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错就“错”精彩生成
2017-11-15郑庆新
郑庆新
【摘 要】错误是由学生的惯性思维导致的不准确性或片面性认知。课堂中,错误普遍存在,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错误,有效利用课堂的错误资源,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欲望,培养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敢于质疑的探究精神。
【关键词】错误资源;质疑;碰撞;严谨探究;善待错误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7-0103-02
科学课是一门充满挑战性和创造性的课程,其基本理念是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主要途径。农村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认识不够全面,思维也还不够严谨,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困惑和错误。面对教学活动中突如其来的种种错误,农村科学教师该如何面对呢?其实错误也是一种颇具价值的课程资源,需要教师用细心、耐心、宽容和智慧去挖掘、利用和拓展,将错就“错”,将错误转化为优质的课程资源,使课堂生成更加精彩,教学更加高效。
一、智慧捕捉——让错误引发学生新的思考
夸美纽斯曾说,“情趣是创造欢乐和光明的动力之源。”新课改强调以生为本,因此,科学教师首先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为学生创造一个激情飞扬的“动力场”。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天性好新、好奇、好刺激,特别是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种种意外和错误更是情有独钟。面对意外和错误,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度会陡然上升。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捕捉教学中随机生成的各种错误资源,创设富有挑战的情境,从而使错误成为教学知识新的增长点和活力所在,让学生津津有味地开展多姿多彩的探究活动和深刻思考,使教学洋溢着一派童真童趣的鲜活气息。
比如,在“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做完了用碘酒检验食物是否含有淀粉的实验后交流:面包、馒头、马铃薯中含有淀粉,苹果、黄瓜、梨中不含淀粉。只有第三组学生结论不一样:他们发现梨含有淀粉,因为它遇到碘酒后变成了蓝紫色。实验中出现的差异引发了全班学生质疑,这怎么可能呢?对此,笔者没有忽略这个信息,而是先肯定这组学生对实验现象细致认真地观察,敢于提出质疑,然后顺着这个矛盾抛出问题:“现在第三小组的结论与我们的不一样,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做呢?”于是,学生提出再检验一次,这说明大家在科学课上的态度是十分严谨的。第三小组学生又拿出一片梨进行实验,这次他们发现梨没有变色。两次实验做法一样,结果却不一样,是什么原因?大家都在思考着、分析着,这时,第三组的一个学生恍然大悟,兴奋地叫起来:“老师,我找到原因了,观察完淀粉后,我把沾了淀粉的牙签插在了梨上,做实验时又拔了下来。牙签上有淀粉,所以滴上碘酒就变成了蓝色!”这是一个从孩子偶然发生的错误引发的小插曲,笔者及时捕捉错误,让学生学会质疑、反思,认识到实验可以反复检验。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新的研究在孩子不经意的错误中延伸,一种意想不到的创造性思维在原本枯燥无味的错误情境中催生出一曲生动小曲,不仅给那个错误的制造者送去了“一缕阳光”,让学生从错误的恐惧中解放出来,变消极的情感为积极的情感,同时也给同学们创造了一个思维发展和创新的契机。
二、因势利导——让错误成为学生的解惑良机
新课改教学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它认为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不断与错误和困惑周旋的过程,而学习的乐趣也就体现在这一次次犯错和改错的过程之中。所以,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错就错,引导学生质疑、解疑、析疑,使学生的思维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比如,在某节课上,笔者问学生:“中午大家都吃了什么?”学生纷纷答道:“中午吃了猪肉、蔬菜,喝了牛奶……”当课堂气氛活跃后,教师问:“那这些食物咽下去后都变成了什么?”学生踊跃答道:“都变成了废料、尿液排出体外。”接着,教师再要求学生将食物在人体内变化的过程画下来,并附上文字说明。学生开始画自己的想法,慢慢地,不时有孩子蹙着眉头停下来或讨论一下。待学生将画下来的食物消化过程贴在黑板上并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想法时,笔者发现,学生已经大致将人体内部的器官给画了出来,但或多或少都存在错误。但笔者在学生介绍时,并不去指出他们的错误,而只是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问题,让学生进一步阐述自己的想法。
学生介绍完后,笔者提问:“食物咽下去变成了废料、尿液排出体外,那食物在体内消化时到底经过了几个通道?”问题一出,整个教室都安静了,过了一会儿,有学生试探着说道:“是两条通道吧?”对此,笔者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只是让他们意识到对动物进行解剖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交代完解剖应注意的事项后,学生分组解剖鱼,在实验时,笔者不时可以听到学生讲自己的发现。待实验完毕,学生都兴高采烈地告诉笔者:“食物在体内消化时经过了一条通道。”此时,笔者再要求学生将刚才画的作品和现在的实验过程及结果记在专门的科学记录本上。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通过一个巧妙的问题,使学生的认知水平显露出来,因为排泄系统的出口使学生只能认识到是两个出口,但这个认识肯定是不符合科学事实的。对此,笔者针对学生情况,适时引导,让他们进行严谨探究,通过修正错误,解决了问题;也让学生对寻求科学事实充满了期待,从而提升了参与度,还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了人的消化器官。由此可见,这个“错误经历”从多方面促使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提升了他们质疑、解疑的能力。
三、广开言路——让错误促使学生自省创新
新课改教学积极倡导自主、生动、有效的互动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充分自主的舞台,要求教师始终关注教学全程,根据教学活动的动态发展情况,细心、及时地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实践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受年龄阅历的限制,必然会出现多种认知上的冲突和错误,此时,教师要善于推波助澜,让学生围绕冲突和错误,展开辩论,使教学活动在学生激烈的辩论中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浪花。
比如,在“保护鸡蛋”一课中,笔者就让学生设计、交流保护鸡蛋的实验方案,在进行小组设计时,笔者发现孩子们的设计方案五花八门,创意无限。例如,气球类设计方案样式繁多,最佳方案为正三角形结构,它巧妙地利用双面胶和三个气球粘在一起,利用气球减缓下降速度和缓冲弹力;降落伞类的方案也十分丰富……当然,在设计的过程中,也发现有的组设计的方案不够严谨,选择的材料不够准确,但笔者相信在接下来的交流中,学生的思维会在碰撞中激活,认知会在辩论中越发清晰。
交流实验方案时,可每组派一名代表对实验方案进行讲解,并接受其他小组的问题挑战,这就需要学生对自己设计的方案做出合理的科学解释,对每一种材料的选择,对材料组合后的结构等方面的技术问题均应进行严密而深入的考虑。学生的思维在激烈的答辩中碰撞、质疑,将课堂引入了一个精彩纷呈的辩论现场会,在激烈的辩论中,学生原本模糊、错误的认知变得更加清晰,思维更加严谨,在修改方案的时候,很多小组都吸收了其他小组的优点进行改进,设计方案更趋完善。
總之,错误里充满了无数闪光的、值得我们反思的东西,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珍视错误,善待错误,使错误成为教学新的增长点和活力所在,只有把握好课堂生成的资源,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才能使他们焕发蓬勃的生命力,才能让课堂呈现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