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歌曲《阳关三叠》的艺术魅力
2017-11-19周箐
周箐
摘 要:歌曲《阳关三叠》由古琴曲改编而成,音乐朴素,旋律优美,情感豐富。本文从声乐美学角度对该作品的创作背景、源流、歌词文学性、音乐美以及演唱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其目的在于从美学角度挖掘作品的内涵。
关键词:《阳关三叠》;声乐美学;演唱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9-0082-01
声乐美学作为音乐美学的一个分支,其研究的本身就是音乐美学研究的深化。相比音乐美与声乐艺术美,声乐艺术美更具有相对独立的系统美。这一系列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融合在声乐艺术美的总体创造中。
一、歌曲《阳关三叠》的背景简述
艺术歌曲《阳关三叠》是我国传统声乐艺术歌曲中一首渊远流传的送别之歌,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律诗《送元二使安西》改编创作,它的意境古朴悠远,曲调情深意重。古琴曲《阳关三叠》在整个琴歌中的流传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歌曲版本的《阳关三叠》后来经编曲者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歌词修饰,使之成为了一首传世佳作,成为人们送别友人时常唱的一首送别歌。这首作品既是诗又是词更是曲,如此一路的发展使它更加具备了浓厚的艺术性和文学性,它的艺术成就和价值不仅完美诠释了我国传统的艺术文化内涵和精髓,也为我国古典艺术歌曲创作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思路和借鉴,更体现了我国艺术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歌曲《阳关三叠》的文学特征
艺术歌曲《阳关三叠》三段歌词大体一致,但每段都隐含着作者内心的独白,以层层递进的关系表现,质朴精炼的语言词汇把时间、地点、人物描绘的栩栩如生。全曲三段反复出现的诗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把送别时的时间:带着绵绵细雨的清晨。地点:客舍。这种情形可以感受到诗人当时悲伤的心情。最后一段中“噫,从今一别,两地相思入梦频,鸿雁来宾”完整的抒发了诗人的不舍之情,委婉的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对不合理服役压迫制度下的人们心情悲痛与无奈。
(一)诗词的凝练性
歌曲《阳关三叠》三段词,不仅简单,形象鲜明,而且生动的描绘出了清晨刚停雨的渭城客栈,两位官人依依惜别的画面。前两段诗中一个“浥”字,后两段“尽”字为诗的中心词,凝化出了当时的环境气氛,突出了王维与友人的真挚情感。歌曲中加词的一段的“宜自珍”,二段“泪沾巾”三段“尺素申”分别渲染了惜别、忧伤、期待的情绪,包含着沉思和期待的想象。结束段中“噫”字虽为文学叹词,却渲染了诗人内心感慨、悲痛、叹息的思想感情。古典诗词讲究遣词用字,正是因为一字准确鲜明,才可以极富意蕴地体现出词的深邃和情感,达到引人入胜的境界。诗中写到的客舍饮酒,烟雨蒙蒙,杨柳,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人中常用的意象。《阳关三叠》以短短的四句诗,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强烈的震撼着凝聚了中国人离别送友人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词中的渭城,青柳,寂静的客栈也隐藏着诗人对国家,对朋友,对自己多层面复杂的思想感情。由此看来诗人笔下的一字,一词,一句都无不体现了本诗的凝练,精粹。
(二)诗词的抒情性
《阳关三叠》这首诗描绘的正是一个刚春雨过后的早晨,两位风流倜傥的文官对酒当歌的画面,描述了友人即将去边疆服役内心感到无比的忧伤,不舍的惆怅心理。曲中的主唱部分反复运用《送元二使安西》原诗句,把王维的对友人的恋恋不舍,矛盾的心情揭示得既含蓄深沉又鲜明浓烈。副歌部分也是高潮部分的“踹行”“感怀”“旨酒”与主歌部分相呼应,以紧凑的节奏,八度模进歌词进行反复,然后往后拉开,这种强烈的情感表达手法,使一般语言难以深化,强化的情感通过音乐的变化处理,从而完美的突出了情感的抒发。歌曲开头句都引用王维原诗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三段歌词看似大体一致,但每段都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第一段歌词表达了诗人与友人深厚的情谊以及对友人的不舍。第二段歌词表达的是一种忧愁与怨恨,担心友人从军的命运与前途,怜惜处境下的人民不幸遭遇,抒发对人民的一种同情。第三段为全曲的总结段,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命运的预想和对国家的担忧,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尽早繁荣昌盛。整曲诗词里面抒发着对友人、对自己、对国家的担忧与祝福,正是这些思想让音乐有着更高的情感境界。
三、歌曲《阳关三叠》的音乐特征
(一)曲式
此曲为回旋曲式,用一个固定的曲调将原诗反复吟唱三遍,古称“三叠”。 每一叠都由两部分组成,第一叠作为音乐的基础轮廓,分为A与B乐段。A乐段由1-8小节,为商调式。B乐段由9-17小节,转为羽调式。A与B段为第一叠,四个乐句分别起到起承转合的作用。 B段对主题起到对比扩充的作用。全曲整体结构简单,乐句与乐段之间前后呼应,整齐而富有变化,把情感对比表现的十分明显。
(二)旋律
歌曲《阳关三叠》旋律以王维诗句为基础,带着令人悲伤,令人眷恋,不舍的感情基调。全曲三乐章的旋律大同小异,但乐段之间又形成单独主题乐句。第二叠在第一叠保持原主题的基础上稍加修饰,但旋律稍有变化。第三叠的比前两叠部分从旋律上又明显的添加,情感表达上有了更明显的突出,心情激动万分。旋律在重复再现的基础上依次往全曲高潮发展。
(三)和声
《阳关三叠》的和声进行较为平稳。A乐段a乐句结束在商音上,和弦低音为VII级音,原位属七解决到省略五音的原位主和弦上。起到转接b乐句高潮的作用,体现了作者对友人恋恋不舍的感情。在此作品中,作曲家保持了古曲原有的风格和特色,运用了四五度叠置和弦。例如在歌曲A乐段的开始部分,和弦在主题的停顿处加以修饰。紧接着A乐段的b乐句部分,“揣行”“旨酒”的高声部用平行四五度,使得音乐更加缠绵。为了模仿古琴的效果,避免了小二度不和谐的和弦出现,丰富了和声效果,增添了音乐的色彩。
四、歌曲《阳关三叠》的演唱特征endprint
(一)咬字行腔
《陽关三叠》歌词本为古诗词改编,演唱时对歌词进行反复朗诵,流畅自然的描情叙意,歌唱的时候则像朗诵一样亲切自然。语句与乐句的轻重强弱在表达情感的起着重要作用。例如每段副歌部分的双音节词“踹行”,“感怀”“旨酒”的演唱反复,都处在八度音高处,力度由f—p,重音都标记在高音位置。演唱时应加重语气情态,起到渲染气制造高潮的气氛。三音节词第一段“历苦辛”由弱渐强,重音字在“历历苦辛”,“宜自珍”又渐渐变弱。第二段“谁相因”与第一段形成强烈的对比,力度变化由mf---p,更鲜明的显露出思想感情。第三段“载驰骃”力度比前两段都加强,由f---mp。每段之前形成层层递进。“千巡有尽,寸衷难免无穷的伤感!”为全曲情绪最激烈的部分,力度由f--f--p--f—p。重音在“无穷”二字上。演唱时对比的强弱力度要控制适当。行腔的速度是变化多端的,在一首曲子中速度也是多变的,不同的语速之间更可以显示强烈的对比作用,《阳关三叠》中的第一部分与第二、三部分的速度有明显的区别,一段有一段的强弱变化,处理歌曲时,第三段比前两段要形成对比,从而突出乐曲的音乐表现力和情感变化。通过全面分析了解和把握歌曲语调的律动与运用声乐语调造型的各种因素与技巧,发挥它们特有的功能与作用。
(二)情感表达
《阳关三叠》这首诗描绘的是在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杨柳旁青砖绿瓦的客舍周围都是送友人的画面,全诗表达的是作者送别友人,对友人即将服役而恋恋不舍的惆怅之情。歌曲《阳关三叠》分为三部分即“三叠”。第一叠描述的是故事的发生的人物,地点,演唱时要连贯抒情,带有一点点伤感的心情。紧接着八度大跳的情绪变得激动,随后又平复下来。第二叠情绪稍加变化,词中的泪,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难舍难分,四三拍的节奏变化使情绪变得比第一叠激动,情绪处理由强弱到强。第三叠为第一叠的反复,比第一叠情绪稍加伤感一点,八度大跳的情绪依旧变得激动,稍后变平稳,为后段的爆发做感情铺垫。随后的千巡有尽,寸衷难泯无穷的伤感,略带复杂憎恨的心情,由弱变强到弱,进一步表达对友人的不舍之情。最后尾声段,注意感情的整理,须凄婉,柔美,由快渐慢,由近及远从而达到对友人不舍只能释怀的无奈之情。
《阳关三叠》从古诗词到现今流唱的千古名作,离不开王维精炼的文笔,更离不开后人们高超的音乐创作发挥。这篇名作,把我们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体现的淋淋尽致,它对我国古典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J].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3.
[2]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J].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于润洋.音乐美学文选[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4]郑杰.歌曲《阳关三叠》演唱诠释[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2(10).
[5]李吉提.古琴曲《阳关三叠》的曲式结构特点──兼谈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某些共性因素[J].中国音乐学,1995.
[6]周文静.古诗与音乐的巧妙融合——试论歌曲《阳关三叠》的艺术特色[J].音乐创作,2012(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