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科研参与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

2017-11-22仲小瑾

老区建设 2017年14期
关键词:科研活动问卷大学生

仲小瑾

大学生科研参与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

仲小瑾

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训练,不仅是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中强化教学实践内容的基本需求,也是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需求,以江西部分高校为调查对象,对大学生科研参与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大学生科研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对策。

大学生;科研参与;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科研参与综述

随着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越来越严格,高校对大学生培养标准也越来越科学化和全面性,他们不再单从学习成绩去考虑、分析一个大学生的学业成就,而是更加注重大学生技能的培养和强化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1]大学生科研参与活动,作为一项培育与发展创新性人才的重要途径,不仅是高校的教育内容与体系需求,而且也是当代大学生自我发展以及自我知识技能全面提升的需求。

大学生科研参与涉及的领域众多,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基础型研究的科研参与,就是对新的理论知识、新的科学原理进行探索研究,其目的是发现新领域,为科学技术地开发和创造提供理论基础和前提;(2)应用型研究的科研参与,把理论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于既定的目标研究,它是基础型研究地延伸和继续,目的就是把基础型研究地理论成果转化为具体的实用方案;(3)开发型研究的科研参与,也称为发展型研究,就是把基础型研究、应用型研究应用到社会实践的研究,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核心环节。[2]从三种类型的分类结果可以看出,三者的关系密不可分,环环相扣,这种逐渐深化的过程,不仅印证了思维逻辑构架的形成,也证明了科研参与活动从本身到实际都向大学生提供着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选择。

大学生科研参与的涉及领域众多,但其共同目标都是为了全面地丰富大学 “第二课堂”内容以及强化大学生自身学习和研究能力以及步入社会的实践技能;正因为这样,大学生科研参与才会呈现出勃勃生机,当然这也需要大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去融入,这样才会有利于大学生科研参与度的提高。

二、大学生科研参与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对象为江西省高校大一到大四的大学生群体,发放纸质问卷400多份,有效数据大致有360份左右,网络问卷通过问卷星的形式发放,数量较多,但内容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存在一定的偏差。数据分析以两种问卷形式的共同结果为主。问卷设计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向被调查者介绍本次问卷大致的信息和问卷内容,同时表明发放问卷的原因和目的;第二部分是对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了解,比如性别、专业的种类(即文史类还是理工类,这是其中一项特定的抽样选项)和所处年级;第三部分是对被调查者科研参与情况的了解调查,其中包括是否参与过科研活动、参与科研活动的次数以及形式、在参与过程中所充当的角色以及在过程中指导老师帮助与沟通频率、参与科研活动的级别和最终的科研成果以及参与科研的目的。

(一)大学生科研参与的形式和方向

大学生科研参与大致可以分为基础型研究、应用型研究和开发型研究三个方面。通过问卷回收的信息分析可以得出,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内容主要为前两个类型,即基础型和应用型研究方面的层次。其中的基础性占大部分,由于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较为薄弱,故开发型研究科研参与活动较少。而且大学生科研参与项目的主题方向多为参与教师主持的科研主题项目,在高校内较为常见的便是“挑战杯赛”,根据立项的成果又分为“大挑”和“小挑”两种类别。大学生参与较多的为“小挑”,项目内容层次相比“大挑”低一点,但是更贴切学生生活,学生参与度较高;还有一种较为常见的科研参与方式便是参与同学或者学长主持的科研活动,比如 “经营模拟”、ERP沙盘、商务谈判等较为符合文史类学生的参与的科研主题。

通过大学生科研参与的大致方向,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科研参与立项的方向极少出现自我主持的形式,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大学生存在一定的依赖性,这对于今后科研发展或许存在一定的弊端;另一方面,通过大学生科研参与类别可得出,多数大学生科研参与活动都以理论为基础,缺乏实践基础以及实践的证明,使得很多大学生认为科研参与就是动脑活动,这种看法过于片面,只有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才能促进科研活动可持续性发展。

(二)大学生科研参与度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的分析可以得出,作为大学生科研参与的主体,高校的大学生在科研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作为新入学“新血液”,大一乃至大二的学生参与数量普遍较低,对于科研参与的了解程度也呈现较低的状态;其次从学生的学习类别分析可得,高校大学生毕业前,参与科研活动的理工科学生高于文史类学生的参与度,近30%的学生认为参与科研活动与自己本专业所学的知识不符合;在参与动机方面大学生科研参与的目标大部分集中在三个方面:学分目标、就业准备以及科研锻炼,所占比例为22%、20.5%以及23%,使得科研参与在某些程度上是为了本身出发,而缺乏科研参与主动精神。还有高校的等级差别带来的科研氛围差异。综合实力较强的高校,大学生科研参与度也高于其他普通高校的同类数据比例。

通过问卷分析,高校大学生科研参与度普遍较低,由于大学生对科研参与项目的不了解,使得大学生参与数量得不到补充,参与阶段多为大学后期,无法全面系统的培养大学生科研参与能力以及科研意识。还有参与学科类别和学生的性别比例不合理,理工类以及男生所占比例远高于文史类以及女生参与度。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学生科研参与度以及参与类别处于一种不科学的“亚健康”状态。需要高校不断完善自身的科研教学实践体系。

(三)大学生科研参与的重视度

任何一种事物或者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人们对它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只有得到了注重,它才会有质的改变,才会有发展的信心,也才会抓住机遇突破现状。大学生科研参与也不例外,根据调查问卷的高校种类来看,本科高校的科研项目多于专科、高职院校;层次越高高校的科研成果大体上比普通本科高校多一些;通过对比分析,高校对于大学生科研参与的关注度也会影响大学生科研参与差异。

另一方面的问题是,参与主体,理工类学生获得科研成果比文史类学生高一些,参与的人数理工类学生多于文史类学生,其中参与的男生数量多于女生数量。简单说,高中的固定思维使得文史类大学生对于科研参与缺乏关注和重视,性别上存在不均衡。

三、大学生参与科研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

大学生科研参与存在的问题:大学生独立意识和能力较低,具有一定的依赖性以及大学生对科研参与的了解较少,第二,多数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是为了发展需要、发表论文,甚至有人直言就是为了得证书,问卷中只有38%的人选择兴趣爱好和科研锻炼。第三,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投入时间参差不齐,多数时间选择研究立项或者比赛的前一周的时间。

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是参与主体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作为科研主要参与者,其态度会影响科研参与活动的进行。同时,高校大学生还存在着以下几种心态:从未考虑过参加科研,从不在意也不关注这一类信息,认为科研就是理工科学生的选择,与文史类学生无关,由于科研项目具有一定周期性,需要一定时间取得成果或者奖项,从而半途退出。独立参与科研项目活动能力弱,大部分会选择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科研活动,存在一定的依赖性,独立性较弱。

(二)高校方面

高校问题。本次调查问卷的对象为南昌部分高等院校,包括“211”高等学校、综合实力靠前的本科高等学院、专科学院,高职学院等。通过回收分析,科研学习氛围浓厚程度的高低也随着高校综合实力的强弱同步变化,理工科为主的高校比文史类为主的院校科研活动更多,且成绩更好。高校自身提供的平台以及重视程度也会影响到大学生科研参与度差异。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高校缺乏对大学生科研参与的支持,保障,使得大学生科研参与缺乏统一的领导、组织。虽然部分高校一些大学生社团举办科研类活动,但都是小规模性的,无法保证规范性[3]。大学生科研参与活动处于一种松散的状态。其次高校对于大学生科研参与的评价机制以及科研创新激励体系的不完善,导致大学生科研参与缺乏有效,科学的管理,大学生科研参与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最后,高校人才培训计划与大学生“第一课堂”的内容设置存在一定的脱节。在大学课程的内容设置和大学生课外实践教学,还有科研创新理论(科研参与)意识和方法的讲解课程偏少。在大学课程内没有很好的将知识教学和“第二课堂”的实践科研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影响大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以及探索创新的意识。

四、大学生科研参与的提升策略

为了促进大学生科研参与现状的改善,针对影响大学生科研参与发展的内外因素,在促进大学生科研参与发展的过程中应当采取如下举措:

第一,加强大学生科研探索意识。强化大学生基础课程的学习。作为学生的职责,学好大学课程知识才能更好地结合其他理论知识,拓宽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大学生对基础课程知识的掌握,能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科研意识和能力。

第二,提高学生参与科研的兴趣和主动性。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所以学校应该提供相应奖励参与科研的学生,而老师可以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借助这些手段提升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大学生作为科研项目支撑的“潜力股”,高校应该注重其科研精神的培养,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科研氛围,从而激发大学生科研参与的积极性和乐趣。在高校逐渐形成尊重学术,科研参与的积极氛围。

第三,完善教学体系,将教学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以及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应当具备高效、敏捷的思维能力。在课堂中,教师应该积极采取鼓励学生勇于提问,勤于思考的启发式教育模式[4]。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归纳能力。在科学研发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强调科研探索的新方式,充分有效地调动和提高大学生探索新理论、新世界的科研意识。这样才能让大学生科研参与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上发展。

第四,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科研参与活动的管理体系。当前大学生科研参与的发展还处于新的认识阶段,发展时间不是很长,管理科研参与活动的经验还存在不足。因此,高校应当成立管理科研活动的机构,积极开展多元化的科学参与活动,从而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科研实践导师体制,让科研教师带动大学生开展和参与科学探索活动;加强科研实践的深入发展,为大学生科研参与提供良好的设备,为大学生科研参与提供和组建校内外的科研探索平台,通过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相互借鉴和学习,从而激发大学生科研参与的活力。

[1]李湘萍.大学生科研参与与学生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2014

[2]杨牧磊.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J].大理学院学报,2009,(7).

[3]王新华.对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思考[J].华东交通大学,2012.

[4]季诚钧,黄昌财.高校本科生科研的意义、现状与措施[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3,(15).

仲小瑾(1981—),女,南昌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管理科学与工程(江西南昌330099)

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双创”背景下大学生科研参与现状及能力提升策略研究”(16GL05)、南昌工程学院教学改革课题(2016JG021)

[责任编辑:朱晨光]

猜你喜欢

科研活动问卷大学生
计算机学科科研活动行为规范建议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机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体系建设研究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依托科研实践促进大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浅谈畜牧专业大学本科生参与科研的重要性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