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班级管理
2017-11-14李泽清
李泽清
【摘 要】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学班级管理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包括班级环境的人文化,班级管理的人性化;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更新管理理念,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全员育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育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核心素养;班级管理;挑战
当前,以学生核心素养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已成为国内外教育领域的共识。核心素养理念下,学生价值观、思维、品格、身体健康、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等方面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中外教育关注的焦点。核心素养培养理念下,学校班级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中学班级管理面临的挑战
1.管理模式
从班级管理到班级治理: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下,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主体,包办了班级管理大小事务;学生作为管理的客体,凡事听从班主任的安排,缺乏自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导致学生的自主发展得不到保障。核心素养教育重视学生的自主发展,倡导突显学生的班级管理主体地位,由此,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因应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班级管理的观念要实现从班级管理观到班级治理观的转变。
2.教学管理
核心素养体系的培养要求,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课堂教学方法、授课内容和学科教学要求等都发生了变化,课堂教学管理面临着新挑战:①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作为平等主体合作互动,教师由授课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由听课者转变成为学习主体。②课堂教学方法的变化。核心素养培养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新要求,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要力图做到教学设计与课程内容相匹配,为学生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个人演说、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实践探究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常用方法。③课程内容整合挑战。核心素养基本要求通过课程内容编排融合在各学科的教学体系中,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品行、能力、情感、价值观、公民意识、身心健康等重要素养。
二、核心理念下的班级管理策略
1.治理式的班级管理模式
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下,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主体,包办了班级管理大小事务;学生作为管理的客体,凡事听从班主任的安排,缺乏自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导致学生的自主发展得不到保障。核心素养教育重视学生的自主发展,倡导突显学生的班级管理主体地位,由此,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因应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班级管理的观念要实现从班级管理观到班级治理观的转变。要从传统班级管理观中班主任作为单一管理主体,把班级“管住”“管死”的认识,转变成为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共同作为班级管理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班级管理活动,实行民主、协作、互动式管理,充分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把班级“管活”。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实践中,要摆脱对班级事务的事必躬亲,从班级琐碎事务中解放出来,花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班级发展的思考策划中。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我管理、自我锻炼的舞台,鼓励学生参加班级管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走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主发展的道路。
2.营造以“和”文化为核心的班级文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具有教育的作用。教室墙壁上布置名言警句、英雄人物或世界名人的画像;展示学生书画艺术的书画长廊;学生动手精心编排的黑板报;班级课桌椅整齐、合理地摆放;班级环境卫生的干净整洁、学生衣装的统一、图书柜图书的摆放分类整齐等等;所有这些美观大方、内容丰富的环境文化让教室空间处处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气息,营造出了健康向上、富有成长气息的班级文化氛围。
班级文化的精髓则体现在班级精神文化上。建设班级精神文化,从班级学生的思想建设、班风建设、制度建设入手,着力于培养学生“人人都是班集体主人”的观念,时刻把握班级的集体舆论和心理倾向,营造文化育人氛围,为学生塑造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同时也提升了学生核心素养,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形成了良好的班级文化体系。
3. 力促学生全面发展
班主任展开各项班级管理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班级中因学生个体差异的影响,他们的兴趣、爱好也是各不相同的,为此,班主任就需结合学生各不相同的兴趣爱好,定期展开一些班级集体活动,用以提升班级凝聚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如我校每年都会举办田径运动会、五四青年节联欢会等,这些集体活动,均是展示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良好机会。为此,每次活动之前,我都会同各科教师一起精心准备、精心设计,推选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组成领导小组,鼓励、引导学生自我制定计划、有序开展活动。以三月份的“学雷锋活动”为例,我班就积极展开了“学雷锋事迹、讲雷锋故事、续写雷锋日记”等班级活动,这一系列活动结束后,我清楚地发现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与自我管理能力均有了明显提升。再如,在艺术节和青少年实践基地的实践活动中,我也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自己组织活动,活动方案的设计、活动过程的管理、活动结束后的个人和小组总结、活动资料的归档整理等均由学生自己去考虑去践行,实践证明,在活动中不管处在什么位置的学生,他们的素养都得到了提升。可见,在日常班级管理活动中,我们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与提升提供适宜的平台。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班级活动的展开,丰富自己的生活,开阔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达到促进他们个性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养的不断提高。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教育重视发展学生个性,认为教育应该从人的本性出发,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独立性和自主性,使不同的学生得到适合的教育,不同的个体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多方面的和谐发展。因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班级管理活动除了考虑学生共同发展需求外,还要根据学生实际进行个性化设计:①班级奋斗目标制定。除了设置班集体共同的奋斗目标外,还要针对学生个体实际设置适合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奋斗目标。②班级文化设置。班级文化要体现规范与个性的并存,除了设置面向集体的基本栏目,如班牌、班训、班规、班级公约等之外,还要突出反映学生个性发展的栏目内容。③主题班会课。班主任除了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思想状况设计内容之外,还要根据学生个体思想状况,细化内容设计,使所有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教育。④班级实践活动。班级实践活动设计要考虑和体现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关注到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5.班级评价多元化
核心素养教育体系下,要积极探索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个性发展的班级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核心素养培养体系中的各个組成素养,可以作为评价班级管理绩效的关键指标,为构建科学合理的班级管理评价体系奠定了基础。大体而言,班级管理的评价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①评价指标多元化。核心素养体系不仅仅要考查学生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知识素养,还要考查学生的品行、能力、情感、价值观、公民意识、身心健康等重要素养,班级管理评价指标趋向多元化。②评价方法技术多元化。核心素养培养体系下,学生评价的重点由分学科知识评价转向基于核心素养的多元评价,其中学生品行、能力、情感、价值观、公民意识、身心健康等素养的评价要求对评价方法和技术的多元化提出了新挑战。③评价权重确定。核心素养体系中各组成部分在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中要求达到的程度都有着基本的规定,在评价的时候要准确把握各部分基本要求,确定相应的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