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共党内政治生活的三次重大转折与“四大推手”的合力作用

2017-11-21谭献民

社会观察 2017年12期
关键词:高级干部党纪管党

文/谭献民

中共党内政治生活的三次重大转折与“四大推手”的合力作用

文/谭献民

党内政治生活的三次重大转折

中国共产党人的党内政治生活,是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斗争中开展的党内各种政治活动。之所以称为政治活动,是因为它既涉及到群众、阶级、政党、领袖之间的相互关系;又涉及到敌、我、友三方之间的相互关系。至于采取何种活动方式,则以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人民群众的态度为坐标,分为两种状况:或是教条主义、宗派主义、自由主义;或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忠诚党的事业。两种活动方式之间的博弈决定着中国革命事业的兴衰成败,决定着党能否制定符合时代需要和群众利益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能否有效解决党内各种矛盾而实现思想上组织上的团结一致;能否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而领导人民群众为党的纲领目标而奋斗,从而推动着党内政治生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斗争中与时俱进。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内政治生活历经了三次重大的历史转折,体现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之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 革命战争年代由“左”倾教条宗派型转向思想作风建党型。

民主革命时期,由于党内右倾、特别是“左”倾错误路线长期地占据着思想统治地位,党内政治生活长期处于教条思维和宗派倾向的控制之下,即:无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学习,还是党内思想交流和组织生活,亦或是党内斗争的展开等,基本上在教条主义思维和宗派主义倾向的控制之下,严重脱离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和工农群众的切身利益,从而给中国革命带来重大损失。

1927年9月,毛泽东在领导秋收暴动和开辟井冈山根据地的斗争中,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以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群众以及农民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突破口”和“切入点”,针对“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方式,创造性地提出要“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的方针,且以此作为实现“党内生活政治化和科学化”的指南针。毛泽东开始逐步深入地创造性地将“工农武装割据”的政治路线、革命道路与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规范(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民主集中制原则和严肃党纪)相统一,经过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历史比较,终于在转变党内高级干部思想方法的基础之上,开展全党普遍性的整党整风,以延安整风的形式将党内政治生活长期以来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左”倾教条型,彻底转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必须的思想建党型,从根本上完成了中国革命由“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的艰难的历史转型。

2. 改革开放伊始由革命党的思想建党型转向执政党的制度建党型。

在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全国性执政党的前夕,毛泽东就开始探索党内政治生活的转型。他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上提出“两个务必”的思想,要求全党为党的工作重心转变而继续保持和发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攻击。党的“八大”提出了一系列执政党建设的方针和原则,但由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高潮来得过快而导致的“理论准备不足”,以及毛泽东对“八大”政治报告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质的提法极不认同,毛泽东转而思考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鉴于革命战争的巨大胜利而产生的经验主义思维,毛泽东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哲学命题转换成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政治命题,以解决焕发人民群众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问题,从而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作为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方面看待,并且以群众运动式的开门整党整风作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唯一方式,这也就难以完成执政党党内政治生活方式的历史转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以解放和发展为传统社会主义体制所束缚的生产力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的“突破口”和“切入点”,针对执政党执掌全国政权而使制度建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问题,开始逐步深入地创造性地将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党的执政体制改革和人民群众通过体制内的参与和监督相结合,即以废除领导干部终身职务制、实施党政干部责任制等一系列干部制度的改革,与以人民依照宪法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有权依法对领导干部进行检举、控告、撤换、罢免相结合,构建以制度建党来推进思想建党和作风建党的执政党党内政治生活的方式,根除党内容易产生的特权、腐败、官僚和依附现象,将革命战争年代依靠思想作风建党的党内政治生活方式,逐步转变为依制度建党的党内政治生活方式,为提高全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而开拓制度引领之路。

3. 由改革攻坚克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转向全面从严治党型。

党的十四大以后,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执政党。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面临着更为尖锐复杂的各种社会矛盾:即经济领域中各种利益集团、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政治领域中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做主之间的协调推进的碰撞;意识形态领域中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思想文化多元化之间的冲突;社会治理领域中政府与社会组织协调合作的互动,等等。一系列突发事件和恶性事件的爆发,表明党面临着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外部环境的“四大考验”;面临着脱离群众、精神懈怠、能力不足和消极腐败的“四大危险”,必须通过全面从严管党治党,才能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大危险”。

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恪守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将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作为经济体制改革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特别是针对改革能否攻坚克难“关键在党”的紧迫问题,提出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且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首要任务,更以抓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之“关键少数”的示范作用作为重点,以一系列思想建党、制度管党、纪律治党相结合的战略措施来实施党内政治生活的“全覆盖”和“无死角”。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和战斗性,使党内政治生活切实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即切实成为党的思想建设、制度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之各项重要内涵相互融合的活动载体和活动动力。上述政治举措又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两学一做”活动的常态化和制度化,以及一系列管党治党的长效机制,切实地落实着人民群众批评监督的民主权力。思想建党、制度管党、纪律治党“同向发力、同时发力”,将党内少数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搞的政治腐败和政治阴谋予以惩治和根绝,从而将全面从严治党管党的战略任务,从理论体系变为实践成效,变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基石,变为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

党的领导核心高度重视和始终抓住“四大推手”

中共党内政治生活的三次重大历史转折之所以能够实现,是由于党的领导核心高度重视和始终抓住“四大推手”:即坚持中央领导核心的政治权威、高级干部的率先垂范、党纪党规的全面覆盖、群众批评监督权力的切实落实。

1. 中央领导核心的政治权威是实现党内政治生活历史转折的根本保证。

三次转折的基本经验证明:坚决维护中央领导核心的政治权威,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目的。以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为核心的三代党中央领导之所以具备核心作用和政治权威,是因为他们在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艰难曲折的斗争中,具有开拓性、奠基性和全局性的领导作用。不仅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引领全党,以总结斗争经验而制定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而且通过加强党的建设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人民群众生气勃勃地为党的纲领和目标而奋斗,从而为实现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化和科学化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与此同时,他们更以敏锐的政治观察力和坚强的政治魄力,在错综复杂的斗争中坚守政治方向和把握政治大局,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政治定力。中央领导核心的政治权威作用,是党性和党的宗旨的最为深刻的体现和要求,是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中能否抓好“关键少数”示范作用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党内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都必须坚决维护中央领导核心的政治权威,明确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使党内政治生活不断地实现理论创新、与时俱进。

2. 高级干部的率先垂范引领是实现党内政治生活历史转折的关键环节。

三次转折的基本经验证明:高级干部的率先垂范作用,是党内政治生活方式有效转变的关键环节。高级干部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顶梁柱”,是党的各级组织、各级干部和党员群众的“排头兵”,是党内政治生活严肃与否的“风向标”。他们严格遵循党内政治生活的各项准则的率先垂范作用,无疑是上承中央领导核心政治权威的落地,下启党内政治生活的开拓创新,肩负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和战斗性的艰巨使命,决定着党能否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毛泽东当年将“左”倾错误军事路线、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的责任归结于极个别领导人,将党内绝大多数高级干部的错误视为思想方法问题,并且特别强调对党内大多数高级干部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对极少数犯有路线错误的同志,也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目的是要发挥高级干部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批评及自我批评的示范作用,而非简单的权力交接问题。邓小平当年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强调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将干部的“四化”标准视为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其目的就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革命化、年青化、专业化和知识化的中高级干部,并且通过一系列干部制度的改革创新,以制度思维和制度行为来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后来居上。习近平同志不断强调要以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点和关键,也就是要以一系列思想建党、制度管党、纪律治党的“同向发力”“同时发力”来根治极少数高级干部搞团团伙伙的政治阴谋而导致的党内风气严重败坏的问题,从而确定党的政治威信和团结统一。

3. 党纪党规的全面从严实施是实现党内政治生活历史转折的基本保证。

党纪党规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具体规定和严格要求,是实现党团结统一的纪律保证和组织保证,是密切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的纪律纽带和组织措施,是全面从严管党治党的思维规范和行为规范。党纪党规的全面从严实施,既是中央领导核心政治权威的全面从严落实,又是高级干部率先垂范作用的全面从严落实。它将思想建党、制度管党、纪律治党高度统一于党内政治生活之中。就思想建党而言,就是按照党纪党规的具体要求,用党性意识去自觉地克服和改造各种各样违背党性的错误思想和错误意识;就制度管党而言,就是按照党纪党规的具体要求,用党性意识去规范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就纪律治党而言,就是按照党的各种纪律规定,从严要求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此外,党内各种监督和问责条例,也是赋予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将思想建党、制度管党和纪律治党的成效如何,是否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等问题,交给实践和人民来回答。毛泽东当年提出“着重思想建党”的原则,即是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一系列党纪和“四个服从”等一系列党规来实现思想作风从严治党,而培养造就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邓小平当年提出“着重制度建党”的原则,亦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一系列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措施,以及党纪党规来提高党的各级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的执政作风和执政水平,以实现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领导核心的战略目标。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和颁布一系列党纪党规条例,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以改变“牛栏关不住猫”的现象;以“带电高压”起威慑震撼作用,改变“法不责众”的现象,较短时间内便将“管党不力”“治党不严”的松散状况予以根本改变,特别是党内巡视的利剑作用,既有群众参与的威力,又避免了群众运动的弊端,使反腐倡廉不断走向法治。

4. 人民批评监督的权力落实是实现党内政治生活历史转折的实践动力。

党内政治生活的本质,就是正确处理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党内政治生活的严肃与否、效率与否,既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更与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息息相关。中央领导核心的政治权威、高级干部的垂范作用、党纪党规的全面从严,都是“以人民为中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也必将从自己切身利益的高度来关注党内政治生活的展开,如:是否能够切实有效地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自由主义等问题;干部选拔的评价和考核能否切实地遵循民意;政府的各项民生决策能否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等等。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必须牢固确立人民群众的批评与监督的权力,不能使之缺乏或虚化。毛泽东当年之所以以开门整党的方式,将人民群众的批评监督作为整顿党风的评价和衡量标准,是因为如果缺乏群众的批评监督,党就容易自高自大、忘乎所以。邓小平继承其精神实质,以体制内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和法治化来发动群众的政治参与和评价党的工作实效。他还特别提出:到21世纪中叶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生活水平之后,要实行“全民投票”的政治参与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提出:要以“人民的获得感”来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两学一做”活动的常态化、制度化,到党纪党规的一系列新决议的颁布实施,无一不体现了人民批评监督的民主权力的保障和落实,即以承载群众批评监督之民主权力的长效机制,推进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和战斗性的不断增强,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任务。

总之,坚持中央领导核心的政治权威,就是坚持党的政治宗旨和政治开拓;坚持高级干部的率先垂范,就是坚持党的政治品质和政治担当;坚持党纪党规全面从严覆盖,就是坚持党的政治责任和政治定力;坚持人民群众批评监督的权力落实,就是坚持人民群众对党的政治认同和政治信任。“四大推手”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成为不断推进党内政治生活之理论创新和与时俱进的政治合力。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摘自《湖南社会科学》2017年第5期)

猜你喜欢

高级干部党纪管党
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建设
监察体制改革“纪法衔接”的法理阐释及实现路径
打出党建统领组合拳 画好管党治党同心圆——柳林县纪委监委机关党建工作纪实
列宁《怎么办?》对当前党的理论建设几点启示
坚行建党管党治党要求 弘扬党的特色本色
现代语录
研讨话题二:全面从严治党,是否严过了头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为什么要从高级干部做起?
端正“上梁”的深意
开展“党纪教育一刻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