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隋唐嘉话》人称代词研究

2017-12-25喻程琪

长江丛刊 2017年25期
关键词:第二人称古汉语第三人称

喻程琪

《隋唐嘉话》人称代词研究

喻程琪

《隋唐嘉话》是唐代笔记小说,反映了南北朝至唐代开元年间的口语,这一时期是语言转变的一个关键时期。通过对《隋唐嘉话》的人称代词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客观展现《隋唐嘉话》人称代词系统,从中了解从中古汉语人称代词所发生的一些变化,有助于更好地研究人称代词在汉语史上的变化规律。

隋唐嘉话 人称代词 数量 语法功能

《隋唐嘉话》,唐代笔记小说,共三卷,有《传记》、《国朝传记》、《国史纂异》、《小说》等异名,唐史学家刘餗所撰。该书以笔记的形式、本着“实录”的精神记录了南北朝至唐代开元年间君臣故事及文人轶事,人物语言具有自然化、口语化特征,在语言研究上有一定的语料价值。魏晋南北朝到唐宋是语言转变的一个关键时期,本文试图对《隋唐嘉话》①的人称代词作穷尽性搜集和分析,以期一窥这一时期人称代词的演变过程。

一、《隋唐嘉话》人称代词的数量及其称代情况

《隋唐嘉话》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某”。其中,“我”使用频率最高,共出现24次,占第一人称代词总数的48%;“吾”的出现频率仅次于“我”,共16次,占32%。与“我”、“吾”相比,“余”在《隋唐嘉话》中的使用频率相对较少,共出现21次,但作为第一人称代词使用的情况仅5例。“某”的使用情况与“余”相当,作为第一人称代词使用的情况共5例。

“我”与“吾”自秦汉开始一直是常用的第一人称代词,在人称代词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上古时期人称代词有时单复数同形,成书于中古时期的《隋唐嘉话》同样有这种情况,如“我”,一般用于单数,但有时也用于复数,例如:

(1)七人笑曰:“此必李淳风小兒言我也。”(补遗,P59)

“某”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出现于唐代,吴福祥(1996)“倾向于把‘某’看作第一人称代词”,他认为:“晚唐五代时期,‘某’已成为第一人称代词。与‘我’ 相比,‘某’显得谦逊;与称名相比,‘某’又显得正规。”在《隋唐嘉话》中“某”可用作人称代词,并表示谦称。例如:

(2)某亦不敢言,但拭之而已。(卷下,P36)

(3)褚遂良问虞监曰:“某书何如永师?” (卷中,P27)

第二人称代词使用的情况较为单纯,只有“汝”、“你”、“若”三个。其中“汝”使用次数最多,共出现17例,“你”共出现2例,分别占第二人称代词总数的85%、10%。“若”的使用频率最低,充当第二人称的情况只有1例。王力先生认为,鱼铎互转是常有的事,“汝”和“若”并没有什么分别。据此,我们可以将“若”看成“汝”。与第一人称代词相比,第二人称代词在《隋唐嘉话》中用得比较少,据相关研究统计,在口语化强的文献中,由于有特定的语言环境和对话场合或出于礼貌原因,对象很明确,第二人称代词使用的频率都较低。

《隋唐嘉话》中,“汝”作为最常用的第二人称代词,常与第一人称代词“吾”和“我”对举使用。例如:

(4)称吾意,当免汝死。(卷上,P2)

(5)我固知汝不了此。(卷上,P9)

《隋唐嘉话》中,共出现了五个第三人称代词,分别是“之”、“其”、“彼”、“他”、“渠”。其中“之”是书中使用最多的第三人称代词,共出现96例,占第三人称代词总数的49%。“渠”是书中使用最少的第三人称代词,仅出现1例。其中,“其”、“之”、“彼”在上古时期就是人称代词,“渠”、“他”是中古时期新发展出来的人称代词。

“他”是中古时期新发展出来的第三人称代词,起源于唐代。人称代词的“他”是从无定代词的“他”发展而来的。这可从《隋唐嘉话》的例子得到印证:书中共出现了11次“他”,8例用作无定代词,用作人称代词的仅3例,说明这一时期正是无定代词向第三人称代词的转变阶段,例如:

(6)武后知曰:“阿师当向北门出入,南衙宰相往来,勿犯他。”(卷下,P37)

第三人称代词“渠”被认为是由“其”变来的,因此不算是新形式,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人称代词。在唐代,“渠”字大量出现,但在《隋唐嘉话》中,“渠”用例最少,仅出现1例。例如:

(7)渠自有门。(卷中,P27)

《隋唐嘉话》人称代词的数量和使用频率统计如下:

表1 人称代词的数量和使用频率

二、《隋唐嘉话》人称代词的语法功能

在上古汉语里,人称代词有格的区别,中古的人称代词保留了上古的痕迹,但又有了新的发展。

第一人称代词“我”、“吾”、“余”、“某”在《隋唐嘉话》中都可做主语,例如:

(8)我但觉其妩媚耳。(卷上,P4)

(9)帝曰:“吾知之矣。”(卷上,P10)

(10)明日盛设馔,余当为除之。(卷下,P45)

(11)褚恚曰:“既然,某何更留意于此。”(卷中,P27)

“我”、“余”可做宾语,例如:

(12)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 (卷上,P7)

(13)友人天水赵良玉睹而告余。(卷上,P1)

“我”、“吾”、“某”可做定语,例如:

(14)然破我家者必此兒。(卷中,P34)

(15)称吾意,当免汝死。(卷上,P2)

(16)自今虽有唾某面者。(卷下,P36)

第一人称代词的语法功能使用情况统计如下:

表2 第一人称代词的语法功能频次及百分比对比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与“吾”相比,“我”在句中所作句法成分的功能更为完善,“我”可作主语、宾语及定语,不再拘于上古时期仅作宾语的情况。“我”的用法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多、而且在语法功能上也不断扩展、逐渐完善,有取代其他第一人称代词的势头。“吾”在《隋唐嘉话》中的使用条件与上古保持一致,一般只用于主格和领格,体现了中古汉语对上古汉语的继承。同时,全书仅一例“吾”用作定语的例子,可以认为是“我”用作定语的情况增多而逐步代替了作定语的“吾”。从侧面印证了“我”在语法功能上不断扩展,逐步发展为主要第一人称的趋势。同时,这也反映出“吾”和“我”的变格逐渐消失,这是中古时期人称代词的一个重要事实。在《汉语史稿》中王力认为:“在中古时期,关于人称代词的发展,有两件重要的事实:第一,原来人称代词的‘变格’逐渐消失了,‘吾’与‘我’在语法作用上已经没有分别了……”六朝以后“余”在口语中逐渐消失。在《隋唐嘉话》中“余”的用例较少,从侧面证实了这一语言事实。在唐代产生的第一人称“某”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有了进一步发展,虽然在书中“某”的用例较少,但“某”作为第一人称代词直到民国时期才消失。

第二人称代词“汝”、“你”、“若”在《隋唐嘉话》中都可做主语,例如:

(17)汝今拭之,是恶其唾而拭之。(卷下,P36)

(18)你情知此汉狞,何须犯他百姓。(卷中,P33)

(19)帝乃令谓之曰:“若宁不妒而生,宁妒而死?”(卷中,P26)

(20)吾将全树借汝。(卷中,P19)

(21)胡兒不缘你,且了竟。(卷上,P9)

“汝”还可做定语,例如:

(22)若负心者,愿死为汝家牛。(卷下,P50)

第二人称代词的语法功能使用情况统计如下:

表3 第二人称代词的语法功能频次及百分比对比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隋唐嘉话》中,“汝”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第二人称代词。“汝”在句中作句法成分的功能十分完善,在继承上古汉语的基础上,有了新的扩张,突破了格位的限制,可自由地用作主语、宾语及定语。“你”是上古第二人称代词“尔”的音变。吕叔湘认为,“你”就是古代的“尔”,并认为“你”的写法在南北朝后期就已经出现,且在隋唐之际十分通行。但在《隋唐嘉话》中,“汝”的用例远远超过“你”,说明在作者所处的环境中,“汝”的通行程度更高,使用范围更广。

展望未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所指出的那样: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第三人称代词“之”、“其”、“彼”、“他”、“渠”中。其中“其”、“彼”、“渠”可做主语,例如:

(23)其所将枪逾越常制(卷上,P13)

(24)彼所乘马,真良马也 (卷上,P10)

(25)渠自有门。(卷中,P27)

“之”、“彼”、“他”可做宾语,其中,“之”的语法功能相对比较单一,沿袭了上古汉语“之”的用法,绝大部分用做宾格,例如:

(26)徐戏之曰:“吾所倚者何树?”(卷中,P33)

(27)素服受礼于彼。(卷下,P43)

(28)武后知曰:“阿师当向北门出入,南衙宰相往来,勿犯他。”(卷下,P37)

“其”、“彼”、“他”可做定语,例如:

(29)其姊病,必亲为粥。(卷上,P9)

(30)闻彼一字,直钱五万(卷中,P27)

(31)你情知此汉狞,何须犯他百姓.(卷中,P33)

第三人称代词的语法功能使用情况统计如下:

表4 第三人称代词的语法功能频次及百分比对比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隋唐嘉话》中,“之”作为使用频率最高的第三人称代词,其用法与上古时期保持一致,仅能充当宾语,做句法成分的能力相对单一。与“之”相比,“其”的语法功能更为丰富,可以自由地充当主语和定语。与上古时期仅能作为定语相比,“其”在《隋唐嘉话》中的用法有了进一步扩展。这种变化与中古时期新产生的第三人称代词密切相关。“彼”在上古汉语中作为远指代词有时也可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表明上古汉语中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关系密切。“彼”作句法成分的能力十分丰富,可以用作主语、宾语及定语,没有格位上的限制。“其”、“之”、“彼”在上古汉语中既是指示代词,也是人称代词。“他”作为第三人称代词的新形式起源于唐代,在《隋唐嘉话》中作为人称代词用例较少,更多的是充当无定代词。“渠”在唐代大量出现,但在《隋唐嘉话》中仅出现1例,在句中充当主语。“渠”不算中古时期产生的新形式。书中不少第三人称代词可充当主语,相对于上古汉语来说是一个新的变化。

三、结语

通过对《隋唐嘉话》中人称代词的数量进行穷尽性统计以及对其语法功能进行逐一分析,同时对书中人称代词使用情况与上古人称代词进行比较,可以看出《隋唐嘉话》人称代词与上古汉语相比有了一定的发展,有利于加深对中古汉语人称代词系统的认识。

注释:

①所依据底本为程毅中点校、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的《隋唐嘉话朝野佥载》.

[1]吴福祥.敦煌变文语法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1996.

[2]程毅中,赵守俨.隋唐嘉话朝野佥载[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邓军.魏晋南北朝代词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周 法 高 .中 国 古代 语 法[M].北京 :中华 书 局,1959:1~298.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第二人称古汉语第三人称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上古汉语*kl-、*kr-类声母的舌齿音演变
谈谈英语教学中 第三人称单数及其后面动词的用法
用第三人称和自己说话能减压
标话词汇限定成分的后置
记叙文写作之记事(三)
见于《说文解字》的晋江、石狮闽南方言上古汉语词汇
汉英第二人称代词对比研究
聚焦现在完成进行时
“您”字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