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教学再思考
2017-11-15银广格
银广格
【摘 要】课堂是教师通过教学环节的展开,向学生传授知识、陶冶学生情操的主要场所。文章对小学课堂中的无效教学现象进行分析,从提高师生互动中的提问质量、加强合作学习的可适应性、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构建行之有效的课堂评价标准4个方面,提出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课堂;教学;有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7-0048-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被广泛接受和应用。这些有别于以往传统的强调教师主导地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有效促进了教学质量及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但是,我们也发现,小学课堂中存在互动学习内容淡化、合作学习收效不大、教师打磨课堂意识不强等无效教学的现象。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小学课堂中的无效教学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无效教学面面观
1. 互动学习内容淡化
在开展教学互动活动过程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和老师都呈现出轻松自在的状态。然而,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互动环节中,一些教师过度表扬学生的互动表现,忽视了学生表达的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实质性关联。在这样一种互动思路下,课堂互动表现的缺乏适度性。
比如:有的老师会在一个教学环节上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表现;有的学生思路较为活跃,讨论的内容偏离教学重点;有的学生则是机械地重复没有新内容的表达。老师在此过程中没有进行有效的点评、引导和总结,一节课常常在教学知识点还处在模糊的机械操练状态就结束了。
2. 合作学习收效不大
专家学者们对于合作学习十分推崇,认为合作学习能够让学生在相互协作、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认知,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然而,在实际的小学课堂中,这样的学习形式收效不大。下面主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原因进行分析:
(1)教师方面。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不强,常常只是简单地布置学习任务,学生不得要义;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没能恰如其分地干预,预设的合作学习形式和教学内容不搭调,致使合作难以开展,合作学习已流于一个机械的步骤形式。
(2)学生方面。老师的合作指令不够明确,学生难以对合作内容形成思路,观点无法组织形成;过程中缺乏老师的关注干预,使得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在课堂上自得其乐、自由发挥、自由谈话的过程,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
3. 教师打磨课堂的意识不强
要把一堂课上好,首先就是要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只有经过反复打磨、细致思考过的课堂环节设计,才能保证小学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然而,一些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往往容易按照自己上课的经验,按部就班地构思教学框架。有的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案甚至是刚开始实施小学新课程改革时所构思的。他们拿着多年不变的教案,在实际上课时凭借经验“信马由缰”地讲解,状态好的时候,课堂似乎是成功的;状态不好的时候,课堂效果十分有限。
二、构建小学有效课堂的策略
1. 提高师生互动中的提问质量
师生互动中的提问可以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用以引入、加深教学目标,亦可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提问互动也可以是学生根据接收到的知识信息,向老师提出的,通过提问学生期望对学习目标有更准确和深刻地理解。
师生双向提问是相互联系的,教师提问由教授发起,学生提问由学习引起。两者的执行都以实现预期学习目标为目的。教师有意识地提问可以引发学生的提问。因此,提高师生互动中教师的提问质量尤为重要。教师可以通过声音的高低变换、设定问题的难易度、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针对性的问题等,提高问题质量,获得良好的互动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2. 加强合作学习的可适应性
一方面,优化合作学习形式中的各个要素,可加强这种学习方式的可适应性。其中合作学习的要素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选定因素和成员分工因素。教师可以考虑把不同性别、不同家庭背景及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分到同一组里,让同组成员形成互补的合作关系。除此之外,还应适当考虑将平时关系较好的同学分到一组,使得合作过程能有交流的带动性。在小组成员的分工上,明确在活动过程中每个成员相应要完成的合作内容,确保每个环节都有人执行,避免有的成员在合作中大包大揽的同时,有的成员却无事可做。
另一方面,合作学习形式必须切实适合教学内容的需求。教学内容决定教学形式展开的方式,不同的教学形式适用于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合的教学形式对学生学习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反之则易使教学活动无效。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形式在新课程改革中一度被教师奉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形式。然而,这种课堂教学手段亦受教学内容所限,有其局限性。例如,在探讨面对某一情况“你会怎么做”时,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总结,把个体成员有限的考虑角度扩展成为更加开阔而全面的思考和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认识进行总结、点评,使合作学习达到预期效果。
3. 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精良的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力保证。教师教学理念意识的强弱就决定了设计出来的教学环节是否能保证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应该注重教师的发展,让教师有机会接触新的教学理念,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注重培养教师对教学的反思,使他们形成具有自我真知灼见和实用性的教学思考。
4. 构建行之有效的课堂评价标准
提高小学课堂的有效性,必须要有行之有效的课堂评价标准作为衡量杠杆。我们认为,在考虑现有的新课程理念的评价标准时,要把握标准的内涵:
首先,教学目标的合理性。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在切合小学各学科课程目标的同时,还要考虑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甚至是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目标层级,满足不同学校、班级和学生的进步需求。
其次,教学内容的可开发性。教材是課程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教师在依靠教材执行的教学设计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控教材的难易、繁简各项内容的可开发性,即充分考虑课堂教和学环节的各项影响因素,配合教材内容挖掘最有效的教学资源,从而完成课堂教授行为。
再次,教学过程的适合性。教师执行适合学生和教学内容实际状态的教学行为,能触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形成具有自觉学习能力和良好学习方法的个体存在,教师能从“吃力不讨好”的教学困乏中解脱出来。
最后,教学效果的明晰性。小学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培养学生。通过执行各类教学手段,最终教学的效果是否明晰可证明教学是否有效。我们要看通过教学,学生是否会主动地去探索和发现知识,是否会形成自我学习和自觉学习的方法。
小学课堂教学的高效完成,一方面可以实现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师的发展,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我们通过对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小学课堂教学的再思考,能够深刻地认识到其可拓展的内涵,进一步加深对其在小学课堂中发挥的价值作用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黄卫华.“适度教学”:让小学课堂回归常态[J].上海教育科学,2016(6):66-70.
[2] 薛忠慧.新课程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7) :69-69.
[3] 赵静.关注小学课堂互动中的“局外人”[J].上海教育科研,2007(12):71-73.
[4] 黄翠华.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课堂师生互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教育,2015(24),20-22.
[5] 王霞.浅谈小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现状与对策[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13(8):114-115.
[6] 施盛华.小学课堂合作学习失效的现象与根源[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8):41-43.
[7] 王九红.小学课堂提问的调查及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7(2):15-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