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兴趣为爱好 变阅读为研讨
2017-11-19刘淼
刘淼
摘 要:时下,我们倡导经典文化进校园,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来品读经典名著”也就成了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笔者结合工作实践,提出了“三步走”策略:一是“悦读”,二是“越读”,三是“跃读”。也就是,从“悦读”入手,借“越读”提升,促“跃读”天成。
关键词:名著阅读;兴趣;方法指导
阅读名著,犹如与大师同行,自然可以让人“明智”“聪慧”“深刻”“有修养”且言辞“善辩”。对学生而言,阅读名著,不仅可以开阔他们的眼界、丰富他们的学识,还能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从而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那么,如何才能做好学生名著阅读的指导工作呢?笔者认为,要从“悦读”入手,借“越读”提升,促“跃读”天成。
一、创设氛围,激发兴趣——先“读”起来
1.早定任务,透露点滴,诱发阅读欲望
学期初,笔者通常先让学生对本学期要读的几部著作进行初步熟悉,同时让曾阅读过的学生给大家简略地讲讲,并对这些学生进行表扬,以此激发学生比、学、赶、超的动力。例如,在读《朝花夕拾》之前,一个学生竹筒倒豆般地说出了全部的作品名称,于是笔者进一步提出问题:谁能简要说出所有作品的内容?一石激起层层浪,学生便纷纷去找原著阅读。
2.利用讲课,精彩呈现,鼓励学生阅读
教材常常会从名著中选取一些精彩的章节,每遇到这样的文章,笔者都会认真地准备,对其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优美的描写进行开放式的分析,借以鼓励学生去读原著,以期获得更多的了解。例如,在教读《范进中举》后,学生对写书生百态的《儒林外史》有了兴趣,纷纷购买,致使书店出现了缺货状况。
3.中途比赛,查缺补漏,保证阅读质量
开始阅读后,笔者通常会确定几项促读的活动,一方面让学生阅读的劲头保持下去,一方面有助于诊断阅读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在读《水浒》时,笔者进行了“写出30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名称”的比赛,熟练的学生一气呵成,头抬得高,手举得直;没法解决的学生,眉头紧皱,暗下决心,从而避免了兴趣激励作用不长久的弊端。
4.结束之时,成果展示,巩固阅读效果
每读完一本书后,笔者常通过读书笔记展示的形式,让学生梳理出所读作品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评判;或以总结会的形式,让学生列出自己的所得,互相交流……这不仅巩固了成果,还让认真读、有所得的学生心态昂扬起来,让有所失的学生憋足了超越的干劲。
處处营造读书的氛围,时时激励学生读书的干劲,学生对名著的阅读也就有了兴趣;当他们品尝到阅读的快乐之后,又能得到肯定和表扬,时间久了,学生的兴趣也就变成了爱好。
二、方法指导,提升阅读——再“读”进去
1.大胆圈画名著
不动笔墨不读书。每逢阅读,笔者都要求学生尽量买一本便宜的版本,画起来也不心疼;或者让学生用铅笔画,但不画不行。同时鼓励学生必须敢于将自己的见解、认识写在旁批上。
2.写读书笔记,关注略读
读了几章文章,要写一次小的读书笔记,简写故事梗概,评点人物形象,摘抄优美语句;读了一周,则要写一次大的读书笔记,以“读、议、联、结”的形式来归整、提升自己的阅读体验。
3.写人物评论,教会分析的方法
大多数的名著是叙事性的,故事性强,人物性格鲜明,但历来对人物的评说不一,这恰好给了教师教会学生探讨的机会。于是,笔者教给学生评论人物的方法,诸如联系故事情节评论、前后比较评论、一分为二评论等。
4.鼓励辩论
每逢阅读完一部作品,笔者会找一些时间让学生谈个人对所读名著方方面面的看法。开放式的辩论,容易发现学生的焦点,之后再确定辩题,进行有理有据的充分论辩。
三、珍视积累,不断阅读——“读”出成果
通过初读、再读,学生往往拥有了自己的阅读成果——读书笔记、阅读批注、人物评论、辩论要点等,对名著就拥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认识尽管显得浅显,但却是学生自己取得的宝贝,笔者一向鼓励学生保存好,并抽时间再去研读、整理。
1.整理积累,形成成果,关注研读
通过阅读,学生有了一定的积累;通过笔记,学生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辩论,思维有了一定的碰撞。这时笔者就鼓励学生进行研读,并整合大家的认识,形成自己的人物评论集或摘抄语录本。这样不仅巩固了学生的努力,还形成了不错的成果,叠加在一起,对学生的阅读又是一个不小的推动。
2.鼓励学生仿写,奇文共欣赏
名著的好词好句、好的结构、好的叙事方法往往留给我们深刻的印象,笔者就鼓励学生进行仿写。特别是写作时,如果恰逢有例可援时,笔者便鼓励学生找回来再看,大胆地进行仿写。在仿写中,名著阅读的功用又一次得到发挥,学生的兴趣就会得到强化。
对于学生的成果,笔者鼓励他们保存电子稿,最好发表在自己的博客里,每每被人浏览、点赞,那份喜悦充盈心头的感觉会使学生陶醉许久。
这样一来,阅读名著就不仅是兴趣了,渐渐地就变成一种爱好;阅读名著不仅让学生了解故事、知晓人物,还能激发学生对事件及创作进行点评,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可以说“悦读”就会“越读”,“越读”自然就能“跃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