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银行新的业务增长点需要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
2017-11-14郁慕湛
郁慕湛
中资银行的日子最近有点难过。但好消息是,中资大型银行有新的业务增长点:去年中国四大行中,有3家首次实现海外放贷额增幅高于国内企业贷款增幅。中國银行去年在海外公司贷款规模达到人民币1.7万亿元(2,468亿美元),较2015年增长10.6%。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去年海外贷款增幅扩大,新增加的数字首次超过了人民币1万亿元。
中国银行曾经是中国专业的对外业务银行,它的海外贷款规模增幅大于国内企业规模增幅,或许是题中应有之义。而工商银行与建设银行一向以国内业务为主。中国国内市场几十年来以扩大投资应对经济周期几成常态,几乎所有的中资银行在国内贷款都是大有用武之地。加之人民币利率非市场化,存贷利差由政府规定,银行只要把存款贷款做得足够大,躺着也能赚大钱。因此,即使一贯以海外业务为重的中国银行,之前海内外贷款之比也是3.3:1,国内业务的比例更大。也正因为如此,中资国有控股四大行在国际市场上并不活跃。
这几年中国国内市场处于转型的当口,企业投资积极性不高,尤其是货币政策从稳健偏松明显转向稳健偏紧,加之人民币利率已接近市场化,去年除中国银行营收同比增长,其它三大行都是负增长。与此同时,四大行净利润都在低位徘徊,中国银行甚至首次出现净利润负增长。
今年刚刚过去的3个多月,不难看出银行市场前景愈加严峻。人民币利率市场化之后,利差已有所缩小,但中资银行的主要收入还是依靠存贷利差。去年四大行新增贷款六成以上是房贷,换句话说,低位徘徊的净利润,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由房贷贡献的。在楼市调控、限购限贷之后,今年房贷规模肯定小于去年,房贷对银行利润的贡献无疑也会减少,处于低位的净利润能不能保住恐怕要成为问题了。
面对如此严峻局面,中资银行业尤其是四大行必须要有新的增长点。海外放款业务,毫无疑问能够成为中资银行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首先,得益于“一带一路”等一系列顶层设计项目的落地实施,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并且出现了多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转折。例如,中国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国;2015年,中国第一次实现资本账户直接投资项下资本净输出。
其次,中国国内经济转型是个长期的过程,经济运行L型走势将持续一段时期,企业投资意愿不强、投资方向不多。而国际经济复苏势头不错,尤其特朗普总统上台之后,美国加大了投资的吸引力。虽然央企海外资产构成了“海外中国”存量的主体,但地方国企和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
与以往大量投资采矿业不同,中资在这方面的投资可能会有所减少,在高精技术领域的投资并购则会增加。目前发达国家对基础设施升级的需求旺盛,加大了在这一领域的对外开放力度,而中国投资者对风险相对较低、回报持续稳定的基础设施领域,则有较大的兴趣。
这些是中资银行今年可以继续扩大海外放款的基础。另外,中资银行尤其是中国银行在全球的布局,几年来已经形成了基本的全球服务网络,为中资银行拓展海外放款业务提供了条件。但是,去年为了防止中国外汇储备的急速下滑,央行实行了一系列严控外汇违规流出的措施,加上前年年底暂停境内企业换汇出境的措施,都会给海外投资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的确,人民币至今还不能完全自由兑换,但是加快而不是放慢人民币国际化步伐,非但是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之必须,而且也是中资银行可以稳固并扩大海外放款这一新的业务增长点的需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