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加权平均数的教学
2017-11-15刘召生
刘召生
(江苏省新沂市第十中学)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加权平均数的教学
刘召生
(江苏省新沂市第十中学)
数学的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体,它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整体性和稳定性.加权平均数的课堂教学,通过学生计算、解决问题,教师引导,获得了“权”与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加权平均数;课堂教学
一、教学背景
教育部在《数学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以下简称《研究报告》)中指出:数学素养是主动探索和善于抓住数学问题的背景和本质的素养;熟练地运用准确、简明、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数学思想的素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合理地提出新思想、新概念、新方法的素养;对各种问题以“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从多角度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素养;善于对现实世界中的过程进行合理的简化和量化,建立数学模型的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也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等素养.
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贯彻《研究报告》和《标准》的精神,江苏省新沂市教研室组织了一次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研讨活动,本人有幸上了一节九年级数学“加权平均数”的示范课,现就课堂教学情况和想法与大家共享.
二、教学情境
1.实例感知,理解加权平均数的实质
问题1:为了解某市九年级学生参与“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抽样调查了该市200名九年级学生上学期参加“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天数,绘制成条形统计图如图所示.
求这200名学生平均参加“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天数.
小明是这样算的:
小丽是这样算的:
你认为哪种算法正确?为什么?
生1:小丽的算法是正确的.因为求这200名学生平均参加“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天数.就要用这200名学生参加“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总天数除以200名学生总数.小明不是这样做的.
师:也就是说,数据2,3,4,5,6在平均数中的重要程度是不相同的.例如,参加4天“综合与实践”活动的人数有60人,而参加2天“综合与实践”活动的人数只有10人,在求参加“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天数中,数据“4”相对于“2”更为重要.这200名学生参加“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天数,不仅与参加活动的天数有关,还与相应的人数有关,因此小丽的算法是正确的.
问题2:电视台要招聘一名记者,小明、小丽、小军报名参加了3项素质测试,成绩如表1所示.
表1
如果采访写作、计算机和创意设计的成绩按5∶2∶3计算,那么哪个人的素质测试平均成绩最高?
所以,小丽的平均成绩最高.
师:如果采访写作、计算机和创意设计的成绩按3∶2∶5计算,那么哪个人的素质测试平均成绩最高?
生3:这次,创意设计所占的份数多了,小明又是三人中份数最高的,所以这次小明的平均成绩最高.
问题3:学校举办了一次英语竞赛,该竞赛由阅读、作文、听力和口语四部分构成,小明、小亮和小丽参加了这次竞赛,成绩如表2所示.
表2
将阅读、作文、听力和口语分别按30%,30%,20%和20%的比例计算他们3人的平均成绩,谁的平均成绩最高?
生4:小明的得分=90×30%+80×30%+80×20%+70×20%=81(分);
小亮的得分=80×30%+90×30%+70×20%+80×20%=81(分);
小丽的得分=70×30%+80×30%+90×20%+80×20%=79(分).
所以,小明、小亮的平均成绩最高.
2.总结提炼,理解“权”与“加权平均数”
师: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不仅与这组数据中各个数据的值有关,而且与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有关.我们把衡量各个数据“重要程度”的数值叫做“权”.
例如,问题1中的人数10,30,60,50,50分别是天数2,3,4,5,6的“权”,问题2中的分别是采访写作、计算机和创意设计成绩的“权”,问题3中的30%,30%,20%,20%分别是阅读、作文、听力和口语的“权”,即“权”就是什么?
生5:频数、比例、百分比.
师:正确.“权”的形式有频数、比例、百分比三种形式.“权”的作用是衡量各项或数据的“重要程度”,“权”越大,说明该项或数据的“重要程度”就越大.
师:问题1中的4.5是数2,3,4,5,6的“加权平均数”,问题2中的72.8是数70,60,86按5∶2∶3计算所得的“加权平均数”,问题3中的79是70,80,90,80按30%,30%,20%和20%计算所得的加权平均数.
师:怎样计算加权平均数?
生6:“权”是频数形式的,用总数量除以总份数;“权”是比例形式的,用每项数量乘以该项的比例,最后求和;“权”是百分比形式的,用每项数量乘以该项的百分比,最后求和.
师: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生7: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都是平均数,计算时,每一个数据都要参与计算;计算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每个数据重要程度相同,而计算加权平均数的一组数据中的数据的重要程度不相同.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所含数学核心素养有数学抽象、数据分析、数学建模和数学应用等.
三个问题是典型的求加权平均数的例子,能较好地反映“权”的意义和作用.三个问题依次出示,在学生解答、教师引导的情况下,教师告诉学生,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不仅与这组数据中各个数据的值有关,而且与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有关.我们把衡量各个数据“重要程度”的数值叫做“权”.这时学生马上就可以理解和接受.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铺垫和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抽象一定会水到渠成.
数据分析观念就是在数据分析中形成的.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数据,由学生的经验,即可解决问题,经过教师的提炼,使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上升到了较高层次.问题1、问题2学生很快便可解决问题,问题3只要教师稍加点拨,学生一定会理解和解答.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权”的作用.所以本节课不需要提炼出“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因为学生在理解“加权平均数”和“权”的作用的基础上,就能进行相关的计算,并不需要死记硬套相关的公式.我们知道,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这就是数学模型的思想,至于是否用数学符号表示,要根据情况而定.
本节课是探究式教学,数学课堂用探究式教学,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1]刘召生.新课改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探索[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07(4):61-63.
2017—08—08
刘召生(1965—),男,中学高级教师,数学名教师,特级教师培养对象,主要从事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及其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