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绝望
2016-06-30苗杰
摘 要:沈从文以湘西独具特色的人情风俗诉说衷肠,用青山绿水,纯真爱情,古朴民风勾勒出乌托邦的美好世界。其代表作《边城》展现了一幅富于诗情画意的乡村风俗画卷并寄寓了作者对真善美的人性追求与梦想。
关键词:湘西世界;真善美;哀凉;人性美
作者简介:苗杰(1992-),女,汉族,山西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01
沈从文说他是一名乡下人,所以自有乡下人的顽固与保守,挚爱着湘西的温土,以文人特有的对传统文化追随而形成的儒雅,诗意,随和又敏感的品性,用纯美古色而又略带忧伤悲凉的笔调,构建出生命和谐人情真挚的理想王国。作者用他那支带有梦幻色彩的笔,幻化出质朴恬静又柔美的世界,缓缓的文字如诉说衷肠般带着诗意的浪漫,娓娓道来。
这里的人和事一切都那么自然,“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1]。边城明净自然的风光教化着朴实的人们,人们沿袭着不急不慢的生活习惯,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节男女对歌,春节舞狮耍龙,各种风俗习惯张扬着边城的原始内在。祖父保有中国传统美德,他从不思索自己的渡船职务对于本人及生活的意义,只是安静忠实在属于自己的天地生活下去,翠翠天真善良,温柔纯粹,用柔和又坚韧的生命力满怀希望与命运抗争,两位年轻人豪放豁达,不浮华而正直,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就这样如流水般在作者的笔下流淌开来。人们没有所谓的物质,利害,地位,门第等阶级观念,就如船夫妓女每一个人都是独立有尊严的存在,好似自然而然质朴般的和谐,翠翠的爱情干净纯粹,为着内心最真挚的爱恋而坚守希望,从容善良的世界观表现的是健全理想而又蕴含传统美德的人心人性。湘西厚重广袤的土地,青山绿水间的和煦恬淡,古朴和乐的习俗民风养育着美好的人,而这群美好的人又和这里的宁静朴实乡风相映得衬,作者展示的是一个由“爱”构筑的生命形态。
沈从文将“湘西世界”可以看作自己的理想人生缩影,他理想中的希腊小庙供奉着最优美,最健康和最完善的人性,人性是作者最终的渴求,而《边城》自然是供奉人生理想的“希腊小庙”,当然还有其文学理想,沈从文就是想要在远离城市的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镇,在看透了都市上流社会物质文明所带来的腐败堕落,自私庸俗之后,对边远故乡未完全被硝烟弥漫的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原始民风纯真的怀念。所以作者在波澜不惊的描述中总是淋漓尽致的展现湘西土地最和善诚挚,自由完整的风情美和人性美。
但是在这被看似美好的善良情感之下却时时刻刻被一种悲凉,哀凄的氛围所笼罩,为何在这样一片被美好的人性包围的宁静乡村上演的都是一幕幕悲剧?《边城》开头就叙述了一个悲凉而浪漫的爱情故事,这也为全文奠定了哀伤的基调,翠翠父母宿命般的爱情悲剧好似在延续,或许祖父也有这样一段难以言说的凄凉爱情呢?所以翠翠的爱情注定是凄凉无望的未知,最后的等待是没有明天的明天。再想,如果傩送没有离开,他和翠翠真能美满的生活吗?他们都是善良的人,怎么可能无视天保的离去而自顾自地幸福呢?或许他们的相爱本身就是命定的悲剧,本身就是让人唏嘘的,可作者为什么要用流水行云的笔触和柔婉的哀调书写一个无言的悲剧呢?难道作者想要告诉我们在这样一个优美的环境,纯真的人和美好的事都和谐的理想世界其最后的结局还是让人凄凉和绝望的吗?何况是物质泛滥的现代文明里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不更是一个悲哀到底的绝望和凄凉吗?作者极力想要告诉我们一个至纯至美世界的美好以及民族美好品德的重建,但似乎希望总是渺茫的,就如翠翠等待傩送的归来一样,就像天边的云,真实存在着,却总也抓不住。
正如汪曾祺称“《边城》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了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真实”。[2]在温暖的表象下隐伏着很深的悲剧感,沈从文在努力批判都市堕落,展现边城人性美好,可这美好的同时又在反思乡村传统的品性及品性的愚昧落后的封闭之处,作者真实的展现着原始乡村的日常起落。例如《边城》中每个人都过于隐忍,爷爷的闭口不谈不解释,傩送家人对爷爷的不明朗,一切的一切都在逃避,拖延最后造成悲剧更加的深沉,以至翠翠最后才明了自身的怯懦和不主动又过于害羞的性格所造成的种种。也许这就是悲剧的原因,也许这就是作者的初衷,带有启蒙性质的初衷。
《边城》里的人和事一切都那么自然,美好,淳朴,误会和哀凉也都那么自然平淡。这里的人们把一切都视为常态,而又很随和的对琐屑生活予以追求,破灭是一种习以为常的隐忍和对人的命运不可知的深重哀叹。
沈从文就是在温暖的人事景之下缓缓诉说无望的凄凉,乌托邦式的飘渺情景将梦境与现实联系在一起,这也许就是作品理所当然的悲凉。沈从文用他田园牧歌的笔调,给我们展现出的一幅闪耀着人性美的画卷,其实是一种温暖的绝望。
注释:
[1]沈从文《边城》,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4.
[2]汪曾祺《又读<边城>》,《读书》 19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