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借力与“造势”
2017-11-15向义杰
向义杰
刘邦的借力与“造势”
向义杰
金戈历史,铮然有声,楚汉之争,荡气回肠。借助于历史散文名篇《鸿门宴》,考历史人物得失,察汉高祖刘邦之作为,看刘邦如何巧妙地造设形势,借用优势,最终而得天下,以明世间强弱胜负变化的道理。现实人生,某种程度上,是历史场景和事件的再现,再读历史,领悟个中道理,庶几可对今人处世待人有所裨益。
刘邦 借势 造势
刘邦,世称沛公,其起于区区亭长,非为巨商富贾,可谓一介草根生民,在秦末这样一个风云际会、群雄逐鹿的时代,初始力量显得单薄脆弱,然而,其藉文臣武将之力,先后力克众多对手,最终逼迫项王乌江自刎,遂得天下,堪为奇迹。再读《鸿门宴》,从言简意赅的精微文字中间,去考察刘项行为举动的差别,可以明了强弱形势之变,柔能克刚之理。
鸿门宴故事,缘起刘邦先入关中,加以项王的卧底曹无伤向项羽报告“沛公欲王关中”,这让项羽勃然大怒,且有深谋远虑的谋士范增建议项羽“急击(沛公)勿失”,故刘邦在诚惶诚恐之极,亲身到项羽阵营去谢罪。
刘邦善于占据地势之优,来扭转弱势。古云:“天时不如地利”,个人面对“天时”之安排,常常显得无能为力,只能被动顺应接受,而“地利”,则可主动占据拥有。《鸿门宴》载:“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霸上”,是拱卫关中的一处战略要地,为关中腹地向东通达晋豫、南至吴楚地区的交通枢纽,故历来备受政治家、军事家的重视,他们常加以重兵把守。刘邦先入关中,在樊哙和张良建议下,还军灞上后,便召集诸县父老豪杰,与他们约法三章,短时间内获得了关中豪强地主甚至平民百姓的拥护,得到民心。关中霸上,这一重要的战略要地,从此就被刘邦牢牢地控制住了,此处进可攻,退可守,刘邦从此拥有了稳固的根基,而无后顾之虞。刘邦占据地利,棋高一着,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同项王之间在军队实力上的差距。
刘邦善于借用人势。“夜驰之沛公军”的项伯,本为救助其朋友张良,但项伯却在无意间泄露了重要的军事讯息:项王即将领兵攻伐刘邦,刘危在旦夕!一时之间,“刘邦大惊”,惶恐之状无以复加!但刘邦毕竟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城府深厚,智谋非常人能及,善于见机行事。短暂的惊惶过后,他淡定冷静下来了,略加斟酌,深刻地认识到项伯的重要性,于是呼项伯为兄,大献殷勤,“约为婚姻”,把女儿许配给项伯之子,及时强化了与项伯的“情谊”。项伯是个看重兄弟情义的人,很有些游侠骑士的气质风度,讲究知恩图报、兄弟豪情,这种人在处事时,易冲动意气用事,常常罔顾大义,其“夜驰沛公军”,泄露军机,就是理智被感情蒙蔽的体现。此后,在鸿门宴上,项庄起来舞剑,刘邦命悬一线,千钧一发之际,项伯适时出手,“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由此可见,他已经完全感动于刘邦的仁义与恩德,决意要护好亲家的性命。刘邦在较短之间内,将敌对阵营的一位重要领导人,拉拢过来,为己所用,其巧于应变的能力不得不让人称道!由此,刘邦通过削损敌对集团领导力量,增强了自己的力量。
刘项善于示弱,助长敌人骄势。其行为举止,看似柔和温顺,但以此颇能应付强大刚猛的项王,可以说游刃有余。鸿门宴席上,项羽盛气凌人,他和谋士范增分别占据了宴席上代表着尊崇的西面与北方,未将刘邦视为真正的来宾,显得狂妄至极,其居功自傲的心态暴露无遗。客观上,项羽有攻破秦军主力的莫大功绩,兼之当前重兵在握,有数分傲气,理所当然!但刘邦善作隐忍之态,主动谢罪:“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刘邦放低姿态,言语谦恭温顺,称自己为“臣”,呼项王为“将军”,极显谦敬之态,谢罪的言语既表明同项王立场一致,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天下百姓,兴义师攻伐秦军,又含惶恐自责之意,先入关中,不是自己的本意,是战争不可控的特征使然。心气高傲的项王,惯来自矜功伐,其早先决意“击破沛公军”的怒火,先是被项伯浇灭了一部分,到此时,闻得刘邦的“恳切”道歉之语,反倒有些过意不去了,其盛气与锋芒,为刘邦的一番敷衍和“临场演出”,消解得无影无踪。甚至可以看到,项羽闻言,有了一种负疚之感,何以见得?他竟然如此回应:“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项羽的名)何以至此?”可怜项王一语之间,暴露且葬送了己方的一个重要卧底!项王阵营集团的力量在慢慢地消损,正所谓“此消彼长”,刘邦阵营的力量就相对地增强了。此时的项王,嫌怨尽释。项王的谋士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但“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试图消除对手的最佳时机,随着局势的变化,逐渐丧失了。只要项王无意杀掉刘邦,项王属下的种种动作,对刘邦来说,相对容易应付。刘邦就这样巧用其柔道,克制项王之刚强。其人身安全逐渐得以保障,其集团势力,逐渐由弱小转为强大。
刘邦以弱胜强,亦因其善于虚心采纳谋士建议,“用人所长、因才任使”,这也是营造形势有利之法。韩信曾言刘邦“能将将(带将领)而不能将兵(带兵)”,但毋庸置疑,刘邦正是懂得用“将”的领导人。《史记·高祖本纪》写刘邦自述成功之道:“组织应用人所长,而非防人之短”,刘邦的用人决策,就在于如何发挥人的长处。
面对杀机重重的鸿门宴会,刘邦巧于周旋,娴于应对,终于全身而退。不得不说,刘邦成功地依靠借“势”或造“势”,使得自己慢慢处于有利地位,走出困境,由强变弱,最后一统天下,也印证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道理。
湖北省来凤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