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经济资助与心理援助结合模式研究
2017-11-21车志远张荣兴于钦明杨玉赫
车志远+张荣兴+于钦明+杨玉赫
摘 要:调查表明,对于无偿资助,大学生们更能够接受的方式是通过自己付出劳动或者勤工俭学得到奖学金、助学贷款等。大多数大学生在得到资助的时候心理是积极的,也有少数人会出现消极的心理。通过探索大学生经济资助以及心理援助的可实行策略,从而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生活和学习。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经济资助;心理援助;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32-0104-02
改善贫困大學生的生活,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在学校这个大环境里面更好学习,而且也对和谐校园建设有着很大作用。以下通过针对大学生经济资助以及心理援助分析来探索可以实行的策略。
一、目前国内高校贫困大学生现状概述
第一,关于生活状况方面。统计表明,当今中国,各大高校贫困生的生活费总体水平偏低,更有贫富差距的加大的趋势出现,有些非贫困生的生活可能是贫困生的两倍。贫困大学生的伙食费一顿大概是在10元左右,长期低于学生整体水平的饮食质量,造成营养失衡的情况出现,不利于贫困生的身体健康。
第二,关于学习状况方面。在学习方面,非贫困生不用分心于自己的生活费的解决问题,在生活学习中就会有更多的时间。而贫困生在学习之余,可能还会去做一些兼职,赚取生活费,这样就压缩了学习的时间,在时间和精力上,贫困生要比非贫困生付出的更多,课余的时间都用于兼职,也不利于贫困生很好的融入集体中去,不利于其全面发展。
第三,关于心理状况方面。在心理方面,贫困生因为经济问题,需要承受的压力更大,接触社会的时间会比非贫困生更早。在长期的压力和挑战下,很多贫困生都会出现自卑、焦虑、抑郁的心理,这些不良心理现象是不健康的表现,不利于大学生的长远发展,在重度压力下造成的高校学生事故屡见不鲜。
二、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一)对贫困生进行资助工作的重要意义
第一,从高校的素质教育角度来讲。素质教育的实施是全面响应了党和政府的号召,贯彻党和国家的指导方针,不断提升学生的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打造各方面全面发展的有文化、有素养、有道德的合格公民,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奉献出一份力量,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不断全面发展,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说到素质教育,这就要求大学生不断地注重自身各方面能力的养成和提高,不断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提高能够打破常规创造出新的东西和能力;关注自身的道德素质建设,不断在德智体美劳的共同学习中均衡发展。贫困大学生是特殊群体,这一群体素质道德以及能力的实现,更能体现高校对国家方针的响应成效。
第二,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角度来讲。据数据显示,高校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相对偏远、经济水平比较落后的地区,其地域整体水平决定了其经济发展情况。国家、学校应当对此加以分析。在学费开支以及日常生活的消费压力下,贫困生较容易受到各种经济上的压力,从而会影响其正常的学习,不利于其兴趣爱好的培养和形成,容易使贫富差距在校园越发严重。因此,对于高校贫困大学生的资助更要秉承以人为本的精神,实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第三,从资助学生工作的本质角度来讲。高校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资助活动,目的就是为了贫困大学生更好的发展,在学业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减少对经济方面的担心和忧虑,更好的使其在学习上更专心的发展,实现个人的人生目标,达到个人价值的体现。对高校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也体现了社会的人道主义,贯彻以人为本,对国家重点培养对象进行支持,更好的加强国家和社会的动力。
(二)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第一,资助的模式比较单一。中国大学里的贫困生问题,不仅有经济问题,还有其他方面的问题。例如,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生活以及学习的压力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在校园环境里,学生不能和老师交流心理上的困扰,所以,仅关注贫困生的经济问题是不够的,其心理问题也要引起重视。当出现自卑、焦虑、敏感的心理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和倾诉者,作为大学里特殊的群体,高校应当引起极大地重视和关注,在各个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比如经济、心理、学习上,帮助贫困生很好的适应大学这个环境,健康快乐地成长,更好的参与到大集体中,有更好的精气神去面对学习。
第二,资助的模式未实现学生主体的多样化发展。中国的高校一贯秉承的精神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人为本、促使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等。在对于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过程中,贫困学生作为被动者,缺乏与资助者的交流,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校园的一个特殊而又重要的群体,重视贫困生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工作,其主体的个性和共性是共存的,在这个大环境里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其特性的存在,就往往决定了实现学生主体的多样化是使贫困大学生长远发展的需求。要充分尊重贫困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听听他们的声音,为校园和谐环境的建设增添一份力量。
第三,高校资助育人的教学氛围不够。目前,“学生资助中心”是广大高校都会设立的一个专门机构,来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经济问题。这个专门机构的设置,使得学校把大学生资助这件事作为单一的某点来看,从而会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帮助和了解,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方面和压力方面关注还不够,把一件多元化的问题单纯化,这是现在高校机构共同的一个误区。在关注贫困大学生经济生活的同时,还要关注其心理问题,适当地上一些心理咨询课程,全面适应贫困大学生的需求,响应以学生为主体的口号和精神。因此,高校应该把这样一个单一的机构与其他的机构紧密联系起来,不断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其社会实践、人际交往的能力。不断加强学校资助的氛围,不仅仅局限于从经济方面出发,全面关注贫困大学生各项可能出现的问题。
三、贫困大学生经济资助与心理援助相结合模式研究
就目前而言,中国各高校对学生的资助方式主要有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学费的减免、勤工俭学、以及困难补助等等。据数据统计,奖学金占40%,勤工俭学和助学贷款各占20%,助学金和减免补助只占10%左右。奖学金成为贫困大学生对经济资助的最受欢迎的方式,由此可看出,贫困大学生还是希望把学习放在主要的位置,通过在学业上的优秀成绩和良好表现,不仅使自己在学业上有所成就,还可以获得相应的经济奖励,这种方式起到了一个双重作用。另一方面,助学金和减免补助选择度较低,是因为贫困大学生认为接受资助会让自己有压力感,觉得自己白得来的钱让自己欠了资助者很大的一个人情。然而除了助学金,国家贷款这种方式也是一种较好的方式,通过签订合同形成一种合同关系,比较容易让人接受。
第一,了解贫困生的心理情况,建立动态的心理档案。高校要想充分了解记录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就应该积极地建立相应的心理档案,针对每个贫困大学生的个性和共性的发挥,做好了解记录工作。很好地发挥高校心理档案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方面的关心和采取相应措施的作用,响应国家的号召,促进贫困大学生心理状况往健康方面发展。
第二,关注贫困生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侧重资助过程中的心理路程。由于高校里贫困大学生普遍是比较敏感的,并且贫困大学生的自尊心都很强,在开展资助工作的时候要注意不去伤害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因此,在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下,学校在开展资助活动的时候,要针对贫困大学生的隐私信息进行保护,既要保证资助者的工作正常开展,又得注意到贫困大学生的敏感心理,需要学校对这两者好好把握。
第三,丰富扶贫的形式,关注贫困生学习上的困难。高校贫困大学生大部分来源于基础设施较差的区域,他们以往所享受的教学设备不是很完善,教学质量也不是很好,所以有可能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比非贫困学生的知识面、视野宽度要狭窄一些,再加上经济上带给贫困大学生的额外压力,很有可能导致其更不能很好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在学习、生活、经济上的压力堆积下来,贫困大学生的学业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针对这样的现状,作为高校资助者更应该从学业这一方面出发,对其进行经济上的援助,减少贫困大学生浪费在兼职上的时间,更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上去。
第四,关注贫困生性格的发展,促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各高校在做资助工作时,要积极关注贫困生性格方面的发展。有些贫困大学生由于自卑心理,可能会比较内向,人际交往的能力有所欠缺,在这方面,学校应该关注其个性特征和心理状况的发展,在给予经济援助的同时,对其个性发展方面加以扶持,让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同时,培养贫困大学生形成健康自信自强的人格,克服自卑感,不断加强诚信、感恩、励志教育。
结语
针对高校贫困大学生,本文主要分析了经济资助与心理援助两者相结合的模式,对国家、社会、学校提高资助工作水平有重要的参考作用。本文的分析还不完全完善,还需要经历更长远的研究调查分析,从而寻求一条更好的道路来促进高校大学生的发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