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内政治文化的生成逻辑与发展趋向

2017-11-21王卫兵

社会观察 2017年12期
关键词:政治文化

文/王卫兵

党内政治文化的生成逻辑与发展趋向

文/王卫兵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思想灵魂,优良的党内政治文化能够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有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把培育优秀的党内政治文化当作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任务来抓,体现了既要“全面”又要“重点”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构建优良的党内政治文化,首先要研究党内政治文化的生成逻辑和生成规律,明晰党内政治文化“因何而来”;同时还要研究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趋向,明白党内政治文化“因何而去”。只有对党内政治文化的 “来龙去脉” 一清二楚,在理论和实践上形成一种 “文化自觉”,才能准确把握党内政治文化的建设规律和发展规律,才能不断丰富与完善党内政治文化。

党内政治文化的生成逻辑

党内政治文化指的是政党尤其是政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活动中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政治情感、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党内政治文化在自身的逻辑建构过程中,内在地蕴含着历史观逻辑、认识论逻辑、系统论逻辑和价值论逻辑,达成了多种逻辑主线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的高度统一。

(一)历史观逻辑: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在唯物史观视野下,党内政治文化表现为党的成员在长期的党内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政治文化沉淀和政治文化积累,是历史的政治实践和现实的政治生活的有机统一。党内政治文化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一方面,党内政治文化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党的革命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得到弘扬和阐发。另一方面,党内政治文化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的现实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价值,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重要的文化支撑和文化保障。

从文化产生的历史渊源来看,党内政治文化发端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先锋队理论、中国古典德性政治哲学以及以毛泽东思想为代表的中国革命理想主义精神。第一,党内政治文化诞生的思想源头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先锋队理论。实现共产主义是全世界共产党人的最高目标,而担当着实现共产主义任务的共产党人,理应在共产主义伟大事业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先锋队政党代表着具有担当精神、为人民服务精神和自我批判精神的先进性政党。第二,党内政治文化诞生的内生根据是中国传统伦理政治哲学。与追求制度理性的现代西方政治文化传统不同,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暗含着深邃的伦理道德观念,中国传统伦理政治文化奠定了党内政治文化的基础。第三,革命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产生的实践源头。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深受中国传统道德理想主义的影响,在中国革命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逐渐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两个务必”理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等优秀的党内政治文化。

党内政治文化在历史与现实基础上的统一,既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党内政治文化的合规律性,就是要遵循历史发展规律,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善于自我建构,使党内政治文化不断适应变化发展着的现实环境,保持党内政治文化的先进性本色。党内政治文化的合目的性,就是要发挥党内政治文化的内在价值,解决我们党存在的各种现实性问题,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因此,党内政治文化联结着我们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反映着党的政治活动的运行发展规律,深层次地促成了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统一。

(二)认识论逻辑: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党内政治文化与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紧密关联,党内政治文化因实践的需要而产生。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带领人民群众为推翻三座大山而开展革命斗争。作为一个肩负着实现国家独立富强和人民自由解放任务的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要把自身打造成一个具有高度组织性和纪律性的政党组织,以使党的成员能够保持团结一致,共同对抗内外敌人。而党内政治文化则构成了政党组织的血脉和灵魂,是保证全体共产党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内在精神动力,有助于激发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1929年12月召开的古田会议,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纠正了我们党内存在的诸多思想错误,纯化了党组织。古田会议在思想层面上为党内政治文化的正确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实践的现实需要为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促进了党内政治文化的不断改进与完善。

党内政治文化在党的实践中产生,同时也在实践中推动着党的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马克思认为:“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党内政治文化的形成,既是随着党的事业的发展自然而然产生的过程,也是为了解决党内诸多问题而积极主动构建的过程。我们党在完成自身历史使命和历史任务的历程中,必然要面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尤其是要警惕党自身出现的各种问题。要化解风险、解决难题,首先需要从思想和观念上寻求破解之道。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员干部自身的思想和作风建设,这与中国重视 “内省修身”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由此,不断丰富与完善党内政治文化,成为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法宝。总体来看,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遵循着这样的实践逻辑,即开展实践—发现问题—寻找内在思想原因—完善党内政治文化—开展新的实践,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完整的闭合环。党内政治文化每次得到完善升级之后,都以更大的能量激励着党的事业取得新的胜利。

(三)系统论逻辑:结构与功能的统一

系统理论是分析党内政治文化生成逻辑的重要认识工具,其中结构和功能是系统论的重要范畴,有助于深入认识党内政治文化的整体特性。党内政治文化的结构和功能相互区分、相互联系,二者统一于党内政治文化这一系统之中。

习近平指出:“我们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这段话既指出了党内政治文化的深刻内涵,同时也指明了构成党内政治文化的深层结构。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的基础,革命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源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的主体,坚持党性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最大特色和优势。党内政治文化的每个构成要素都是其自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党内政治文化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党内政治文化的功能,指的是党内政治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在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中所发挥的作用或者体现的价值。党内政治文化作为政党组织的子系统,它在我们党的各项任务和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一是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精神动力;二是为党内制度建设提供价值导向;三是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提供思想保障。党内政治文化的结构和功能,共同组成了党内政治文化这一有机系统的重要环节。坚持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既顺应了党内政治文化发展的规律性,也符合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目的性,体现了规律性和目的性、客观性和能动性的有机统一。

(四)价值论逻辑: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党内政治文化的生成同样遵循着价值论逻辑。价值论是关于主体与客体互动关系的学说,价值是主客体关系中的一个内容要素。党内政治文化价值是作为主体的党组织或者全体党员对作为客体的党内政治文化的需要以及主观改造的性质和程度。

党内政治文化的生成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党内政治文化的主客体互动关系表现为两个过程,即“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指的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效果和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过程。党内政治文化不断完善与发展,正是在党组织有意识地对党内政治文化进行改造的前提下得以实现的。党内政治文化作为党组织实践的对象,其自身总是蕴含着政党的意图和价值。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政治文化之所以与封建官僚文化、 资本主义政党文化有根本区别,关键是由我们党自身的属性和性质所决定的。“主体客体化”指的是客体对主体具有制约和规范作用。党组织在引导党内政治文化发展方向的同时,党的成员也要受到党内政治文化的熏陶、感染、约束和规制,党内政治文化对党员具有形塑作用。因此,党内政治文化正是在主客体的交互作用中不断地改造着自身和修正着自身,同时也在不断地发挥着自身的作用和价值。

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趋向

党内政治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等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党内政治文化也要与时俱进,根据变化了的时代条件自我完善,以主动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当前,我们党的党员数量虽多,但党员素质却参差不齐。受封建残余文化、西方腐朽思想及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党内出现了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潜规则”“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等不良政治文化,这些庸俗腐朽的党内政治文化潜藏于党组织内部,成为侵蚀党肌体的毒瘤,严重危及党自身的健康。因此,实现党内政治文化的健康发展,要坚持问题导向,以“文化自觉”的心态来构建党内政治文化。一方面要遵循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的规律,另一方面还要合乎我们党的远大理想和发展意图,需要对党内政治文化进行积极引导。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趋向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伦理性与制度化相结合

伦理性是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鲜明特性。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的思索,它们就愈使我们心灵充满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古今中外几乎所有国家和社会通常都把道德放在极其崇高的位置,道德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促使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内在精神因素。

虽然道德在党内政治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不是唯一影响因素,制度越来越成为促进党内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外部力量。党的规章制度即党内法规是党内政治文化的制度载体和制度保障。要使党内政治文化保持持久的活力和有效性,需要将优秀的政治文化成果及时总结并上升为相应的规章制度,依靠制度保障党内政治生活的有序开展。其实,道德与制度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道德是“软约束”,对党员具有激励、凝聚、教化等功能;制度是“硬约束”,对党员具有规范、制约、引导等功能。因此,构建党内政治文化,一方面要重视道德的作用,做到以德治党;另一方面还要更加重视制度的价值,做到依规治党。德治和法治,二者共同构成了党内政治文化发展的两种必然路径。

(二)独立性与包容性相结合

构建优良的党内政治文化,首先需要深入挖掘中国自身固有的文化资源,以保障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作为一种价值观念系统,政治文化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如果是以西方标准来构建的政治文化,必然反映着西方的政治观念和价值诉求,这往往会脱离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最终将在政治上依附于他国而失去自身的独立性。因此,党内政治文化的构建首先要立足于自身的文化传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善于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智慧,实现传统文化的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确保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自主性,必须发挥中国共产党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只有坚持党对政治文化建设的领导,才能真正保障党内政治文化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坚持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独立性,并不意味着盲目排外,而是要在自立自主基础上增强党内政治文化的包容性。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的联系日趋紧密,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趋向融合。从“走向” 世界舞台到“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中国的发展已经离不开世界各国的发展,今天的中国与世界各国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中国现代化起步比西方社会晚,因此,实现党内政治文化的制度化、规范化,需要积极借鉴西方社会的优秀成果,切实展现我们党兼收并蓄、开放包容、吐故纳新的文化自信。此外,在对外国文化进行批判性吸收的同时,也要积极发挥党内政治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建设性作用。要加强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与世界各国政治文化交流互鉴,使中国的优秀政治文化发扬光大。增强党内政治文化的对外宣传力度,以党的实践成就来证明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价值,逐步扩大党内政治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与引领力。

(三)党内政治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协同发展

党内政治文化与社会文化之间保持着共存共生的关系。社会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文化指的是人类群体所创造和掌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狭义的社会文化指的是在社会大众中所流行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行为方式等社会风貌和精神气象。本文所讨论的社会文化是指狭义的社会文化。通俗来讲,社会文化可以称为社会风气或者民风,党内政治文化可以称为党风。党内政治文化与社会文化所指涉的领域相同,都是人们的思想表现或者行为特征,但是各自的主体存在差异。党内政治文化的主体是党员,展现的是先进文化;社会文化的主体是平民大众,体现的是民间文化。虽然主体不一致,但是党内政治文化与社会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党风是关键,社风民风是风向标。党风决定民风,民风影响党风。”作为一种精英文化,党内政治文化自身的发展状况会对社会文化产生导向作用。如果党风不纯,社会文化很容易受到党内不良风气的感染,社风民风将每况愈下。相反,如果党内政治生态风清气正,将会为社会文化做出表率,带动社会文化健康发展。同时,党内政治文化也会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当前个别党员、干部存在的“四风”问题,与沾染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有直接关联。

因此,要坚持用“共生”理念处理党内政治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促进二者的协同发展。一方面要构建优秀的党内政治文化,积极发挥党内政治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引领和改造功能,促进党内政治文化的社会化,实现社会文化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要厚培干净文明的社会文化沃土,改善社会风气,以淳朴的社会文化来滋养广大党员、干部的心灵,不断提升其党性修养,为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创造一个优越的社会文化环境。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摘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年第3期)

猜你喜欢

政治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