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就业和工资的影响因素研究
2017-11-21徐伟呈范爱军
文/徐伟呈 范爱军
中国制造业就业和工资的影响因素研究
文/徐伟呈 范爱军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努力加快工业化进程,迅速提高制造业比重,制造业获得了飞速发展。当前,中国制造业就业人数在就业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为28.4%,制造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是国民经济其他行业所不能比拟的。但受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酵的影响,近年来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中国经济不再一枝独秀,自2012年起中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2014年正式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愈发增大。这表现在2015年初中国制造业PMI回落至49.8%,多年来首次低于荣枯线,制造业出现萎缩,制造业就业人数已经达到瓶颈。
虽然在2015年之前,中国制造业生产率的提高以及规模的扩大带动了中国的就业增长,但对人民币汇率也造成了一定的升值压力,同时受其他因素影响,自2005年人民币汇改的十年来,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高达30%。进入 2015 年以后,人民币升值趋势开始逆转,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自2015年“811”汇改至今,人民币已经历三轮较大幅度的贬值,而在此期间中国制造业就业岗位也在流失。出现上述现象仅仅是巧合还是蕴含一定规律,人民币汇率变动会给中国制造业就业和工资水平产生怎样的影响?除了汇率之外,其他影响制造业就业和工资的因素还有哪些,其中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在这些因素影响制造业就业和工资的过程中,行业特征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在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和人民币正式加入SDR货币篮子决议生效的新形势下,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关的理论解释
关于就业和工资的影响因素研究,现有文献主要从三方面展开论述。研究汇率变动对就业和工资影响的文献非常丰富,部分学者的研究表明,汇率贬值能促进就业和工资增长,升值则不利于就业和工资水平上升【Faria和Leon-Ledesma(2005)、范言慧和宋旺(2005)、毛日昇(2013)、徐建炜和戴觅(2016)等】。也有学者得出不同的结论。Campa和Goldberg(2001)的研究表明,美元汇率变动不会对本国制造业就业和工资产生显著影响。万解秋和徐涛(2004)的研究则认为,人民币升值在长期有利于中国的就业增长。佟家栋和许家云(2016)基于2000—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的研究发现,人民币升值能显著提高职工的平均工资。在技术进步或技术创新的影响方面,相关文献也较为丰富,部分学者的研究表明,技术进步或创新能促进就业和工资增长【Zuniga 和Crespi(2013)、罗军和陈建国(2014)等】。还有不少学者从贸易、贸易结构、产业结构和资本流入等角度出发,研究这些因素对就业和工资的影响。
在关于就业和工资的影响因素研究日趋成熟的同时,也有不少学者开始探讨行业特征在行业间就业水平和工资回报差异的形成中发挥的作用,但两部分研究很少能够结合起来。Demurger等(2006)的研究认为,行业的所有制垄断程度、经济性垄断程度和整体经营性质等是造成行业间工资回报差异的重要因素。罗楚亮和李实(2007)探讨了中国行业间工资回报差异的成因,发现行业的盈利能力和垄断因素在工资差异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严兵(2014)基于2004—2008年中国制造业行业数据进行研究,发现行业间人力资本差异是造成行业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行政垄断、企业规模、外资比重、资本密集度和盈利能力的影响排在第二梯队。
本文首先基于劳动力市场一般动态均衡模型,构建出符合中国经济实情的小国经济模型,推导出影响就业和工资的主要因素。其次,以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为研究对象,对各影响因素对细分行业就业和工资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并找出影响就业和工资的关键因素。最后,根据主要的行业特征对细分行业进行分类,考察各影响因素对具有不同行业特征的行业就业和工资的影响,并探讨行业特征在制造业行业间就业水平和工资回报差异的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对如何提升中国制造业就业和工资水平,以及如何防止制造业行业间就业和工资水平差异的不断扩大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人民币汇率等因素对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就业和工资的影响
2002年版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 /T4754)将中国制造业分为30个大类,由于数值很小或序列较短,本文将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42)和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43)合并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其他制造业”项目。结合理论模型,本文选取人民币汇率、利率、个人可支配收入和国际原油价格为影响就业和工资的主要因素,使用1980—2014年中国29个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年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实证结果发现,中国制造业目前仍然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这样的态势会导致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进程迟滞,进而导致行业内产生巨大的就业压力。由于制造业就业以劳动力为基础,所以劳动力的技术素质和就业结构会直接影响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人民币贬值能拉动绝大部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行业的就业增长,升值则主要有利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就业水平上升。这意味着当人民币升值时,具有较高技能素质、能适应高技术化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劳动力较多,所占比重较大,这将有利于制造业向全球产业链中的高技术环节攀升,从而有利于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伴随着产业升级的进程加快,虽然资本和技术的投入对劳动力就业具有挤出效应,但也会促使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吸纳更多具有高技能素质的劳动者,同时新兴产业部门的涌现还会提供更多新的就业岗位,这反过来又能保证制造业吸纳就业的能力。
因此,在人民币贬值期间,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企业应抓住机会增加出口,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人民币升值时,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企业更要抓住机遇加快自身技术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应对汇率冲击的能力,实现人民币升值的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效应,进而保障国内制造业就业水平的稳定增长。
对实证结果综合分析可知:在影响行业就业的四个因素中,利率的影响作用最显著,其次是人民币汇率,国际原油价格对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和以石油为原材料或能耗的行业的就业产生较明显的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影响作用则最微弱。对于工资而言,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影响作用最显著,但这可能仅仅是由于劳动者的工资是其个人可支配收入的重要来源,两者具有较强相关性的缘故,除此之外,人民币汇率和国际原油价格则会对部分行业的工资产生较显著的影响,而利率的工资驱动势头最微弱。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我国利率和汇率变动的联动性加强,但两者对制造业就业和工资的影响方向和程度又存在差异。这意味着单纯依靠利率或汇率对就业和工资进行调节存在局限,只有实现两者的协调联动,才能促使两大价格工具的优势互补。如利率上升对制造业就业的负向影响可通过人民币升值或贬值来纠正,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就业影响较弱的缺点又可通过下调利率予以强化。自2012年6月至今,央行已连续6次降息,我国利率已接近历史最低点,进一步下调的空间有限,而人民币汇率的调整还存在巨大的政策空间。因而,在当前经济下行期可运用利率下调配合人民币汇率贬值的策略,并适当加大汇率的调整幅度,这将有利于制造业就业和工资水平的稳定。而当经济恢复高速发展时,则可采用利率下调配合人民币升值的策略,这不仅有助于实现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利率下调还能释放部分就业压力,从而保障制造业吸纳就业的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当经济处于下行期,利用利率下调配合人民币贬值的政策对制造业就业和工资进行调节存在一定风险,如果其他国家也采取类似措施,国内的政策效果将大打折扣,这就需要重视其他因素的影响。由于国际原油价格对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和以石油为原材料或能耗的行业就业和工资会产生较显著的影响,因而中国制造业转变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并积极开发和利用石油的替代产品如煤炭、天然气以及其他清洁能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由于国际原油价格的起伏而导致的制造业就业和工资水平的波动。
人民币汇率等因素对中国制造业行业就业和工资的影响
行业特征是行业结构在某一时期的基本属性,能够反应一个行业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还与人民币汇率等因素对就业和工资的影响密切相关。行业特征主要包括盈利特征、增长特征、技术特征和竞争特征。其中,盈利特征用成本费用利润率来衡量;增长特征用人均资本量增长率来衡量;技术特征用平均受教育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来描述;竞争特征用经济性垄断程度、所有制垄断程度和经营活动的性质来描述。本文将29个行业按照上述7个指标分别分为高、中、低3类,形成21个新的行业,并进行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四个因素对就业的影响较显著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按照经营活动的性质分类得到的行业;对工资影响较显著的行业则集中在按照平均受教育水平、专业技术水平、经济性垄断程度和所有制垄断程度分类得到的行业。这种行业分布特点不仅在人民币汇率的影响过程中体现的尤为明显,而且行业间就业和工资水平差异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说明技术特征和竞争特征可能会对制造业行业间就业水平和工资回报差异的产生发挥重要的作用。
对于按照平均受教育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分类的行业,人民币贬值对工资的拉动作用随着行业平均受教育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而增大,说明知识含量较高的行业比知识含量较低的行业工资增长更快,因此技术特征是造成制造业行业间工资回报差异的决定性因素。这可能是由于,当前制造业行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和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这有利于形成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外部性又会对行业工资增长产生正向影响,体现在科学研究、文化教育、金融服务等人力资本存量较高的行业的工资增长快于其他行业。但这些行业的市场化改革进程缓慢,往往出现行业内平均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有余,但流动性不足,配比缺乏合理性,导致上述两类人员的过于集中反而不利于行业工资的整体增长。
对于按照经济性垄断程度和所有制垄断程度分类的行业,人民币贬值对工资的推动作用随着行业经济性垄断程度和所有制垄断程度的提高而增大,说明垄断程度较高的行业比垄断程度较低的行业工资增长水平更高,因而竞争特征会对行业间工资水平差异产生决定性影响。这可能是因为自产权改革以来,国内各种所有制行业兴起,导致高利润行业中的国有垄断力量逐渐减弱,由经济性垄断造成的行业间工资水平的差异逐步显现。由于国内制造业的垄断行业目前仍集中在烟草制品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计算机、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等行业,这些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比重较高的行业比其他行业的工资水平要高的多,说明非市场性的垄断力量依然不可忽视,由所有制垄断造成的高工资现象仍然存在。
对于按照经营活动的性质分类的行业,人民币贬值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随着行业内非经营性单位就业人数比重的提高而增大,说明非经营性单位就业人数比重较高的行业比该比重较低的行业就业增长更快,因而经营活动的性质是造成行业间就业水平差异的决定性因素。可能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国内的非经营性单位目前主要集中在公共管理、科教文卫、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行业,这些单位的招聘制度明显有别于经营性部门主要依据经营状况制定人事招聘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由于上述行业以行政和事业单位为主,其劳动力市场一直受到政府的保护,使其自身固有的封闭性在短期内不易消除。因此,政府对行业就业的影响不仅能够通过“国有控股”的方式实现,还会通过各级行政和事业单位等非市场力量来发挥作用。
总结
本文的研究表明:
(1)在影响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以及制造业行业就业的四个因素中,利率的负向影响最显著,其次是人民币汇率,人民币贬值能拉动绝大部分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就业增长,升值则能促进大部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就业增加,因此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实现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国际原油价格仅会对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和以石油为原材料或能耗的行业就业产生较明显的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的作用则最微弱。(2)对于工资而言,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正向影响最显著,这可能只是由于劳动者的工资是其个人可支配收入的重要来源,两者具有较强相关性的缘故,而人民币汇率和国际原油价格会对部分行业的工资产生较显著的影响,利率的工资驱动势头却最微弱。(3)对于按照行业特征分类的制造业行业而言,经营活动的性质是造成行业间就业水平差异的决定性因素,平均受教育水平、专业技术水平、经济性垄断程度和所有制垄断程度则能对行业间工资回报差异产生决定性影响。
鉴于此,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在坚持汇率制度改革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下,我国应继续推进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制定公开透明的汇率政策,做好汇率的预期管理。同时,应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保持经济基本面良好,实现人民币在未来的小幅升值和在长期的稳定。制造业企业应把握好人民币汇率调整的步伐,尽快使贸易转向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模式,实现人民币升值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最终确保制造业就业和工资的稳定增长。
第二,我国应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完善金融体系,使利率变化影响制造业就业和工资的传导途径更加顺畅,加强利率政策的调控效果。在此基础上,构建利率和汇率的联动机制,经济下行期可运用利率下调配合人民币贬值实现制造业就业和工资水平的稳定;经济恢复高速发展时可采用利率下调配合人民币升值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并保障制造业吸纳就业的能力。
第三,为防止制造业行业间就业水平和工资回报差异的不断扩大,我国以非经营性单位为主的行业须加快人事招聘制度的改革,使其内部人事分配更加符合效率原则,避免与市场竞争部门的就业增长严重脱节。同时,我国应加快人力资本存量较高的行业的市场化改革,提高行业内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流动性,使人员配比合理化,避免由于人力资本利用不合理导致的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还须在经济性垄断行业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加快反垄断立法和实施,并加快产权改革进程,削弱行业间的所有制垄断,解决由于垄断利润导致的行业间工资回报差异的扩大。
(徐伟呈单位系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范爱军单位系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摘自《南开经济研究》201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