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能力建设

2017-11-21孙绍勇

社会观察 2017年12期
关键词:从严治党马克思主义理论

文/孙绍勇

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能力建设

文/孙绍勇

意识形态能力是指对多元思想文化、价值理念的引导掌控能力,反映的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影响力。中国共产党要牢牢掌控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巩固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必须重视和加强意识形态能力建设。尤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意识形态能力建设对于抓好意识形态工作,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纵深发展,具有审时度势、兴党强国的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能力建设的现实依据

意识形态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直接关乎统治阶级的合法性,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思想基础。认识理解新时期党的意识形态能力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需要从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的时代境遇、国家意识形态自身解释力辩护力的发展衍进,以及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纵深发展三个维度来把握。

(一)时代境遇: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加剧了意识形态的冲突

首先,“西强东弱”已然是当今世界格局不争的事实判断,西方发达国家在主导全球化的过程中,利用自身的主动权、话语权优势,通过意识形态的渗透演变,企图“西化”“分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仅通过文化输出冲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还打着“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的幌子宣扬所谓的“西方文明”,甚至不遗余力地运用各种手段丑化党的形象,其目的就在于瓦解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精神信仰和理想信念。其次,市场化在促进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存的条件下,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迷信市场,片面追求利益。所带来的经济伦理问题,以及利益分化、阶层固化等现实问题,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冲突。最后,网络化使信息传播的瞬时性、广泛性、虚拟性突显,网络舆论的互动性、平等性、多样性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和权威带来了隐忧。网民素质的参差不齐,思想动态纷繁复杂,使得网络意识形态管控面临更多的挑战。网络意识形态的复杂多变,俨然成为我们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需要直面的难题。

(二)本体维度:国家意识形态内在的解释力辩护力亟待加强

国家意识形态作为统治阶级精神力量和观念体系,所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根本的政治功能在于为统治阶级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辩护。维护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势必需要国家意识形态对现实的合理性进行强有力的辩护,同时也要对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进行批判,以矛盾的解构剖析来建构自身的科学性、合法性,以思想疑点、舆论焦点的解蔽凸显自身的辩护和维护功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只有在各种理论模型的评判中、在各种社会思潮的交锋中,显示自身的科学性、先进性和比较优势,方能引领多元化的思想文化。而当前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指导性、前瞻性没有充分凸显,客观上与社会发展变化速度快、现实社会存在更加复杂有一定的联系,但其主观原因还在于意识形态能力的欠缺,导致思想文化理论的供给乏力,难以对新问题、新变化进行深入透彻的解释和批判,难以实现对多元社会思潮的整合统摄。因此,破除马克思主义的空泛化、标签化、教条化,提升马克思主义正本清源、增信释疑的意识形态伟力,是当前意识形态能力建设的内生逻辑。

(三)战略定力:全面从严治党政治生态整饬的意识形态考量

意识形态能力既是一个执政党必须修炼的“内功”,也是巩固执政地位的强大思想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的严峻形势下,习近平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到了战略布局的高度,其归根结底在于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提升。意识形态能力建设是全面从严治新常态下思想建党原则的内化和强化,在其价值目标上与全面从严治党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在其实践过程中二者互通互动、有机统一。当前,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淡薄,思想意识松懈,迷恋钱色,腐化堕落,无视党规党纪。一些党组织纪律涣散,党内政治生活松散无序。有的党员干部在大是大非面前思想认识不清醒、政治立场不坚定,在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中迷失方向。信仰淡化、精神萎靡必然导致党性和人民性的衰退,进而危害党的政治生态。中国共产党要在伟大斗争中不断夺取新的胜利,势必要以意识形态能力建设增强自身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练就“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战略定力。

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能力建设的主要内容

要真正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就必须相应提升党的意识形态能力。因此,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能力并非空泛地理论阐释,而是实质性的内容建构。着眼于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三层旨向,意识形态能力建设集中体现在供给能力、整合能力、传播能力。

(一)意识形态的供给能力

意识形态的供给问题关涉人民的精神家园建构和党的思想价值引领,是党构建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核心要旨。一方面,物质生活的改善使人们精神生活的档次、品味逐渐提高,增强精神文化的创造力和生产力越发成为增进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迫切要求。另一方面,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易发频发,考验着党的理论水平和意识形态治理能力。理论创新的贫乏是当前党的意识形态供给的最大短板。面对新问题、新形势,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合理转换创造,而是动辄回到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找答案,牵强附会、老生常谈地生搬硬套。不仅削弱传统智慧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权威,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也会落空。意识形态的供给不是执政党的专权和特例,却是责无旁贷的。中国共产党如果不能持续焕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生命力、创造力,那么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必然甚嚣尘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权不能依靠国家政权赋予,也不能通过行政命令让人臣服,而是要凭借自身科学合理的解释力、说服力来获得。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就是要通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供给,来增强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控制。理直方能气壮,所谓“理直”就是理论阐释要有理有据、合情合理,这就要求意识形态供给的内容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供给的方式要合乎实际、科学得当,才能够直抵人心。反之,一切形式的浅尝辄止、夸夸其谈,只会陷入自我矮化的窘境。理论创新、意识形态创新是执政党掌握整个上层建筑主动权的关键,也是增强意识形态供给的内驱动力。只有不断提升意识形态供给的质量和水平,才能促进党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强。

(二)意识形态的整合能力

意识形态的整合能力是指党对多元社会思潮、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引导、融合、统领的能力,是党掌控意识形态管理权的关键所在。中国共产党作为统治阶级的代表,要实现对社会精神生产和分配的调节作用就要增强意识形态的整合能力。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和分化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的现代化密切相关。思想价值观念的差异性、多样性、复杂性是当前意识形态的常态,但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民主宪政、西方新闻观等错误的社会思潮,以及利己主义、“官本位”主义、嫌贫爱富等不良价值取向,使得思想领域的冲突日益剧烈。意识形态的整合不仅是针对错误的、非主流的意识形态,还要统筹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理性、辩证、系统地认识思想文化的多元化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一元主导的问题。首先,非主流并不代表错误,就像非马克思主义不一定是反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多元化并不意味着完全“西化”或“分化”。对于错误的、消极的固然要坚决打击和抵制,但没有直接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形成冲击和对立的,应当采取疏导、同化的策略。其次,实现意识形态的有效整合,必须深入剖析思想价值观念多元化背后的利益主体多元化和价值选择的多样化。在符合统治阶级共同利益的范围内,承认允许多元思想价值追求的客观存在,并通过引导规范使之朝着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向聚合。在协调、包容、引导的过程中提升意识形态的整合能力,在“管”与“放”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才能灵活把握意识形态的管理权。

(三)意识形态的传播能力

党的意识形态传播能力,关系到国家意识形态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以及意识形态的安全,是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核心要素。以微媒介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变革,在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创造机遇的同时,也使意识形态的安全面临新的挑战。新媒体传播的平民化、互动性强,有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大众化,增进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但虚拟空间意识形态传播的思想内容、价值导向难以把控,时刻考验着党的意识形态传播能力。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既要通过对主流思想文化资源的筛选优化来提升传播内容的质量,也要注重传播方式、载体、技巧的广泛运用。把内容上入情入理与方式载体的耳目一新有机结合,是意识形态传播能力生成的现实逻辑,也是新时期增强党的思想宣传、新闻舆论工作水平和能力的重要因素。此外,还要注重考量意识形态的传播效果,加强话语范式的转换。首先,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效果不是宣传部门和媒体自说自话,而是要看是否引起受众的理论认同、情感共鸣和价值共识。其次,传播能力的强弱还体现在话语方式的变革上。要在政治话语、生活话语的转换和变革中,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亲和力和生动性,改变说教口吻和宏大叙事,使之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在思想情感、价值理念上赢得人民的广泛认同和接受。牢牢把握党的意识形态传播能力与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在契合性和同构性,对于塑造党的公信力,构筑“文化领导权”具有重要意义。

全面从严治党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能力建设的实践要求

意识形态能力建设是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全局性、根本性问题,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常态化、制度化、实效化,须臾不可偏废、忽视意识形态能力对党的事业乃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向发力、同时发力的软实力作用。意识形态能力建设要成为全党的强烈共识和自觉行动,需要各级党委以及相关部门深刻认识意识形态能力建设的责任落实、方式方法和评价体系等实践要求。

(一)以理论建树克服意识形态领域的本领恐慌和能力危机

意识形态的理论建树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全党乃至全社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认知和理论水平。理解深刻了、思想素质提升了,驾驭思想领域的能力才有可能提升。尤其针对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更应该加强对经典著作、党史,以及党中央相关政策、文献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思想素养、党性修养,增强对意识形态的洞察能力、思维能力、统筹能力。意识形态本身具有强烈的政治性、严肃性,真学是真懂、真信的基础,理论学习作为意识形态能力建设的基本功,必须严谨认真,不能搞“花架子”。其次,要实事求是地加强理论创新能力,占据理论发展的制高点。理论创新不是空泛的体系建构,更不是玩文字游戏,而是要针对现实问题,在问题的研究、思考和现实回应中推进理论的创新发展。同时,还要把返本开新与兼容并蓄相结合,加强对中国传统智慧、各国先进经验、人类文明成果等思想理论资源的扬弃吸收、借鉴融合,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价值理念、理论体系。通过理论的学习和创新推进国家意识形态的供给侧改革,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瞻性和指导性,以主动引领、自信从容的定力应对意识形态的风云变幻。

(二)以实践作为守好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田和主阵地

意识形态能力建设要出实招、见实效,就必须在责任田和主阵地建设上有所作为。首先,要加强显性的思想宣传、理论说教能力。这种公开的、直接的、系统的宣传教育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渠道,具有目标的明确性、内容的具体性等特性。主要体现在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闻广播、报刊杂志等官方媒体宣传报道等方式途径。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传播国家主导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发挥思想导向、政治动员、社会认同等作用。只有大张旗鼓地敢抓敢管,敢于亮剑,才能打好意识形态的主动仗。同时,官方媒体的宣传报道要力求客观真实,掌握好时、度、效,发挥强声效应,旗帜鲜明地壮大主流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和同化力。其次要提升隐性的熏陶感染、转化渗透艺术。以无意识、间接性的方式将国家意识形态浸润在文学艺术、大众文化等各种形式的载体之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增进国家意识形态认同。这种不露声色的隐性渗透,与外显化的宣传教育相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广泛性、交融性,不仅能够淡化主客体间“二元对立”的强制色彩,还能在情感上、认识上产生共鸣。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担当,必须在意识形态工作的显性与隐性互补融合中形成实践合力。

(三)以考核评价明晰意识形态能力建设的指标和体系

建立健全意识形态能力建设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便于及时准确地研判意识形态工作的动向,真实反馈意识形态能力建设的成效。首先,在其指标上要把综合评价与自查省思相结合。不仅要对重大敏感问题和突发事件处置、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防控的应急预案、分析化解能力进行评判,还要加强对党的思想理论、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以及精神文明创建的反响效果进行考核评价。定期对党内的民主评议、作风建设、领导的述职自评、个人的思想认识进行“会诊”督查。通过系统考核评价,逐渐完善意识形态能力建设的硬指标。其次,在其体系上要把纵向细化实化与横向协同分工相统一。各级党委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心骨,必须把意识形态能力建设层层落实、有机联动。越往基层延伸,群众的思想舆论、社情民意反映越发真实热烈。因此,意识形态能力建设在层级对接、纵深发展中,应该是做“加法”,而不是“减法”。同时,各级党委还要把意识形态能力建设融入到教育、宣传、文化、安全等相关部门的日常工作之中。把意识形态能力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形成全面部署、合力落实、要素考核的科学评价体系。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摘自《东南学术》2017年第5期;原题为《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能力建设论析》)

猜你喜欢

从严治党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延安时期从严治党的立体图景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全面从严治党,基层更应主动作为
马克思主义在陕西的早期传播
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漫话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