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党性教育实效性的“供给侧改革”

2017-11-15鲁月棉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7年11期
关键词:党性教育供给侧改革实效性

鲁月棉

[摘 要]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是党校的主业主课,是确保党校姓党这一根本原则的落脚点和抓手。纵观近年来党校党性教育的实践,全党上下已对党性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与紧迫性达成共识并付诸实践,但实际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新形势下,应从“供给侧”的视角思考党校党性教育的有效性问题,通过提高党性理论的说服力、党性体验的影响力和党性研究的支撑力,进一步改善党性教育的“供给质量”,进而满足学员的“内在需求”,实现党校党性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党性教育;实效性;供给侧改革

[中图分类号] D2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7)11-0051-03

习近平同志在2015年12月召开的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明确,党校要突出抓好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这个主业主课。纵观近年来各级各类党校开展的党性教育的实践,虽然党中央、党校以及党员干部均对党性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与紧迫性达成共识,党性教育在党校各类班次的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也在逐步递增,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贯穿于党校教学管理的全过程,但党性教育的实际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由此,我们不得不反思,在组织与个体“需求”十分明确的前提下,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党校党性教育有效性的不足呢?

笔者认为,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在关注党性教育“需求侧”的同时,要关注党性教育的“供给侧”,并从“供给侧”的视角系统思考党校党性教育的有效性问题,提高党性教育的“供给质量”,更好满足党校学员的内在需要。具体而言,党校党性教育要从提高党性教育的“供给质量”出发,遵循党校学员的认知规律与党性的教育规律,关注党性教育的全要素与全过程,进而提升党性教育的实际效果。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提高党性教育的“供给质量”,應注重党性理论的说服力、党性体验的影响力和党性研究的支撑力。

理论指的是人们关于事物、知识的理解和论述,也指辩论是非、争论和讲道理。理论教育在本质上是影响或改变一个人的思想认识以及价值观的过程。具体而言,理论教育通过“润物细无声”的过程,让学生感到“老师说的是对的,很有道理”,并把“老师的道理”变成自己头脑中的思想、认知或方法,改变自己原有的认识或增加新的认识,从而做到“真信”。这一过程是理论教育说服人的过程,也是体现理论教育说服力的过程。党性理论指的是党性修养中关于理论修养的内容,其核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掌握与内化。党性理论教育要实现的目标是增强党员对执政党指导思想的认同并进行内化,增强学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并在实践中积极践行,即坚定理想信念的问题。

正是因为党性理论教育着眼于改变党员的思想认识与认知方式,要增强党性理论的说服力,必须要把握党校学员思想认知上的特殊性。一般而言,党校学员不同于一般学校的学生,均已经接受较为完整的国民教育,学历层次较高,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和生活阅历,并已经形成相对固定的认知体系、思维方式以及个人的价值判断。对于这样一群特殊的学员,一般意义上的理论灌输显然是达不到党性教育的理想目标的,必须要探索一套极其严谨、严密且具有现实针对性的理论说服方式,既要弥补学员既有思想认知中的不足,更要切中学员既有思想认知上的误区,既要抽丝剥茧,更要润物无声。事实上,这也是对党校学员认知规律的认识与把握。

那么,在党校党性教育实践中如何增强党性理论教育的说服力呢?具体而言,应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增强党性理论教育的严谨性。所谓严谨性,指的是以严肃的治学态度讲清、讲明每一个理论观点,包括理论观点的历史演进脉络、渊源、本质内涵等基本要素。观点的清晰明了是做好党性理论教育的基础,唯有给学员提供系统、全面的理论要素,才能触动学员的思想认知,促使其深入思考,避免断章取义甚至曲解理论。二是要增强党性理论教育的严密性。所谓严密性,指的是理论观点论证或推演过程中逻辑的完整乃至完美。由于学员已经具备较为成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改变其既有的思维方式并不容易,必须层层深入,整个论证过程没有漏洞乃至无懈可击。如此,才会使其信服。三是要增强党性理论教育的现实性。所谓现实性,指的是理论观点能够在实践中找到例证,或者理论观点本身就是实践发展总结出来的。这就要求教师避免就理论谈理论,以理论证理论,最后导致学员一头雾水,云里雾里。特别是在经典导读中,经典理论、方法必须要与现实有呼应,能与当下党的伟大事业的鲜活实践对接。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问题在理论上的解决和实际的贯彻是有区别的”[1],党性理论教育中理论观点与实践之间的差异性,是导致学员产生认识模糊或误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应从认识论的高度提供分析问题的方法,做出有说服力的阐述。

就党员个体而言,党性是一种内在的主观自觉,这种主观自觉是基于个体稳定的价值观基础上的自觉行动,是理性与感性的高度融合。从这个意义上看,党校开展党性教育既要有理性的引领与说服,也要有感性的体验与触动。党性体验指的是通过能够给学员带来现实感观刺激的教育方式,包括参观具有典型意义的场所、学习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与优秀楷模面对面交流等等,让学员身临其境,获得思想与情感上的体验,并在个人认识中留下深刻印象,进而实现个体灵魂的净化与升华。增强党性体验的感染力,就是要使党性体验实践能够真正切合党员的思想实际、工作实际,触动灵魂,实现党性体验与个体情感的共振。

在党校党性教育实践中,要增强党性体验的感染力,应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突出党性体验的针对性。这指的是在关注党性体验共性的同时,要注重分层分类,对于不同班次、不同层级的学员在体验内容、体验方式上要有所侧重、区别对待。具体包括体验场所、优秀事迹背后所蕴含的事件、事迹要与学员的层级、岗位等有较好的匹配度;同一主题的党性体验,对于不同层级学员在深度与广度的挖掘上要有所差异。如,在反腐倡廉警示教育中警示案例的选择,一定要尽可能切合学员的层级、类别,如果把省部级或更高层级干部的案例用在科级、处级干部层面,其警示效果就会打折扣。二是突出党性体验的震撼性。党性对个体的作用方式是由内而外的,即先在思想认识上发生转变,然后在实践行动中得到体现。党性体验的震撼性指的是这种体验要直达人心,使之感到深深的触动,如此个体才能主动反思自己的思想行为,并实现转变。要突出党性体验的震撼性,必须要在体验场景、体验案例、体验方式的选择上下工夫。如,在体验案例的选择上,一定要选择“独一无二”的案例,包括最具独特性的优秀人物、最具典型性的场所,如此才能在学员的大脑中留下极其深刻乃至终身难以抹去的印象。需要指出的是,党性体验的针对性与党性体验的震撼性是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的关系,针对性关注的是学员的个性差异,震撼性在关注学员共性的同时突出体验程度的深入。三是突出党性体验的持久性。人是环境的产物。党性体验的持久性指的是让学员长期处于特定的环境之中,使之被环境所影响、所感染,最终塑造成为环境所倡导、所需要的人物。党校党性教育要实现党性体验的持久性,必须要把体验贯穿于整个教学管理的全过程、全方位,无论学员身处何处,均能受到环境给予的正向刺激。在具体实践中,体验环境的营造,既需要党校教职员工的全员参与、率先垂范,也需要在校园文化环境的设计与宣传中体现党性要素。endprint

党性剖析是党性教育的必要环节。其内容主要是要求党员按照《党章》规定的党性原则,对个人的党性状况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分析,明确今后党性锻炼的方向。一般而言,坚定的党性是一种理性自觉,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认同与内化,最终表现为个体的主动实践。简而言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与共产党员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高度融合。从这个意义上看,共产党员党性的坚定,是一个不断破解认识与实践中的困惑进而不断深化认识、提升实践自觉性的螺旋上升过程,必然需要及时对表党的创新理论的新要求、对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及时梳理、分析和总结党员个体思想与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正本清源,提升思想认识和实践自觉。因此,党性剖析的深刻性,是确保党性教育实效的关键环节。

在党校党性教育的实践中,增强党性剖析的深刻性,应该重点关注以下方面:一是党性剖析要彰显客观性。这指的是党性剖析中个体的思想认识、行为实践必须是个体客观存在的、真实发生的。当下,一些党员干部在开展党性剖析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空洞化、从众化的情况。如,党性剖析一般都会提到“理想信念有待坚定、对理论的学习不够、实践的自觉性不够”等,但具体如何体现、有哪些薄弱环节很少涉及,也说不清楚,甚至还会出现分析内容高度雷同的情况。很显然,党性剖析如果不能做到客观真实,必然会存在走过场、表面化,进而很难触动个体的灵魂。二是党性剖析要彰显时代性。这指的是,党性剖析必须紧紧围绕党的事业发展的时代要求,剖析个体在思想认识、工作作风、行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党性是共产党员的政治人格,既有其本质要求,更有其历史内涵;既表现为党员对党的性质、党的宗旨、党的纪律的真正认同与自觉遵循,更表现为党员立足当前党的事业发展的实际,观察问题、处理问题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当下,党性的时代要求集中体现于党员积极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看,党员开展党性剖析必须要紧紧围绕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实际、立足区域发展的要求、所在部门的工作定位以及个体的岗位职责,分析存在的问题,剖析问题背后的原因,提出改进的方法举措。三是改进举措要有操作性。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在实践中予以执行,这既是党性剖析的关键内容,更是确保党性教育取得实效的根本所在。因此,党员在党性剖析中提出的措施必须要有针对性且能够在实践中得以有效执行,如此才能真正做到“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2]否则,党性剖析就会背离初衷,仅仅成为停留在纸面上的只说不做的“口号或标签”而已。

理论源于实践,理论又指导实践,要增强党校党性教育的“供给质量”,党性研究是重要的基础和支撑。党性研究既包括党性内涵层面的研究,也包括党性教育理念、方式方法等层面的研究。总体上看,党性研究就是要通过总结实践经验与教训,探究党性教育的客观规律,使实践能够无限接近规律,进而实现党性教育的科学化。

具体而言,党性研究的主要方向有:一是研究党性内化的认知规律。党性教育的终极追求是要帮助学员始终坚定理想信念,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熟悉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以及改变认知的内在逻辑。因此,党校教师也要学习认知科学,知晓个体是如何获得知识并进行信息处理、个体行为方式的实现方式以及個体情感的作用机制等等。二是研究党性的时代内涵。党性在其本质属性上有其恒定性,即政党的党性是政党的内在本质规定性,是一个政党区别于其它政党的理由和根据,而政党的内在本质规定性由政党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所决定。[3]但在实践中,政党的奋斗目标会随着其历史方位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就是说,党性的内涵是一个历史范畴,必须基于政党的时代使命不断拓展、丰富。唯有如此,政党才能顺应执政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锻造一支适合时代需要的党员队伍。党性的时代内涵决定党性教学的内容,这就决定了不同时期党校党性教育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从这个层面看,研究并把握当下党性的时代内涵,是党校党性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前提。具体而言,当前党性教育课程体系设计中,既要有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宗旨教育、党规党纪教育等彰显党性的本质属性与本质要求的内容,更要有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最新战略布局与最新的理论创新成果。

增强党性研究的支撑力,其关键在于提升党校教师的学科能力与专业素养。具体而言,应关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突出问题导向,破解党校教学中的各类问题。党校教师要把党性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作为党性研究的课题来源。这里的问题既包括教学中的技术操作类问题,也包括某一具体的理论问题以及学员带来的各类问题。教学所出的“各类题目”,往往就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研究透彻了此类问题,事实上就是解决了教学中的疑难杂症。二是要突出融合意识,把科研成果融入到党性教学之中。党校教师一定要牢固树立科研与教学互为融合、互为促进的意识,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的实践中,进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严谨性与深刻度。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选集[M].人民出版社,2012:799.

[2]程大中.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的“知行合一”[N].光明网,2016-01-27.

[3]梁道刚.关于党性及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岭南学刊,2015(2).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宝山区委党校副教授

责任编辑:赵 菲endprint

猜你喜欢

党性教育供给侧改革实效性
“主讲主问主评”工作法:提升党课教育吸引力实效性
利用微视频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有效发挥红色教育基地作用开展兵团组工干部党性教育
基层党校党性教育系统化探索
优化作业设计 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三严三实”视域下构建党性教育新常态的实践路径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