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及增长点实证分析
2017-01-07谢婷
摘 要: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迟缓成为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遇到的最显著的困难。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和收入四大构成为主要变量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判断和选择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点,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南平市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收入结构;农村居民;增长点;南平市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08.078
1 南平市农村居民收入总体概况
进入21世纪,南平经济保持持续上升势头,经济发展的同时公共事业加速推进,民生保障得到改善,社会财富不断积聚。为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南平市抓现代农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抓农村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引进农业项目,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迈上了新台阶。2013年南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0031元,较1984年(355元)年均名义增长12.2%,较2000年(2735元)年均名义增长10.5%。
2 农村居民收入新增长点实证分析
新经济增长点,即能带动整个国民经济更迈进一步的新的产业(行业),必须具备关联带动效应较强、成长性较高、随经济发展阶段而变化等特点。由于学界对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观点不一,依据新经济增长点的理论,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收入四大构成来确定收入的新增长点。
2.1 新经济增长点需具备的条件
根据新经济增长点的概念,成为农村居民收入新增长点至少要满足3个条件:一是在较近的时期呈现出高增长特征,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结构的转变,这种高成长特征越发明显。二是与农村收入间存在持久平稳的关联性。三是对将来一段时间的农村居民收入有较强的带动作用。本文将按照这3个条件,通过计量经济学模型筛选确定新增长点。
2.2 数据选择
根据历年《南平统计年鉴》,整理得到1991-2014年南平市农村居民人均总收入、人均工资性收入、人均家庭经营收入、人均财产性收入及人均转移性收入等时间序列数据。反映收入水平的指标是总收入,影响因子则以收入四大构成为代表。
2.3 高成长性筛选
成为新增长点的第一个条件是该要素对总体的增长具有明显的贡献,具有较高、较稳定的快速增长特征,特别是在近期这种特征应该比较明显。
依据不同结构对收入增长的贡献,家庭经营收入对总收入增长的贡献度除1993年、1999年、2000年、2006年、2014年这5年外的其他年份均保持在50%以上。历史以来,农民收入的增长来源于经营收入的支撑;但为了改善生活,新型农民比传统农民择业范围更宽,获得收入的种类更多,家庭经营收入的支撑力度逐步减弱。1992年南平市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对总收入的贡献度为77.6%,1998年达到最高为175.1%,2013年下降到51.8%,2014年还反向拉低了总收入26.5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对总收入增长的贡献度基本保持在20%-30%区间,个别年份如1997年、1999年、2006年、2014年贡献度超过50%。财产性收入对总收入增长的贡献度受金融等市场发展的影响,波动性较大,23年间有8个年份反向拉低了总收入,其余年份贡献度也基本维持在个位数。转移性收入对总收入增长的贡献度总体较为平稳,只有3个年份贡献度为负值,其他年份贡献度基本为个位数。
进一步考虑各项构成的高成长性及成长稳定性,在不考虑物价变动因素的情况下,1991-2014年四大收入构成年均增幅及增幅变异系数见表1:
2004年起,中共中央连续颁布一号文件,用政策支持农业、农村、农民。因此,以2003年为界来分析收入构成的增幅变动。在四大构成中,家庭经营收入与工资性收入对总收入的贡献度最高,且两者对总收入的贡献基本相当。转移性收入的成长性随经济发展、政策作用影响日益明显,但其增长的稳定性也较差。财产性收入增长的稳定性比转移收入的稳定性低。家庭经营收入的增幅虽然不高,但它是非常稳定的。工资性收入具有较高的成长性,且稳定性最高。
2.4 与收入的均衡关系筛选
计量分析中常用协整检验判断时间序列间是否存在持久的稳定关系,如果两个变量能够通过协整检验并建立ECM模型,说明它们具有持久的均衡关系。本文分别对四大构成与总收入的协整关系加以检验,通过将各变量对数变换,能够消除数据列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对数化后的变量用LNS表示总收入,LNG表示工资性收入,LNJ表示家庭经营收入,LNC表示财产性收入,LNZ表示转移性收入,使用Eviews6.0软件进行分析。
2.4.1 单位根(ADF)检验和协整分析
通过单位根(ADF)检验判断平稳性。检验结果显示,检验值在滞后2阶的情况下小于临界值(1%水平),说明5个时间序列数据在1%水平上都是2阶差分的单整序列,均有显著的单整性,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可以接下去对数据协整检验。通过对数据进行协整分析,有3个时间序列数据的迹统计量大于5%水平的临界值,即有3个时间序列数据在5%水平上存在协整关系。
2.4.2 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为了进一步明确变量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我们在协整回归方程的基础上建立ECM误差修正模型如下:
方程1:△LNS=1.0361△LNG t-2-0.7517ecmt-2,检验系数:AdjR2 =0.9959,Prob.=0.0000,t-Statistic=(927.0898)(-3.2541)。
方程2:△LNS=1.0362△LNJ t-2+0.7705ecmt-2,ecmt-2系数为正,不符合误差修正原则,ECM方程无法成立。
方程3:△LNS=1.8602△LNC t-1-1.8979ecmt-1,检验系数:AdjR2 =0.4798,Prob.=0.0000,t-Statistic=(81.6751)(-7.1620)。
方程4:△LNS=1.5374△LNZ+0.2233ecmt-1,ecmt-1系数为正,不符合误差修正原则,ECM方程无法成立。
综上得出,农村居民收入四大构成中的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与总收入之间存在持久的均衡关系,即协整关系。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能够建立对总收入的ECM误差修正模型,而家庭经营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与总收入之间无法建立符合修正原则的ECM方程,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与总收入的均衡关系明显强于总收入的其他两个构成。财产性收入对总收入的影响系数为1.8602,高于工资性收入,其影响度最强。
2.5 未来影响程度筛选
要成为收入新增长点,最重要的是能够在未来的较长时间内对收入有较强的拉动作用。通过建立VAR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单位根模检验,绘制脉冲响应图等方式来分析收入四大构成对总收入的影响程度。
2.5.1 建立VAR模型
由于VAR模型的前置检验ADF检验、协整检验已经完成,根据AIC、SC准则,分别选择最优滞后阶数2阶依次建立每个收入构成的时间序列与总收入的VAR模型如下:
经检验,分别构建的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与总收入的VAR模型的拟合度较好,拟合效果比较显著(表2),而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分别与总收入构建的VAR模型拟合度较差。
分别对收入四大构成与总收入间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显示:收入四大构成的P检验值(分别为0.0060、0.0086、0.0187、0.0271)均小于0.05,拒绝非格兰杰因果,即存在因果关系,收入四大构成都是总收入的格兰杰原因。
在进行单位根模检验后,发现所有的特征根倒数值均位于单位圆内(图1),表明VAR模型是稳定的,可以接下去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2.5.2 建立脉冲响应函数
相较于向量自回归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反映的是系统内外部一个标准量的冲击对内生变量当期值和未来值的影响,可以很直观地反映收入四大构成对总收入的冲击程度及冲击影响的时效。图2分别是总收入受到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冲击时的反应脉冲图形。
在对脉冲函数图的坐标值进行同量化后,明显看出:收入四大构成除转移性收入外,其他三大收入对总收入的冲击都呈现正向反应,即三大收入构成的增长能在一定程度上拉动总收入增长。四张图形分别显示:每1标准量的工资性收入增长会在第1期开始对总收入形成0.03个标准量的冲击,冲击力在第2期上升到0.05个标准量,并持续保持到第10期。表明工资性收入增长会带动总收入相应增加,且这种影响力从第2期开始保持稳定值并随着时间延长一直持续下去;每1标准量的家庭经营收入增长会在第1期开始对总收入形成0.05个标准量的冲击,冲击力在第6期上升到最高点0.1个标准量,并持续保持到第10期。表明家庭经营收入增长,总收入会相应增加,且这种影响力从第4期开始逐渐增强,到第6期后保持稳定值持续下去;每1标准量的财产性收入增长会在第1期开始对总收入形成0.025个标准量的冲击,冲击力在第2期上升到最高点0.06个标准量,之后冲击力逐渐减弱,到第10期冲击力为0.03个标准量。表明财产性收入增长,总收入前期会相应增加,但这种影响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弱;每1标准量的转移性收入增长会在第2期开始对总收入形成0.01个标准量的冲击,冲击力在第3期下滑到0个标准量,冲击力在第5期下滑到-0.05个标准量,并持续保持到第10期。表明转移性收入对总收入的正向冲击影响很小,在第3期后还形成负向冲击。因此,从未来情况看,对总收入影响力度最强的是家庭经营收入,其次是工资性收入,影响度最小的是转移性收入。
2.6 实证分析结论
为了让新增长点3个条件筛选的结果能够量化地体现,从而在各具优势的四大构成中寻找到综合性质最强的新增长点,按照高成长性、长期均衡关系、影响力从高到低赋予4、3、2、1等4个分值,综合分值最高的可以判定为模型所得出的新增长点。
在高成长性的条件筛选中,工资性收入的增速较快,对总收入增长的历史贡献度仅次于家庭经营收入,且稳定性最高,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最稳定支撑因素,综合性能最高,得4分;家庭经营收入增长速度最慢,但稳定性仅次于工资性收入,且历史贡献度最高,得3分;转移性收入虽然增速最快,但稳定性较差,仅优于财产性收入,且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得2分;财产性收入增速仅高于家庭经营收入,但增长的稳定性最差,且历史贡献度较弱,得1分。
在长期均衡关系条件筛选中,只有工资收入与财产性收入能够建立ECM模型,能与总收入增长保持长期均衡关系,均得4分;家庭经营收入与转移性收入无法建立ECM模型,得1分。
在未来影响力条件筛选中,家庭经营收入对总收入的冲击力最强,得4分;工资性收入其次,得3分;财产性收入得2分;转移性收入得1分。
因此,3个条件的综合得分为:工资性收入11分,家庭经营收入8分,财产性收入7分,转移性收入4分。根据以上分析可得,应将工资性收入作为今后南平农村居民收入的新增长点,作为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力量。
3 促进南平市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建议
通过分析农民收入结构,得到未来一段时期内最有可能增长的农民收入构成是工资性收入,因此针对工资性收入提出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对策建议。
3.1 扶持本地企业发展,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
近年来,选择在本地企业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在本地企业务工收入占工资性收入的比重日益扩大。本地务工具有以下优势:一是路途短,务工人员上班返家较为方便;二是从事二、三产业的同时能够兼顾第一产业。基于此,首先,要做大做强现有企业。要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规范企业生产运作,增强质量意识、效益意识、品牌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抗风险能力。其次,要围绕南平市“十个一批”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一步落实相关扶持政策,推动企业产业升级和体制机制创新,增强企业自身发展能力和吸收劳动力的能力。第三,利用武夷新区及各地产业园区建设的契机,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第四,引导农民参与城镇化进程,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小城镇,引导农村人口就近实现城镇化。第五,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引导企业参与乡村建设,为农民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
3.2 开展优质服务,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
2015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采取一系列政策机
制鼓励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通过创业解决就业,通过创业促进收入增加。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做好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采取相应举措,如免费创业培训、小微企业小额担保贷款、场地租金补贴等,并持续开展跟踪服务。同时,把引导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与加快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及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根据各地农民返乡创业的意愿及当地发展实际,抓好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创业平台,开展优质服务,为返乡农民创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
3.3 重视提升农村居民教育水平及文化素质,增强生产经营能力
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是决定其职业及转移方向的重要因素,南平市农村居民平均受教育水平偏低,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小学和初中。因此,一要加强基础教育。增加基础教育投入,加强农村师资力量及教学设备配置,为农村居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二要发展中职教育。鼓励农村初中毕业生进入中职院校学习;加大投入力度,改变职业教育远远落后于普通教育的现状。充分运用现有城市职业教育资源,主动为农村生源开设特定的专业课程,让就读的学生毕业后能服务于农村建设与发展,优化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构成。三要加强对成年人的劳动技术培训。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有针对性地提供培训与服务。要整合教育资源,采取定向、定单的培训形式,以传授实用技术为主,培训出一批懂技能、会生产经营的实用型人才。要创新培训方式,总结出适合农民培训特点,满足农民需要的培训方式方法,使培训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新经济增长点[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1BsKWh9ukfUtO7Ju——Ih1Q60rnIjf7sxrvXF2jY_AcBf5hMiUvWVCL1CFBedu5vGMQLasLjCIzANuKMHFkBmyq.
[2]叶道萍,谢婷.城镇居民收入新增长点的选择与增收对策研究[C].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104.
[3]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6/16/content_9855.htm,2015-06-16.
[4] 国家统计局河北调查总队.河北:全民创业潮激发农民工返乡创业热情[EB/OL].http://10.6.25.206/tjyw/fx/dffxbg/201508/t20150813_1230089.html,2015-08-17.
[5] 徐永新. 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面临的问题及对策[EB/OL].http://www.chinareform.org.cn/cirdbbs/dispbbs.asp?BoardID=11&ID=358802,201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