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记》范增性格妙笔

2015-05-30陈园园

理论观察 2015年7期
关键词:范增项羽刘邦

陈园园

[摘 要]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在许多重大问题上起过决定作用,但是由于他性格上的缺陷,使得与项羽的关系日益紧张,矛盾渐渐升级,最后离开楚军,惨死途中。研究范增的生平、性格、与项羽的关系,对理解楚汉之际历史有重要意义,对理解《史记》精妙的笔法也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范增;项羽;性格;史记;刘邦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7 — 0135 — 02

一、范增的历史地位

范增是一位历史真实人物,在秦末农民战争中起了决定性作用。首先是他以平民的身份说服项梁立楚王之后而不自立,为项梁取得起义领袖地位做出重要贡献。然后是辅佐霸王项羽,成为项羽的主要谋士,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谋士。被项羽尊称为“亚父”,封位历阳侯。但是也是因为他与项羽的难以调和的矛盾,最后离开项羽,病死途中。范增的离去,成为项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可以说,范增的出现,范增的失败,都对以后中国历史格局、历史走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然而,范增的事迹并不多。从70岁出山到病死途中,范增活动的时间,也就是4年。范增是个政治家,但是并不是军事家,在频繁的战争中,并没有事迹可以书写。对于这样一个人物,《史记》的作者应该怎样记述呢?

为范增专门立传,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他并不是决定人物,事迹更不够篇幅。但是这个人不可不写,而且必须写到位,写出神采。司马迁巧妙地将范增这个人物,与项羽、项梁糅和到一起来写,并且,采用了“微言大义”的笔法,用尽量少的文字,写活了范增的性格,写透了项羽、范增的矛盾,写明了项羽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项梁时代的辉煌

《项羽本纪》:“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往说项梁曰:‘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起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于是,项梁然其言,乃求楚怀王孙心民间,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从民所望也。”

项梁起兵时,范增已经70岁,他青壮年时是楚国人,可是,《史记》并没有写他当年干过什么事,只是在老家居鄛待业着。项梁起兵后急于用人,范老主动找上门,才受到重用。

范增的家乡居鄛,就是现在的安徽省巢湖市。陈胜起义的大泽乡,在安徽省宿州市,离他家也不算远,他却没有投奔。范增“往说项梁”时,项梁在薛。薛,现在山东省枣庄市,离老范的家比大泽乡远得多了,范增却主动上门“往说”,见到项梁又说出“陈胜败固当”还分析出陈胜失败的原因是“不立楚后而自立”。这些简短的文字,写出了范增还是有政治远见的,特别是看人看得很准。

三、鸿门宴上的冲突

项梁死后,留给侄儿最大的遗产就是谋士老范增。项羽对待范增也是尊敬的,称之为“亚父”,是当父辈对待的。这时,楚王不愿意项羽过于嚣张,收回项羽的兵权交给宋义,又分兵给刘邦以牵制项羽,封“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之后,项羽打了许多大胜仗,但是并没有范增参与、谋划的记载,可见才范增的军事指挥能力有限。

刘邦首先进入关中,成为灭秦战争的第一功臣。项羽与刘邦的矛盾加剧,这人时候范增出场了,并布下著名的鸿门宴。

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项羽已经对军事盟友沛公刘邦采取了军事行动。“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看来,沛公是对项羽的军事行为采取的对策是避让,避免直接冲突,盟友之间的军事冲突并没有发生。接着是刘邦的手下曹无伤跑到项羽营中刘邦的野心,这时“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在项羽已经大怒的情况下,范增火上浇油,劝说项羽:“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项羽的“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是一时之怒,并不是真的。过后刘邦来请罪示弱,他就没了火气。而范增与项羽不一样,他是从政治高度看到了刘邦将来是极大的威胁,不除是不行的,范增是坚决的。这是一处极为精妙的笔法,联系后文,读者可以看出,项羽的“击破沛公军”与范增的“急击勿失”,并不是达成共识,而是有不同的涵义。

鸿门宴上,亚父范增坐在高位上,表现出项羽对范增的敬重。酒会开始,“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刘邦的到来是得通报的,从范增的行动看,在酒席上杀死刘邦也是二人有预谋的。可是,范增提示项羽时,项羽却装聋作哑了。有人以为这是项羽心软了,是优柔寡断。其实不是,在酒席上击杀盟友,是极不道德的,是要失去人心的,是要受到楚王问罪的。在看到有调合可能的时候,项羽放弃击杀刘邦,不能说不是上策。项羽的失误不是这次,而是以后没有再找机会。

“项王默然不应”,是项羽与范增矛盾的突发点。本是说好的,是定下来的,项羽却变卦,对亚父装上糊涂。亚父范增不可能不来气。虽然来气,却不敢公开表现,“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这里的“若属”是极需要注意的细节。刘邦走后,留下张良作代表,献给项羽白璧一双,献给范增玉斗一双。对于范增来说,这简直就是一种戏弄。这时的老范增再也按捺不住了,“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虏矣!”这回,范增不再说“若属”而用了“吾属”。

“若属皆且为所虏”,用的是第二人称“若属”,用的是“且”。这时候的范增目的是给项庄添火加柴,让他不要犹豫。他说的“若属”,言外之意是,杀不杀姓刘的,对我老范头倒没什么,关键的是你们这帮子人,将来受害的是你们。用“且”说明不杀刘邦的是后果。杀刘邦的积极性更为明确,矛盾的焦点更为集中。“若属”两个字,用在这里很有煽动力。范增的话也真的起了作用,真的出现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若属”正好表现出范增的多谋、果断与善于心理分析。

亚父的语言与行为,是不给项羽留面子的,并且当着张良的面。《项羽本纪》并没有写出项羽的表现,可见此事并没有让项羽有大的动作。但是范增直接针对自己的愤怒,从此宣告了二人的决裂。范增的冲动,让对手张良看破了二人矛盾、主帅与参谋长的地位,这也为后来陈平用反间计打下伏笔。

四、荥阳献策

鸿门宴后,项羽春风得意,一路高歌,“项王欲自王”,直至“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这段全没有写范增。但是,当年立楚王是范增的决策,是项羽叔父项梁成功的根本,项羽这么干,等于是推翻了范增确定的纲领。虽然没有写二人关系,但是可以肯定,范增是不会同意的,二人矛盾是在加剧着。项羽自立为霸王,在政治上失去了许多,为日后失败留下大患。

项羽与刘邦兵戎相见后,项军一直占着上风。著名的荥阳大战,刘邦没有粮食,向项羽请和。项羽要接受和谈,范增说:“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

“后必悔之”,是饶有味道的。其实,范增只要讲明形势,告诉项羽战斗到底,也就得了。可是老范头非得加上“后必悔之”。范增的弦外之音是:鸿门宴你不听我的,已经后悔过一回了,这回可不能再吃后悔药了。范增的话一点儿没错,项羽也接受了他的建议。可是,人都要是有自尊的,特别是这时的项羽。“后必悔之”揭了楚霸王的伤疤,伤了他的自尊。虽然接受意见,心里是很不舒服的。

五、中陈平之计

项羽采纳了范增意见,“乃与范增急围荥阳。”刘邦死定了,但是刘邦这赌徒哪里肯服输,他最后一博,使出奸计。“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见使者,详惊愕曰:‘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使者归报项王,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

这段话极有意思,首先是“项王使者来”,读到这里,大吃一惊:原来,项羽只是表面接受亚父的意见,其实,他背着范增暗中与汉王刘邦通着使者。汉王刘邦没吃的,霸王项羽其实也好不到哪儿去,旷日持久的战争消耗对谁都是压力。项羽采取边打边谈的策略,说明这人并不是一介武夫,还是有政治头脑的。可怕的是,项羽与敌人边打边谈的战略并没有与参谋长范增沟通,是瞒着亚父的。可见,二人矛盾激化的程度。

六、悲凉之死

项羽自己背着范增与敌人通使者,却“疑范增与汉有私”,不信任到了什么程度?

陈平之计,算不上妙计,简直是小儿科。如果真的有范增使者之事,揣盘子进来的人就是再怎么惊愕也不可能说出“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这样的蠢话,干出换盘子的蠢事——哪里是搞“特工”的?如果真有此事,招待员(汉王克格勃)肯定是不动声色,回去报告。

项羽派出的使者,不是脑残,而且嘴馋。因为没有吃到好吃的,就来了气,不用动脑子,分析分析,将怨气撒向老范头,这人肯定添油加醋了。结果,一顿时饭坏了霸王大业。 项羽可不是傻子,其实他看出了这是阴谋,是破坏团结的小把戏。如果项羽真的怀疑范增和刘邦有私怎么会让范增告老还乡呢?这等于是放虎归山,项羽明明知道,如果范增没有被刘邦所用所用的可能,明明知道是敌人用计,却顺水推舟,让这个让人讨厌的老头儿走远远的。项羽真的怀疑范增,他应该将老爷子软禁,或者明令处分,而不应该放走。

陈平的用计只不过是给驱赶范增一个借口。

“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老爷子并不争辩,只说:行了,现在胜利在望了,你自己干吧,我已经七十多了,我告老还乡。范增说出的是蓄积已久的话,“天下事大定矣”,意思是你项家得天下,是我老人家有功劳。“君王自为之”,意思是,你现在用不着我了,你翅膀硬了,你卸磨杀驴。

项羽明明知道老人家的身体状况,却置之不理、听之任之,爱哪儿哪儿去。

范增是从荥阳出发的,他东去彭城,而不是南下回到老家,他去彭城干什么?好像是在向楚王告项羽的状,而不是真的告老还乡。七十多岁的老爷子,憋着一肚子的气,没等到彭城,就死去了。

七、范增的矛盾性格

分析范增形象之后,不难看出,范增虽然“好奇计”,着谋士角色,却有严重的性格缺陷,动不动就发火,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不能冷静对待突发事件;范增以功臣自居,以年纪自得,对上司摆架子。项羽对待相当自己爷爷年纪的范增,从表面尊敬到不信任,最后为了面子将范增驱上死路。二人的分手是楚军的一大损失,这在日后的事件中渐渐显示出来。刘邦后来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苏东坡写《范增论》说,范增“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亦人杰也哉!”

〔参 考 文 献〕

〔1〕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苏轼.范增论〔C〕//古文观止.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4〕司马迁.史记·陈丞相世家〔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张港.若属与吾属〔J〕.中学语文学习,2003,(93).

〔责任编辑:蔡 军〕

猜你喜欢

范增项羽刘邦
差点成为“羊二代”
项羽为什么不肯定都关中
汉初刘邦集团“入都关中”事迹查验
刘邦记嫂之恨
刘邦斩丁公
刘邦不识字吗?
军师范增的短板
梦遇项羽
谋士范增不及格
以项羽“学万人敌”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