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借助区角发展幼儿个性
2017-11-15张倩
张倩
【摘 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发展幼儿个性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社会现状又告诉我们,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势在必行。因此,文章提出:教师应借助区角活动,通过在活动中提新要求、新目标,以发展促互动;让区角相融,以角色游戏促思维;做轻松快乐的评价,以感受成功促愉悦;提供实验机会,以拓展原有经验促发展;挖掘材料,以幼兒对材料的“兴奋点”促专注等多种途径,实现幼儿的个性化发展。
【关键词】区角;互动性;思维性;愉悦性;发展性;专注性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7-0119-0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教育应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的个性发展”。由此可见,发展个性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当前,大多数独生子女都存在自私、脾气暴躁、独立性差、任性等不良个性表现。为了让他们的心理能健康发展,使之适应以后复杂多变的环境,教师就应适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并进行有效引导,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
区角活动是幼儿游戏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它能让幼儿在自主、愉悦的环境下通过尝试摆弄各种新操作材料,获得愉悦体验,激发创造力,培养合作分享和交流的能力,并帮助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教师借助区角发展幼儿的互动性、思维性、愉悦性和专注性,对促进幼儿良好的个性发展至关重要。
一、提新要求、新目标,以发展促互动
幼儿在对材料直接感知、具体操作和随意摆弄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观察、思考,体现了与材料的互动。同时,这种互动中又包含了与老师、同伴的交流、合作和与人分享的人际互动。实践证明,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提出新要求和新目标,可以有效促使幼儿在新的活动中主动运用材料,从而实现与同伴的有效分工与合作。
比如,在大班幼儿掌握了垒高、架空、增长等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为了让他们更好地向下一目标发展,教师对幼儿提出了“对称图形创意设计”的新要求。多数幼儿在观察和大胆对图形进行对称补充后,就已有了一个初步构思,并运用以前并不常用的盒子、PVC板等材料进行关于对称性的搭建,有效实现了人与材料的良好互动,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明显体现出了人际互动——分工与合作。比如,教师在没对人员进行分工和组合的前提下,幼儿三三两两自愿组合,其中有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开始共同研究预先设计的图纸,一起商量——女孩负责搬运盒子,男孩负责搭建。在搭建的过程中,两人还时不时进行沟通交流,不断地调整方案,实现了良好的人际互动。
二、让区角相融,以角色游戏促思维
幼儿通过自主选择活动区域,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活动的内容、活动方式和活动伙伴,这就由教师传统的教变为幼儿主动的学,发展了幼儿的思维性。要在区角活动中实现这一目标,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能将搭建区仅仅看成是一个搭建活动,而应把它看成一项创新游戏,对此,教师可将搭建区和角色扮演区联系在一起,并找到它们共同的关联点——角色体验游戏,让角色游戏在搭建活动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比如,教师在搭建区投放了一个“小药房”,并直接进入“顾客”的角色,对着药房的窗口说:“有人吗?我要买药。”孩子们刚开始有点“蒙”,但很快就有个孩子回答道:“对不起!我们的药房还没建好,请你下次再来。”此时,搭建活动的序幕就在这种情境中自然而然地拉开了,而且这样的角色游戏直接刺激孩子们进行接下来一系列的观察、思考:“药房”都有什么?我们还缺少什么?该选择什么样的材料?大家该如何分工?等等。同时,孩子们通过讨论还解决了搭建材料、搭建结构、搭建方法等问题。
在总结环节,教师同样以“顾客”这一角色出现,不同的是,教师有意识地提出“想要输液”等类似请求,从而自然地与幼儿搭建的输液室、配药室等联系了起来,这也是教师以“顾客”的身份对幼儿搭建结果的一种肯定。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会发现一些问题,如:椅子搭得过高,容易挡住视线等。但是教师并没有直接指出,而是与幼儿互换角色,让幼儿当“顾客”,在互动的过程中,幼儿就会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在活动的整个环节,教师通过角色引导幼儿进行搭建,幼儿通过角色不断地进行观察、判断、思考,最终推动搭建活动有序进行。由此,在自然状态下,巧妙地让孩子在无压力的状态下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以角色游戏促进了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做轻松快乐的评价,以感受成功促愉悦
幼儿的愉悦性是指幼儿情绪的愉悦,具体表现为:他们眼睛里是否充满了神韵,是否有灿烂的笑容,是否开心、快乐,是否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做法,在取得小成果时是否愿意与同伴分享和交流,等等。由此,让幼儿在活动中充满愉悦感,从而促使他们的行为、习惯等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笔者认为,教师在活动评价中应打破传统的“讲”,而转变为与幼儿主动、愉悦地交流、分享。首先,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一个轻松、快乐的环境,然后采用多种方式让幼儿感受知识的收获和成功的快乐。比如,为了启发幼儿讲出搭建鸟巢的方法及意义,教师就可以很正式地邀请所有幼儿一起来欣赏幼儿的鸟巢,然后允许搭建者邀请其他幼儿和鸟巢合影。教师这样做的目的是想通过欣赏、合影等方式,有意识地让搭建者感受到同伴对其作品的认可。这样,幼儿就会从内心建立一种自信,从而愿意表述。实践证明,此种评价方法能有效地运用到其他活动评价中,使幼儿的操作活动在一种愉悦的情绪中结束,而且还能引起幼儿对下一次活动的兴趣和期盼。
四、提供实验机会,以拓展原有经验促发展
比如,一名大班幼儿在观察完大号塑料积木后,很快就把马的造型搭建出来了,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这匹马老是容易倒。对此,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他原因,而是引导他提出许多猜想,如:是不是马脚太轻?是不是……幼儿根据假设一一进行试验 ,结果并不是很好。最后在教师的鼓励下,他又经过多次试验,终于找到了一个好方法:他将同样的两匹马连在了一起,增加了马脚部的面积,这样,马就稳固多了。由此可见,幼儿只有在反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积累丰富的经验,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五、挖掘材料,以幼儿对材料的“兴奋点”促专注
幼儿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专注性,就势必会给他们的认知造成困难。因此,在幼儿专注性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必须从孩子感兴趣的材料着手,找到他们的“兴奋点”。幼儿对材料的“兴奋点”不是材料越多越好,而是在摆弄材料的过程中对其某一点感兴趣,并能够吸引他们积极探索和发现。
比如,在搭建区,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多米诺骨牌,幼儿都特别感兴趣。特别是当教师出示一些配套的“关卡”时,幼儿都盯着教师手中的“法宝”。在选择活动材料时,几乎所有幼儿都想选择多米诺骨牌,并积极研究“关卡”的设置与多米诺骨牌排列的关系。可见,正是由于教师在准备活动材料时,挖掘到了幼儿对材料的“兴奋点”是“关卡”与多米诺骨牌的关系,才使幼儿专注地投入到整个活动中。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至关重要。在今后的实践活动中,教育者一定要善抓时机,时刻关注,通过自身的努力让幼儿情绪愉悦、善于分享交流、探索发现,真正成为一名个性全面发展的快乐天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