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与防范

2017-11-22舒飞燕贾泽丽

老区建设 2017年14期
关键词:信贷业务信贷风险信贷

舒飞燕 贾泽丽

浅析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与防范

舒飞燕 贾泽丽

风险管理能力的高低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对于商业银行而言,管理能力的高低,与自身的生死存亡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在金融市场强烈波动的影响下,空前的信用风险正席卷各国金融机构。因此,各国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将借贷风险列为主要防范与控制对象。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进行探析研究,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防范对策,从而改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评估和预警体系。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问题;防范

一、背景与问题

长久以来,金融机构及监督管理部门风险防范与控制的焦点与核心便是信贷风险。随着现代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以及金融产品的深化和创新,操作风险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再加上国内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事件发生频率较高,作案手法也日益复杂专业,这给银行带来巨大损失,将银行操作风险防范与管理的举措提上日程。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入发展,我国商业银行迅速壮大,其快速发展的背后,信贷资产质量却不容乐观,成为影响我国金融业与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隐患。因此,深入认识和分析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并以此为基础,把防范工作做好是重中之重。

二、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的相关概述

(一)信贷业务的内涵分析

未来一定期间内,企业融资的主要手段仍然是银行信贷。客观来讲,要想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现代商业银行就需要转变自身增长方式和经营模式。纯粹靠存贷的利差收入作为利润主要渠道的传统经营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今金融市场的发展。因此,要客观精确地判断商业银行的信贷地位,就必须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出发,并根据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才能得出结论。回顾金融发展的历史,无论是金融中介和市场,还是间接、直接融资之间,存在的替代关系不明显,反而属于一种相辅相成的动态发展过程。根据博迪、默顿的观点,金融工具和衍生工具在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下将进一步多样化,基金投资工具和市场也将随之迅速增长、扩大。这不仅仅推动了金融机构的发展以及功能的改变,而且导致传统商业银行业务逐渐萎缩,竞争力也由此下降。随着IT技术的推广,证券设计的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将从不透明转变为透明,金融中介正在过渡,往金融市场方向发展,金融中介终将被规范化的金融市场所取代,而作为信用中介的商业银行,在这种发展趋势下的间接融资功能也将逐渐退化。网络将替代机构,基金将替代存款。要想金融市场真正取代金融中介,需要同时具备五个前提:一是货币发挥的所有职能被基金取代;二是向所有企业及居民开放市场筹资和融资业务;三是资本储蓄取代所有的社会储蓄;四是所有的基金都对外开放;五是所有的经济主体都被网络所覆盖,包括其金融消费习惯。但目前看来,即使是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也未能达到这种程度。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想要取代银行信贷的中介功能十分困难。

(二)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特点

信贷业务风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本文所述的信贷业务风险是狭义的,即不确定的贷款损失风险。现实经济环境中广泛存在着不确定性因素,由此造成了银行信贷的风险。具体地说,信贷业务风险是指在业务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多种不确定因素严重影响了银行信贷资金回收的及时性及周转的灵活性,进而造成了不良贷款的现象。信贷资金发生损失,是信贷业务风险发生的最直观的表现。信贷业务风险特点主要有客观性、可控性、内外相关性。

(三)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银行的经营目的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与其经营目标相悖的是经营的高风险。信贷资产经营作为商业银行最重要的经营活动,会受到经营风险的困扰。环境风险、交付风险,对其造成了威胁。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上的特点也造就了其风险的特殊性。各家银行对信贷风险管理的方法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习惯,这些习惯做法决定了一家银行的贷款质量和信贷风险管理的能力。但是,由于历史、传统习惯及对风险的重视程度等诸多原因,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中普遍存在着“重贷轻管”的片面化思想。同时,信贷风险管理科学性和理论性的缺乏使得信贷资产质量雪上加霜,成为银行盈利的“绊脚石”。所以,树立科学的信贷风险的管理思想,健全信贷风险管理机制,对促进我国现代银行制度的改进和完善意义深远。

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成因分析

(一)银行自身的原因

1.资产质量的恶化,不良贷款率较高

近几年来,根据中国银监会统计的数据,虽然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看似在逐渐下降,但其实是资产规模扩张的作用。若短期内资产质量得不到改善,将会使不良资产的累积程度不断加深。这不但会使国有商业银行在与外资银行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还会危及我国金融业,甚至对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施加重重压力。

2.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信贷操作不规范

国外银行在信贷管理机制、管理能力、管理水平、管理机制等方面明显领先国内。商业银行“重贷轻管”的思想往往难以从信贷业务中剥离,贷前、贷中及贷后的一系列问题也由此产生。贷款前对借款客户资信情况的忽视,对项目投资回报与风险状况的错估,埋下了信贷风险隐患的火种;贷款中不当执行业务,在管理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有可能将本该分批发放的贷款一次性发放,明显提高了贷款风险;贷款后又未建立详细的企业资料,监管手段严重缺乏,无法对贷款使用情况进行追踪调查,导致贷款的高风险性。

3.资金结构不合理,降低了银行的抗风险能力

(1)资产结构的单一导致盈利能力差的问题。目前,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单一,主要依靠贷款的利息收入盈利。从银行的其他资本结构组合中获得利益比较困难。相关部门统计显示:超过80%的银行营业收入是利息收入,其他理财组合所创造的收入之低可想而知。不良信贷一旦发生,盈利也就无从谈起。银行创新服务能力水平也因结构单一而不尽如人意。尽管银行近几年想改变现状,推出不少新的理财产品,然而却换汤不换药,产品手段依旧单调。(2)不甚合理的负债结构。通过信贷投资方向和行业发展可知,当前商业银行着重于大型国有企业和经济发达地区的信贷业务,信贷额度高、经营稳定、不良信贷风险发生率低是商业银行集中投资的主要原因。这种做法不利于银行信贷风险的分散,与风险控制的原则不符。资产负债结构比例的不对称导致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由存款业务来支持,而存款业务的必要条件便是辅以合理的资产结构。

4.信贷文化严重缺失

信贷、价值取向和信贷从业人员的培训等多种贷款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构成了银行的信贷文化,它与银行的经营成败及绩效息息相关。目前,体现信贷文化严重缺失主要方面有:过于淡薄的风险意识。信贷员的风险意识很难贯穿整个贷款过程,通常会忽视信贷过程中的潜在风险。信贷流程过于形式主义。商业银行往往舍本逐末,对办理信贷业务的工作人员的违规处罚远重于追究按流程发放,却导致不良贷款的责任力度。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信贷员在办理业务是会更注重过程,从而忽视了结果。有效激励机制的缺乏导致信贷从业人员的贷款质量与责任、利益等并不挂钩,从而降低了其工作积极性。

(二)外部的原因

1.借款企业带来的风险

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和信用缺失。一是企业和银行之间存在着“唇齿相依”的关系,事实证明,大多数问题贷款由企业经营原因导致,它们占据了相当大的一部分比例。二是企业在注册资金以及会计报表数据上造假,以达到骗取大额银行贷款的目的。拖欠贷款、逃避贷款的行为,加剧了信贷风险的产生。在产业结构调整期间,许多没有能力偿还贷款的企业便乘此机会逃避银行债务。即使是拥有还款能力的企业,逃避银行债务的现象也层出不穷。这给银行造成严重损失的同时,更加大了信贷业务的风险。银行为了不让自身利益受到损害,出现“惜贷”现象。

2.金融市场发育迟缓且不规范

一方面,企业的融资渠道有限,只能向银行申请贷款;另一方面,居民缺少投资门路,只能以储蓄的形式将资金存放于银行,债权债务这一对立关系,使得银行的信贷风险聚集。

3.政府的政策制约及指令性贷款

一是在商业银行贷款中政策性贷款仍居高不下。为国有企业技术的开发提供的贷款,利率通常都很低;为响应中央政府的号召,使贫困地区脱离窘境,加快经济的发展,中国农业银行推出了扶贫贷款。在政策性命令下,这些贷款的评估、审批等不够严谨;二是各级地方政府拥有较大的权力,扮演着重要的经济资源分配者角色,致使银行的经营自主权受到削弱。

4.担保效应所带来的担保风险

为了办理担保手续而办理,不去追究担保抵押是否真的有效,是否有足够的补偿能力来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这种担保的抗风险能力很差。用是否有担保来判断贷款的优劣的思维方式十分片面,然而在审批阶段中这种现象却屡见不鲜,主要表现在发放贷款时重点关注担保抵押甚至超过对借款人本身的偿还能力的审核。对贷款抵押担保等第二还款源的重视无可指责。健全健康的信贷文化中,借款人本身的运营能力和偿债能力是贷款可行的唯一审核标准,不论担保企业的担保能力和担保意愿。实际操作中,第二还款源变现难、执行难的问题增加了银行的经营成本,追索过程中可能使银企关系恶化,真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难以建立,不利于银行的发展。

四、控制信贷业务风险的具体对策

(一)努力化解不良贷款

对于累积的不良贷款和高风险的长期贷款,商业银行应当以政府部门为支撑积极进行转化和清收。在此过程中,要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采取合理举措减少损失。由于管理不善,贷款偿还困难的企业,银行可以尽己所能,为企业伸出援助之手,使它最终实现盈利,偿还银行贷款。对于无力扭转亏损的企业,银行应及时做出反应,制定有效方案,将自身损失降到最低,如暂停贷款、处置抵押品等。对于已经宣告破产的公司,银行应按照法律收回应收账款,以此降低损失。对于不讲信用的企业,要充分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利益,收回贷款。清收转换过程中,银行一方面要充分依靠公安等部门,另一方面要对清收转化得力的员工予以表彰,从而有效降低风险。

(二)强化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银行管理人员缺乏,操作风险的认识,银行缺乏内部制衡机制,都可能造成操作风险。因此,现代意义上的内控制度已成为银行管理机制的重要分支。首先,明确业务运营中各自的职责,在工作中支持与监督并存,在授信审批的制度中将权力明确划分开来,做到授权规范。同时,监督机制不能放松,需要在特定时期修正和考核。其次,确保内部稽核部门的独立和权威,运用现代化的电子稽核工具并建立高品质的稽核团队,使稽核监督功能尽可能完善。

(三)建立风险可量化模型,使贷前决策更具有科学性

首先,明确企业是否真正需要贷款,在规避信贷风险时起着主导作用。作为商业银行必须准确分析用户是否真正需要贷款,申请贷款的企业资金为何短缺,还贷能力能否达到所规定的要求等等。其次,一旦确定了企业需要贷款的真实性,需要完成对贷款人的风险量化工作,根据所得结果判断企业的经济实力及其偿款能力,决定是否给予贷款。

(四)调整信贷结构,分散信贷风险

商业银行要及时调整信贷资产结构,分散投资,真正做到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贷款的多元化,可以使银行在面对风险时,抵御风险明显增强。必须符合以下两点:一是客户分散,二是行业分散。行业分散,通俗来讲,就是在不同的产品、不同行业中发放贷款,以保证贷款的分散,这样就不会有信贷风险过于集中的困扰。各行业之间也因结构的多样,变得更为独立,风险也随之得到分散。

(五)建立科学信贷风险预警体系

信贷风险预警体系,简言之,就是在处理信贷业务时,对客户信息进行深入了解,包括其企业的状况应及时掌握。只要可能引起不良贷款因素发生了变动,商业银行就能根据提示信号,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掌握事态发展,以减少或避免损失。对高风险业务,进行分析并严格检测,设立风险预警指标,使贷后管理手段得到更新,扩大监控覆盖面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

(六)培育新型的信贷文化

商业银行应当拥有属于自身的企业文化,银行工作人员理应秉持共同理念,为银行带来更大效益、杜绝风险为目标而努力。每一位信贷从业人员都应时刻谨记商业银行的信贷文化。每一位员工都能树立风险意识。信贷人员的规范化操作离不开文化的引导。二是解决信贷质量不高的难题,商业银行须从提高信贷人员整体素质这一基础性工作开始,进行业务培训,尽量减少操作性风险的发生。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知道良好的风险控制措施可以将外部硬性的监管转为风险控制的内在动力,从而对商业银行建设起到促进作用,使商业银行健康平稳地发展。为进一步提高资本充足率,保持良好的服务和效益,实现安全的内控经营,商业银行应当改革创新,坚持政策引领的原则,使银行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企业要做到讲诚信,忌欺诈。这样才能促进我国金融领域的健康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贡献出一份力量。

[1]卫季悦.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刊,2010,(13).

[2]郭晓鹤.谈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与化解[J].今日财富(金融发展与监管),2012.

[3]李悦波.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现状及应对策略浅析[J].时代金融,2011.

[4]邓波.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10).

[5]鞠慧文.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J].货币银行,2010,(7).

[6]丛霄月.我国商业银行存量不良贷款处置方式[J].今日科苑,2008,(4).

[7]张淼.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模型、方法与建议[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8]王亦明,李鹏.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论坛,2008,(4).

[9]孔艳杰.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全过程控制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10).

舒飞燕(1985—),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学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会计学。(江西南昌 330038)

[责任编辑:熊文瑾]

猜你喜欢

信贷业务信贷风险信贷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控思考
破解小额信贷发展难题 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增长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的内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