和学院的满意度,也已成为评价高校办学水平和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高校必须将人才培养质量核心地位落实到日常教学实践中,才有可能在未来收获丰硕的果实。
2 高校“双一流”建设中的人才培养工作对策
高校“双一流”建设中的人才培养工作,必须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人才培养核心地位,以体现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为目标,以为国储才为永恒追求,着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7]
2.1 更新教育理念
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引领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思想基础,是人才培养的总纲。我国许多大学还停留在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继承、轻探索,重范式、轻个性,重专业教育、轻通识教育的教育理念,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对创新型、实践型人才的培养需求。西方一流大学的教育理念有着许多的共性,例如以学生为本,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国家、社会需要,重视学生道德修养和责任意识,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结合,注重教育的开放性与国际性,崇尚学术自由等等。对比中、西大学在教育理念上的差异,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使命和实际情况,总体而言,我们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做到资源配置、政策导向体现人才培养核心地位;坚持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加强价值引导,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注重教育的多元化,为学生个体发展创造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加强教育教学的创新性、实践性和适应性,实现从传授知识到培养能力的转变;营造开放包容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等。
每一所大学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它们的教育理念除了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也是大学历史积淀和自身发展定位的综合体现。我国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创新教育理念既要研究和借鉴国际高水平大学改革趋势,又要从实际出发,发掘自身特有的历史传统和校园文化,结合人才培养目标,逐渐形成特色鲜明的教育理念,并将这种理念内化为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追求。
2.2 营造优质育人环境
一流人才的成长需要优质的土壤孕育,高校要着力营造环境氛围,让教师潜心育人,让学生乐于学习。育人环境的构成既有硬件形式又有软件形式的内容,硬件形式指教学楼、宿舍、图书馆等建筑物,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教学设施,以及其它校园实体环境;软件形式主要指师资力量、教学管理制度、专业设置、课程资源、校风学风等各种非物质形式的内容,可以说它们一起构成了高校人才培养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一切要素,二者缺一不可。
我国高校经过“985工程”、“211工程”期间建设,在硬件设施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双一流”期间,高校应重点围绕教学改革做好设施配套,例如抓紧建设配备独立式、移动式桌椅的小班教室,为研讨式教学创造环境;优化校内教学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加强创新实践中心、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创业基地建设,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条件;完善校内体育、艺术场馆设施,支撑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同时,高校还应着力优化现有硬件设施的个性化服务功能,体现以师生为本。西方许多高水平大学非常重视校园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例如学生宿舍配置厨房、自习室、健身室等公共活动区域;教学楼中建有公共讨论区,提供直饮水,配套便利店、咖啡厅;图书馆提供免费使用的电脑、扫描设施,24小时开放自习室等。我国高校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提升硬件设施的个性化服务功能,提高师生的教学和学习积极性。endprint
在软件环境方面,重点要营造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重视学生成长的良好氛围。一是要将一流师资优先配置给人才培养。形成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长效机制,加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建设,通过改进激励评价机制、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等措施支持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教书育人,将更多精力投入教学改革研究与教学质量提升。二是汇聚更多优质育人资源。把学科平台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把教师科研、实践和教学结合起来,将一流学科、一流成果转化为一流的教学内容。三是健全制度文化建设。严格教育教学常规制度管理,加强学风、教风建设,营造出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四是加大对学生的资助投入,提供特色化学习服务项目。例如丰富本科生出国交流和创新创业活动的资助形式、加大资助力度,为学生提供写作指导、留学咨询、就业顾问特色服务等。
2.3 深化教学改革
高校“双一流”建设中的教学改革应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着力处理好教育与教学、教学与科研、课堂与实践、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个性化发展之间的关系。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通识教育在本科人才培养中的地位。通识教育是培养创新型、综合型人才的基础,一些欧美大学对通识教育的重视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越了专业教育。尽管我们很多大学都设置有通识课程,但过去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课程体系简单地由各院系提交的课程随意拼凑,缺乏科学设计;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相差无二,缺少质量管理,使得许多课程沦为学生“刷绩点”、教师“刷教分”的工具,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通识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社会公民。[8]高校应树立正确的通识教育理念,重新设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挖掘优质的通识教育资源,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帮助学生通过通识教育“成人”,继而“成才”。
(2)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点内容,也是“双一流”建设中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简单的针对部分学生开设几门创业课程、资助几个创新项目就能够达到目的,而是应面向全体学生和教师,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将创意识和能力内化为自身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应着力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教学模式的创新和管理制度的优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既要为学生开设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又要运用好各类通识课、专业课资源,构成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训练的课程体系。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教学目的要由传统的传授知识转变为教会学生掌握求知的方法,教学方式要从以教师为主的满堂灌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学习。在教学管理制度上,要为学生建立更加灵活的学分和学籍管理制度,设立创新学分和弹性学制,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条件保障。
(3)逐步推进个性化培养改革。个性化培养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我国自古就主张因材施教,但大多数高校统一的课程体系和僵化的管理制度却束缚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获得最佳发展。个性化培养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选择构建更加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倒逼专业和教师提升教学质量。个性化培养改革的重点是打破统一范式、尊重个性差异。首先要尊重不同学科的人才培养规律,使各学院、专业在指导下制定符合学科特点的培养方案,通过多样化的培养形式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其次要打破院系专业壁垒,积极开展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方式,为学生跨学科学习创造条件。第三是建立允许学生“因材择学”的教学管理制度,为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教师和评价方式等提供条件,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学习能力和发展需求,建立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
(4)聚合资源广泛开展协同育人。协同育人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够解决传统教育模式中人才培养结构单一、教学与实践脱节等问题。高校要积极开展学科协同育人,推进学科交叉互动,依托学科交叉创新实践平台进行人才培养,将原有的以知识为主线的教学体系和以问题为导向的科研体系相互结合起来。高校要重点推进科教协同育人,完善高水平科研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拓展高校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的战略平台,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科学前沿课题的研究中来。高校要广泛推进校企协同育人,积极与行业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吸纳行业企业专家全过程参与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指导制定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担任兼职教师,使教学过程更加贴近产业发展需求。
(5)发挥信息技术在优化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信息技术为知识传播方式带来了巨大变化,高校要主动适应,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一是鼓励教师发挥教学科研优势,建设一批优质的在线开放课程;二是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网络课程开发与实施、在线教学等教育技术能力,引导教师活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三是积极探索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和学分互认等管理制度,为学生混合式学习提供支持;四是加强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技术支持,例如建设“智慧教室”,建立网上教学互动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人才培养及教学运行大数据分析平台等,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运用提供保障。
2.4 增强学生国际竞争力
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一方面指所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应该在世界范围内相对优秀,另一方面指人才应该具备国际视野和全球胸怀,能够适应国际规则、参与国际事物和全球就业竞争。总体而言,我国大学生在基础知识的积累和专业理论的掌握上具有优势,但思维不够活跃,独立思考和逻辑判断能力较弱,平均英语水平较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先进国家存在一定差距。我们许多学生出国留学后,感觉不能马上适应国外的学习環境,害怕参与课堂讨论、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既是受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又有语言障碍的问题,主要还是大学乃至中学阶段长期灌输式教学模式对学生主动思维的压抑和知识应用能力培养的忽视。高校要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力,一方面要通过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要着力推进大学的国际化氛围建设,实现与国际环境的无缝对接,主要包括:endprint
一是加快推进国际专业评估与专业认证。用国际“标尺”对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诊断性审视,通过人才培养理念、师资队伍、硬件支撑、课程体系、管理制度等要素的比对和改进,建立全方位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二是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的高层次人才,激励教师广泛开展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并积极投入人才培养,将国际领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是进一步与世界一流大学、学术机构开展联合培养。加大海外学习项目建设投入,搭建实质性国际合作平台,大力支持更多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出国交流学习,不仅到西方发达国家,也要到广大发展中国家去增进对他们的了解。四是着力为学生营造跨文化交流环境。在通识教育中开设全球文化多样性课程,提高校内全英文课程、双语课程开设比例,建设双语教学楼,通过中外学生混合住宿、选课、一对一结伴等措施和丰富的交流活动,提升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
2.5 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高校要创建良好的质量文化氛围,引导广大师生员工把保障教学质量、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真正参与到质量建设的过程中来。
一是完善质量保障組织体系。提升院系教学管理办公室、学校教学质量管理部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数据信息平台等质量管理支撑组织的管理效率和水平,强化合作,形成提高质量、监督质量、保障质量的合力。二是建立质量标准体系。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将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理念落实到衡量教学质量、规范教学过程的具体化标准中。三是健全质量保障制度。完善覆盖从课程设计到质量评估改进各个环节的健全细密、行之有效的教学过程控制制度体系,建立教学质量监控、有效反馈、持续整改、提高质量的自我管理机制,建立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用人单位对教学质量进行多角度、全方位评价的质量评价制度。四是改进教学质量监控。将教学质量监控从传统的偏重课堂教学、偏重教师授课、偏重学生专业知识考核转变为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并重、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并重、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并重。加强过程性评价,提升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成长在考核中所占的比例,严格学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要求。五是提升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化水平,从招生入学、学生成果、就读经验、就业发展各环节入手,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管理数据系统,以大数据支撑质量分析和管理。
3 结语
培养一流人才,是国家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出的根本要求,也是我国高校肩负的重大使命。高校在制定“双一流”建设规划时,一定要把坚持立德树人、培养一流人才作为重要内容,着力更新人才培养理念、保障教育教学投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相信经过长期艰苦努力,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一定会取得新的突破,为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http://news.xinhuanet.
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2016-02-18.
[2] 李晓红.回归人才培养本位,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J].中国大学教学,2016.5:4-8.
[3] 袁贵仁.转变观念,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努力实现高等教育由大到强的历史新跨越[J].中国高等教育,2012.11:10-13.
[4]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高等教育要做到四个“回归”[EB/OL].http://edu.people.
com.cn/GB/n1/2016/1019/c1053-28791643.html,2016-10-19.
[5] 樊丽萍.学科评估从不为特定项目“量身定制”[N].文汇报,2016-12-15.
[6] 钟秉林.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涵[J].中国大学教学,2016.4:4-16.
[7] 林蕙青.一流大学要办好一流本科教育[N].光明日报,2016-05-17.
[8] 季诚钧.试论大学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2.3:48-5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