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的风俗与人性美
2017-11-15刘昱辰
刘昱辰
《边城》的风俗与人性美
刘昱辰
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品,《边城》以作者最熟识的湘西景物着手描绘了田园诗般的湘西风俗和人性美,并以一首爱情悲歌为主线展示了湘西小城纯朴原始的风土人情。本文分析了《边城》的风俗和人性美,并就鉴赏小说的策略提出了若干建设性意见。《边城》 风俗 人性美《边城》是作家沈从文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之一。《边城》以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兄弟和摆渡老船工外孙女翠翠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个汉苗杂居的边陲小城淳朴民俗民风和感人至深的人性之美。
一、《边城》的风俗美
湘地自古以来是楚文化的核心,由于战国时代最知名的三闾大夫屈原投江报国的典故,湘地是端午食粽与龙舟竞渡的发源之地。因此《边城》中最典型的湘西小城的风俗之一就是端午节的龙舟大赛。
“(龙舟)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船)在长潭中笔直前进时,水面上画着美丽的长长的线”,边城的龙舟狭长迅捷,在鼓手奋力挥舞的鼓点声中,桨手们整齐划一的划桨动作不仅让龙舟在水面风驰电掣展示出绝佳的速度美,也在一排排争先恐后的竞渡龙舟之间展现出积极奋进的竞争之美、冒险之美。而龙舟比赛后紧随而至的捉鸭赛则又在人和动物之间展开了一场妙趣横生的游戏之美。鸭子在水面或自如地凫水,或为躲避人的抓捕振翅欲飞,而擅泳的健儿则个个如同水中蛟龙、浪里白条。人和动物的对抗不仅平添了节日的兴味,也使原本只是人为形成的节日有了更多自然之美。
古楚长期盛行巫文化,巫医、巫药甚至巫蛊不仅让楚地具有了与别处个性迥异的神秘宗教崇拜,也经由时间积淀和延续而在湘西小城的殡葬风俗中形成了更多肃穆和庄严的灵异之美。《边城》中的老船工去世后,传统的丧葬步骤中不少缺少了道士所代表的宗教的重要性。“城中的老道士……提了一只公鸡,来尽义务办理念经起水诸事……照规矩(道士)先跳下去,把一点朱砂颗粒同白米,安置在阱中四隅及中央,又烧了一点纸钱”。这段描述中,公鸡显然是生祭之物,与白米一样寄托了活人对逝者到另一个世界后依然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纸线的寓意即便是现代也众所周知,无论阳世还是阴间,拥有一定数量的货币交换物必不可少;至于朱砂则是相对奇特一些的物品,或许是封建社会时期不少宗教常以朱砂作炼丹或画符的工具,此处洒上一些应当是代表驱邪避害保平安之意。
二、《边城》的人性美
小说中涉及到了一场“三角恋”,船总的两个儿子都爱上了老船公的外孙女翠翠。但与寻常的三角恋情常见勾心斗角甚至不择手段的隐晦与丑陋不同,在这个三角里的每个人都坦坦荡荡,只愿以最光明磊落的方法争取自己心中理想的爱情。作弟弟的傩送先和翠翠互生情愫,并且为了坚守这份真爱,拒绝了试图以碾坊作嫁妆招婿的王团总。不料当哥哥的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因为不知道弟弟和翠翠的相识而让媒人上门提亲,结果被回绝。为了和弟弟展开公平竞争,天保和傩送一起用唱山歌向翠翠表达爱意。由于事先有了媒人提亲的事,天保明知自己唱功不佳也坚持让傩送先唱。而当天保发现翠翠并不喜欢自己后,又为了成全弟弟而远走他乡外出闯滩,不料遭遇意外而离世。弟弟傩送则在哥哥出事后自责不已,不仅沿河寻找六百里,更随后离开小城外出闯荡,留下翠翠独自等待。
应当说,在这样一场独属于边城的三角恋中,每个人都在遵循内心最真实热切的意愿做了力所能及的正确的事,没有一个人心存私心杂念,甚至连耍手段的念头都未曾出现过。面对爱情的美好,无论天保、傩送还是翠翠都没有任何违背本心的意识或举动。而当对爱情的争夺干净得如同阳光投射到溪流上一般清澈见底时,那些庸俗又常见的阴谋诡计便如同被湘江上的风吹散般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剩下了至真至善至纯的人性美。
三、《边城》风俗与人性美的鉴赏
欣赏《边城》时很容易感受到这块湘西边陲之地民风的原始淳朴之美,然而小说偏偏又是以悲剧作结尾,似乎与整个作品的基调不相符。因此鉴赏《边城》风俗和人性美时需要注意理解一条比较特别的审美途径,那就是善良本身潜藏着悲剧的因子。如同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善良到了极致的时候,因为善良容易导致的两难就常常显现出来,而人在两难时的选择显然做不到两全,于是遗憾甚至悲剧就成为顺应而生的结果。故而当边城中一个个良善到超越多数凡尘俗世的人不断展示出真善美的风俗和人性美时,其中隐隐约约的悲哀或忧伤便丝丝线线般渗漏出来,让正在被愉悦感动的人生出些许唏嘘来。
四、结语
欣赏《边城》时既要以本心对其中浓郁湘西风情的风俗充分感悟,又要认识到小说中各种人物单纯朴拙的人情善良之下的悲剧因素,才能在文字描绘的湘西牧歌图画基础上理解作者别具一格的怀乡之情。
[1]唐若溪.论《边城》中人性美的局限性[J].文学教育(下),2015(09):14~17.
[2]刘洪强.沈从文《边城》原型探源——兼论《边城》的主题[J].潍坊学院学报,2015(03):22~26.
湖南师大附中梅溪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