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三弄”
2017-11-14蔡淳之
蔡淳之
八月桂花香。桂花是什么时候开的?真的没人注意过。它不像山茶那样在隔年夏天就孕育花苞,到第二年春天才盛开。在桂树的一片绿叶丛中,不知什么时候,花苞就藏在枝丫间了,忽然有一天,你会闻到沁人心脾的花香,仔细一看,绿叶丛中的桂花开了。
中国人特别喜爱桂花,爱闻桂花的香气,爱用桂花来做各种食品,作家琦君还在《桂花雨》中,借桂花来表达自己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家乡的思念呢。
桂花的品种很多,因此花期有先有后,早的在9月中旬就开花了,到10月中旬还有桂花开着,甚至到11月,还有的桂花会第二次开放。桂花的颜色也不仅仅只有黄色,还有红色(丹桂)、淡黄色(银桂)。
桂花小小的花朵总是隐藏在绿叶丛中,人们很少会注意它。但如果我们细细研究研究,你会发现与桂花相关的知识可多了。整个秋天,我们围绕桂花,开展了三项“阅读、观察、探究、写作”活动,我们称之为“桂花三弄”。
一弄桂花:你的花朵什么样
(一)读一读桂花的文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有两篇课文描写到了桂花。《秋天》(第4课)一诗中讲“抓一把桂子的香气,把夏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桂花雨》(第13课)全文都是围绕桂花来写的。
九月开学,恰好是夏天向秋天过渡的时候,第一波寒潮过后,江南的天气逐渐变凉了。桂花敏锐地感受到了秋的气息,悄悄地在绿叶丛中开放了。这时,我们可以把第13课《桂花雨》提到前面来学习,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桂花。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描寫桂花的诗文也有许多,我们挑选了唐代白居易的《忆江南》、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南宋杨万里的《咏桂》等古诗词和一些现代散文,让学生阅读,从而全面地了解桂花。
通过阅读,学生们知道了桂花与嫦娥的故事,知道了桂花与“贵”的谐音,知道了人们将其与高中状元关联了起来……
(二)写一写桂花的形
九月中旬(白露时节),江南的桂花开放了。所以,我们让学生也来赏桂花。四年级的学生不具备写散文的能力——善于观察想象的学生能把桂花描写得美轮美奂,但不善于观察的学生只有干巴巴的几个字。
所以在赏桂前,教师应列出观察提纲:1. 桂花开在树枝的什么位置?它是一朵朵开的,还是一簇簇开的?一簇上大约有多少朵?2. 桂花是什么颜色的?与你身边的哪个事物最相像?3. 桂花的花朵有多大?带把尺子,量一下它的长度(精确到毫米)。4. 数一数,桂花有几个花瓣?它的花瓣是什么形状的?
这样,学生在观察时就有事可做了:
我从地上捡起一朵桂花,仔细地观察它。桂花的颜色是金黄色,花瓣很小,是长圆形的,肥肥的,很像多肉的叶片,只是中间凹了下去。它有几个花瓣呢?我数了一数,原来是四个!如果老师不让我们数的话,我根本就不会注意它。桂花中间小小的花蕊就像一个小爱心,把四片花瓣紧紧地吸引在一起,有趣极了。
二弄桂花:你是什么颜色的
(一)换种思考的角度
10月中旬(寒露时节),桂花快谢了。有一天下班途中,我忽然发现路边的桂花树有些异样,仔细一看,那树上的桂花居然是红色的。一开始我以为是夕阳光照射的缘故,可再跟旁边的几棵桂花树一比较,发现不是,它的颜色果然是红色的。桂花最常见的色彩是黄色,几乎所有人都会这么认为。这应该是传说中的丹桂吧!我拍了些照片。
第二天我问学生:“桂花是什么颜色的?”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是黄色。于是我推荐学生阅读了关于林巧稚的一篇文章:
有一次,老师上生物课时,问道:“树叶是什么颜色的?”
“是绿色的。”林巧稚和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生物老师并不急于对学生的回答做结论,而是把他们带到山上去,采集各种树叶标本。同学们发现:树叶原来不仅有绿色的,还有红色的、黄色的、紫色的……
一堂生物课结束了,林巧稚不仅学到了知识,更体会到了一种人生哲理: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不像“树叶是绿的”那么简单,你要认识它,就要到实际中去调查了解,不能人云亦云。
桂花是黄色的吗?读到这里,学生们沉默了。于是我向学生介绍了桂花的四大品种:金桂、银桂、丹桂和四季桂。学生们一看图片,发现原来桂花果然是有红色的,只是不常见而已。接下来,我们设计了一项活动:寻找丹桂。
(二)到公园寻找丹桂
常州的每个公园都有一种“主打花”,其中西林公园的主打花便是桂花。西林公园以“桂”为主题,园内的山体、水体、植物布置、建筑景观等都围绕“桂”而展开,有“桂山”“桂湖”“桂陇”“桂林”“桂屿”等。园内栽植的桂花有百余株,有金球桂、波叶金桂、晚金桂、早银桂、晚银桂、白洁、状元红、醉肌红、佛顶珠、月香桂等40多个品种……据这段资料所示,状元红、醉肌红应该属于丹桂了。
这一次习作,我们不再描写桂花的样子、香味,而是侧重于活动——把寻找丹桂的过程写下来,重点写“寻找丹桂”过程中的喜怒哀乐。所以在活动前,我先到西林公园去走了一遍,把相关的地点标示在公园的鸟瞰图上:从靠近中吴大道的公园南门进去,就能看到右边是一个矮土丘,那就是“桂山”,桂山边是“桂林”;下山往前走,是一个人工湖,湖边遍植桂花,那湖应该叫“桂湖”了。有一道堤伸向湖中的一个小岛“桂屿”;湖岸边是大片树林,林间有许多条小道,小道两边种着桂花,这应该是“桂陇”了。沿着这样的路线,我们可以欣赏到许多品种的桂花,包括我们要寻找的丹桂。
公园里的桂花树下都有介绍,所以丹桂不难找。然而学生写游览某处名胜的文章,往往会乱作一团,不知从何说起,所以我们设计了路线图,让文章的“游览顺序”变得更清晰些。另外,写游览的文章还容易出现“流水账”的现象,所以老师需要在游览前重点关照学生:“你在哪个地方找到丹桂的?这处要详写,其他的地方略写就可以了。”
(三)写一写寻桂感受endprint
学生们用双休日的时间到西林公园寻找丹桂(其他公园、绿地也可以)。星期六下午,许多学生反映没有找到丹桂,于是我把我拍摄丹桂照片的地点告诉了学生。有没有找到丹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寻访的过程和期间的各种感受。
寻找丹桂的过程很有意思。
一进门,我就直奔“桂花大道”,我仔仔细细地在两旁高大的桂花树中寻找,但看到的都是黄色的桂花,桂花也不像上星期那么茂密了,树上的桂花还没有地上的多呢!我的心情比地上的桂花还要难过。(张之凌)
我一直很用力地吸着鼻子,突然,哇!又有桂花香了!我赶忙‘追着香味跑了过去。哎呀,又是棵金桂。真扫兴。就这样,我的心情一直都是一上一下的,“开心、扫兴、开心、扫兴”地反复循环着。直到夜幕降临,我都没有找到红色桂花。我慢慢往回走。这时,我又看到了一棵开满了花的桂花树。花是什么颜色的?已经看不清了。或许,它就是我要找的红色桂花吧!(巢雨菲)
可能是本次活动的时间有点儿晚,再加上星期六下了场雨,好多学生并没有找到丹桂。所以学生们在文章中写道:
走遍了整个小区,都没有找到我要的丹桂。我很沮丧,不知该怎么办。妈妈说:“没找到也没关系,失落,也是人生的一种体验。”(李佳迅)
还有的學生没有找到丹桂,产生了奇怪的想法:
为了证明我的寻找能力,于是我偷偷跑到小区下面的金桂树上抓一把金桂,回家后我拿出颜料盒,然后,把金桂染成“丹桂”。弄好之后,我把这一把“丹桂”拿给妈妈看:“妈妈,我找到丹桂了!”“真的吗?在哪儿?”“在这里。”不知是我没等颜料干就拿了,还是颜料已经让我的热手焐化了,“丹桂”突然变回了金桂。我和妈妈一看,就笑了起来。(沈小可)
有了活动,才会有丰富的体验;有了经历,才会有深刻的感受。如果我们能结合生活、自然,设计一些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难道还愁学生没话可说吗?
三弄桂花:桂花为何二度开
(一)再来闻闻桂花香
11月中旬,已经立冬了。江南地区到了立冬之后,才会看到“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景象。在校园里走着,我忽然闻到了一阵香味,那是熟悉的桂花香。很奇怪,桂花谢落快一个月了,怎么还会有香味?凑近桂花树一看,果然有两棵桂树的枝头上开出了许多桂花。再到别的树上去找找,似乎又没有花朵。这棵桂树在一个月前开过花,我是记得的,怎么又开花了?于是我想到了一个词,叫“四季桂”。上网查了一下资料,网上说:“四季桂与其他品种最大的差别就是它长年开花,所以它的别称是月月桂。只是其花香也是众多桂花中最淡的,几乎闻不到花香味。”但它毕竟是桂花,我还是循着香,发现了它的花。
于是我带着学生下楼赏桂花——“星期二中午,老师忽然对我们说:‘我们到楼下去看桂花!我很奇怪,桂花明明早就谢了,还有什么看头呢?”学生的心情和我一样奇怪。
来到校门前的广场上,我停下脚步,让学生们用鼻子先嗅一嗅,“嗅”,这也是一种观察事物的方法。学生写道:
来到北门前的小广场上,老师说:“用你们的鼻子嗅一嗅!”我使劲儿一闻,好像空气中有一股桂花的香味。于是我跑到了桂花树前,在叶丛中找了找,果然发现了一些桂花。花的数量并不多,稀稀落落地开在枝头上,与一个月前满树开花的景象完全不一样了。可它毕竟开花了。
赏完二度开的桂花,我们当场就把自己的观察写了下来。在描写活动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们要把自己的心情和想法都写出来。
(二)桂花为何二度开
桂花怎么会开第二次?我把问题抛给学生。学生们开始了种种猜测:大多数学生猜不出所以然来,部分学生认为桂花弄错了季节了。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老师不给予答案,让学生回家到网上查一查。
关于桂花会二度开放的说法,在网上也有许多。我猜测的是“四季桂”这一品种的桂树开花了。第二天,学生们又告诉我许多答案:“桂花有二度开花的特性,第一次开花花败后,如果天气条件合适,接着就会二次开花。”有的学生说:“桂花的花芽很多,一次开不完,所以会开第二次。”有的认为:“气候变暖延长了桂花生长期,加上一些公园绿地养护到位、肥料足,使得桂花树很快就能积聚养分,再度开花。”
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桂花二度开放的,这是植物学家们研究的课题。我的学生则是带着一份欣喜来欣赏桂花的开放,是带着一些问题回家查找资料并寻找答案的。把自己观察、探究的过程,有顺序地记录下来,并能写出自己的快乐与疑惑,我们为习作打开了一扇窗。
“三弄桂花”的实践过程,恰好诠释了《语文课程标准》中说的:“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让我们的语文学习走出教室,走出书本,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实践、探究,我们的语文课程才会让学生真正喜欢起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