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班故事《甜甜的河水》教学设计思考
2017-11-15王淑玲
王淑玲
【摘 要】故事教学内容广泛,是幼儿园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开展故事教学对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扩大幼儿的知识面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要真正发挥这些作用,必须采取恰当的方法、遵循正确的原则。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故事教学;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7-0115-02
什么是儿童的世界?爱听故事,充满想象,善于探索,这大抵就是儿童的快乐世界吧。故事与童年密不可分,因为故事中有错综复杂的情节,有广泛的涉及范围,有神奇的关系……这些正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丰富了儿童的语言,培养了爱憎分明的情感,感召了美好思想的前行。这大抵是笔者要追随的教学理念。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教学中要贯彻哪些新的教学理念?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教学目标?教师的主导作用怎样发挥(教师活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怎样体现(学生活动)?教学设计最终达到什么效果?等等,都是教学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其目的是获得优化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就小班故事《甜甜的河水》一课的教学为例,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思考一:什么样的故事适合小班幼儿?
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故事《甜甜的河水》很简单,可简单的故事往往更富有深刻的道理,更能激起幼儿情感。
一是想象丰富、角色互动、富有表现动作。《甜甜的河水》塑造了并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却有现实意义的事例,间接地反映了3岁左右幼儿的生活,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是最富有幻想也是最喜欢模仿和活动的时期,这个故事自然便能引起幼儿的兴趣。
二是篇幅不长,主题突出,语句简单明了,有一个完整的结尾。根据幼儿心理的发展水平,《甜甜的河水》故事中的主人翁和主要事情的结局,能满足幼儿的心理期待。
三是情节有变化,语句富有重复性,有一定的音韵,且大胆运用夸张。《甜甜的河水》有情节变化(不分享到分享)、重复性强和音韵美(小熊,小熊,你在干啥?没干啥!没干啥!)的语句,幼儿自然能追随事态的跌宕起伏,也愿意在冲突中、在大胆的夸张中去获得自己认为满意的结果。
幼儿大多喜欢篇幅短小、主题单纯、句式重复,语言充满夸张和想象的故事,题材大多以动物童话故事为主。《甜甜的河水》就是这样的故事,简单地把童心、童真、童趣表现出来,主题鲜明,生动形象,很易于儿童的理解和接受。因此,这是适合小班幼儿的故事。
思考二:教学的核心落脚何处?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核心,是检验教学设计优劣的首要参考依据,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落脚点。目标相关原则是教学设计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在这个原则的指引下,所有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都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都应该服从和服务于教学目标,针对性和指向性必须明确了然,教学过程的详略以及形式要直接展现教学目标。同时,教学设计的优劣也主要看是否准确有效地反映教学目标,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甜甜的河水》一课,是基于特级教师应彩云的一节课,原题为《甜津津的河水》,设计初衷源于小班孩子自我中心意识强,往往表现得很自私,分享在这一阶段对他们而言是困难的,所以本课试图让幼儿体会到分享是一种美德、一种责任,可以带来无穷的快乐。基于本班幼儿的情况,笔者认同了此目标的确定:一是通过欣赏故事,知道好东西要与好朋友分享,理解“分享”的含义;二是体验角色的情感变化。
思考三:教学中运用何种策略和教学手段?
小班的孩子倾听能力不强,如何吸引幼儿专注倾听,理解故事呢?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活动设计应灵活多变,同样的教学内容,对于不同的教学对象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同时,要对过去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反思自己或他人以前在讲授这一教学内容时曾遇到过哪些问题?有哪些经验?应该采用什么策略和方法进行解决?效果如何?然后进行新的教学设计。在此之前,笔者仔细观看了应老师的课堂教学录像达8遍之多,期间经历了“欣赏与赞叹(无条件的推崇)——质疑与反思(批判性的思辨)——回归与创新(创作中的重塑)”3个阶段,确定了教案,期间有着笔者的很多思考与感触。
3~6岁的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还不能理解许多复杂和抽象的概念。在教学中,老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幼儿突破难点,掌握重点。此外,运用录像或Flash可以很好地反映一些难以看到的或者是微观的现象,揭示事物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及本质属性,使许多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真正做到化难为易,形象生动,便于幼儿理解。
一是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幼儿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维持幼儿在语言活动中的兴趣尤为重要。多媒体课件具备了色彩鲜艳、新颖多变、直观形象、动静结合的特点,教师把教学内容绘制成色彩鲜艳的投影片,并录制成配乐录音,这种目有所见、耳有所闻的方法,能有效地调动幼儿的感觉器官,唤起幼儿高涨的学习兴趣,进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情绪。这种学习情绪增加了幼兒学习的投入度,使幼儿爱听、想说、乐思,有效获得了学习上的成功。
二是运用鼓励性的语言。教师要及时肯定孩子们的点滴进步与积极表现,它不能只停留在口头和常规性的赞誉之上,而应建立在对每一个孩子真诚的欣赏之上。如:“你的想法特别,真有想象力!”“你们把自己的好东西分享给了其他人,你开心吗?别人开心吗?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只有用情的唤醒才是心与心的交流。
三是促进师幼有效互动。具有感染力的手势、眼神、表情乃至身体形态,都是激发幼儿自信、发挥幼儿主动性的有效方法。如摸一摸孩子的小脑瓜进行某种暗示,握一握孩子的小手、来一个拥抱表示友好和关爱;对于个别不自信的孩子,竖起大拇指表示肯定;运用脸部表情——点头表示同意、微笑表示赞赏等,提高师幼互动效果。
思考四:怎样提问能指向实效?
没有指向性的提问,会让孩子无法回答以致课堂气氛沉闷。针对小班孩子倾听时间短、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注意力稳定性差、喜欢用直觉行动来表达自己想法的特点,笔者设置的问题简洁明了,比如:你都看到哪些颜色?红色可能是什么味道的?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孩子能够直接进入倾听状态并及时对问题予以回应。
好的指向性问题要能拓展孩子思维的广度,引导孩子进行思维探究,教师要提关键性的问题,以此来引导孩子深入情境,发展想象。于是笔者设计了“小动物们都没有来,你们能帮帮小熊吗?有什么好办法?”此类问题,诱发孩子的有效交流。
思考五:语言的教学形式可以丰富点吗?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活动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那语言课可不可以有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此支撑语言的学习呢?于是笔者进行了尝试,首先,运用观察法:出示棒棒糖,这是什么?它是什么味道的?(不同颜色有不同水果味);接着,运用演示法: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故事给幼儿听,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认识,引导幼儿去听、去猜、去模仿,使幼儿主动探究,积极思考,通过视听结合,幼儿的理解和认识更加深刻;然后,采用游戏法:“棒棒糖唱歌跳舞”,力求让孩子们透过直观形象,感受美、亲近美;接着,使用操作法,对幼儿进行科学探索基本方法(溶解)的渗透;最后,采用体验法:幼儿在品尝甜甜的水的过程中,感悟到分享的快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