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山琅琊寺和醉翁亭
2017-11-14石柱国
◎石柱国
琅琊山琅琊寺和醉翁亭
◎石柱国
出安徽滁州市,向西南走六七里,便见一曲清流,泻于两峰之间,喷珠溅玉、水击石响。溪边和坡山、万树争荣、鸟语花香。右首,突兀的凿齿白石之间,长着清翠挺拔的翠柏、林下撒布着星星点点的红色、蓝色、白色、紫色、黄色的野花,这就是通往琅琊山的必经之路。
未入胜境,便会使你领略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而高潮,水落而石出”这样的迷人景色了。山上有个醉翁亭,虽经数百年来多次经风雨,遭劫难,仍不失为人们所遗忘,现已名列全国四大名亭之首。
相传,北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欧阳修因得罪朝廷,被贬到滁州做太守,他感于时愤,寄情山水,常与几位好友到琅琊山游玩。琅琊山是大别山向东延伸的一支山余脉,古称磨陀岭,因东晋元帝初为琅琊王,曾在此地避乱,便改称琅琊山,山上有座琅琊寺,相传为我国二十四大名山胜景之一。
琅琊寺智仙和尚是位行善仗义的高僧,他对欧阳修博学多才非常敬佩,并对他的遭贬深感同情,为了给欧阳修歇脚和饮酒作诗的方便,就在半山腰中造了一座亭子。欧阳修又自号“醉翁”,此亭便命名为“醉翁亭”。
醉翁亭在层林尽绿的涧谷之中,是包括以醉翁亭为主的一大群亭台楼阁的建筑群。它依山临水,粉墙环绕,飞檐立柱,雕梁画栋、亭台错落,树影婆娑,显得秀丽而雅静。醉翁亭旁有一巨石斜卧,上刻有圆底篆书“醉翁亭”三个大字。据史料介称,当年欧阳修不仅在亭中会友、谈天、饮酒、赋诗,也常常在此办理公事。“为政风流乐岁半,每将公事了亭中。”并作《醉翁亭记》一文流传于世。
亭前不远,有一酿泉临溪而出,下砌一石池,上立有“酿泉”二字的碑刻。泉水清澈甘甜。欧阳修酷爱此泉水,他在《醉翁民》中写道:“酿泉为酒,泉香酒美矣。”
当时欧阳修才四十岁,他在《赠沈遵》中说:“我时四十犹强力,自号醉翁聊对客。”但他不是为了“戏客”,而是借“醉”来表示“玩世”的态度罢了,其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便成为著名典故。
据传,欧阳修写文章非常认真,当《醉翁亭记》写好后,他就把它贴在墙上,有空就反覆吟诵,反复修改。起初,《醉翁亭记》开头一段说滁州四周都是山。初稿用了几十个字,记下了东面有什么山,南面有什么山,北面有什么山……等到最后定稿,只用五个字“环滁皆山也”,就把意思表达出来了。《醉翁亭记》序言是这样写的:“环滁皆山也,其西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欧阳修还在《题滁州醉翁亭》一诗中写道:“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但爱亭下水,来从乱峰间。声如自空落,泻向雨檐前。流入岩下溪,幽泉助涓涓。响不乱人语,其清非管弦。岂不美丝竹,丝竹不胜繁。所以要携酒,远步就潺湲。野鸟窥我醉,溪云留我眠。山花朝我笑,不解与我言。唯有岩风来,吹我还醒然。”
琅琊山、醉翁亭又因欧阳修的著名散文《醉翁亭记》,三位一体,声名鹊起,因而名闻天下。
醉翁亭南为牡丹台。亭北有二贤堂,相传此堂是为了纪念欧阳修与苏东坡而建的。内有二人塑像。亭西有宝宋斋,内有两块石碑,嵌于墙内,高七尺余,宽约三尺。刻有苏东坡手书的《醉翁亭记》全文,每字约三寸见方,通称“欧文苏字”,真是“珠联壁合”,此乃我国宋代流传下来的稀世珍宝。
宝宋斋西面,是一个偌大的院落,有亭有台。这里是“醉翁九泉”中最吸引人的所在。有意在亭,亭旁有人工小水渠,清泉自院墙外流入,有如回肠九转,再流出院外,这就是有名的“九曲流觞”。觞是古代的一种酒杯。据说欧阳修当时在此常与友人共饮,浮酒杯于水渠之中,任其流动,杯若在某人面前停下,即罚饮一杯。真是巧思奇想,逗人生趣。近处有座古梅亭(也称观梅亭),前有株古梅。相传乃欧阳修所种植,故称“第”。高达三丈以上,曲折我姿。旁有一座“影看亭”,在那清风明月之夜,疏影横斜,暗香浮动,想到这样的意境,令人遐想翩翩。上“览余台”,登“怡心亭”周围景色一览无遗,更觉心旷神怡。再向西走便是“醉园”,庭院秀丽清新,人的神情为之一爽。出亭园后门上山,山腰有一处高台,为玄帝宫的遗址,可俯瞰醉翁亭全景。出醒园前门,大路边有洗心亭。醉翁亭旁溪水边有一株参天古木,干如巨柱,冠若华盖,十分引人注目。植物学家鉴定认为,这是我国目前绝无仅有的约5000年以上的榆树,命名为“醉翁榆”,乃国家一级保护古树。
进入上书有“琅琊圣境”的山门,便是琅琊古寺。它建于唐代大历六年(公元779年),初名“宝兴寺”,为当时淮南刺史李幼卿与法琛和尚所建。宋代时政称“开化禅寺”“开化律寺”。后因此寺建在琅琊山深秀处,又改为琅琊寺。寺门内,大雄宋殿前的庭院中央,有一石砌的放生池,名明月池,池上有拱形石桥,叫明月桥。大殿前的左厢为明月观,提供游人饮茶就膳。明月观时近有因松、竹、梅而得名的“三友亭”。亭下有泉名濯缨。大概是取意于《楚辞》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的诗句,是一用石梯形围着的方池,深达八尺,泉木清冽,可供数百人饮用。池侧石壁上,有莆田郑大同刻的“濯缨”两个大字,该泉原或庶子泉,相传为当年李幼卿建寺时所凿,所以与醉翁亭前的酿泉齐名,同为琅琊山的名胜。据说,欧阳修深爱此泉,并将它烹茶饮用,并作有“庶子遗踪留此地,寒岩徒倚弄飞泉”的诗句。
大雄宝殿是琅琊寺最为宏敞巍峨的建筑,既高且深。廊前花木扶疏,殿内雕饰精致,存有历代大小佛像,60多尊,还有来自佛国印度和缅甸的玉佛1000余尊,均造型优美,神形各异,栩栩如生,堪为当代中国佛寺之最。
琅琊寺的建筑,都是由低向高,依山而建。大殿后有藏经楼,藏有我国罕见的佛经之一的“贝叶经”一部,以及唐伯虎、郑板桥、黄自元等名人的书画。藏经楼的东侧昔日是念经楼,现已辟为“游客之家”,供游人就餐歇宿。
西面有一小门,通一幽静去处,称“祗园”。它背靠纵断陡峭的岩壁,壁上刻满古代名人题学碑文。其中有悟经堂,翠微亭等建筑。
琅琊寺的东北有明代时建的无梁殿,又名玉皇殿。整个殿宇,无一根木梁,全用砖石砌筑而成,极为奇特,在全国也属罕见。寺后有雪鸿洞,归云洞。再上可见到一棵高大的石上松树,它破巨石而出,盘根错节,刚劲挺拔,虬枝如龙,据有关资料述称,此松树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实属琅琊山一绝。
出寺门向南,沿石阶拾级而上,崎岖山路穿过一段茂密的山林,达到接近峰顶一处山凹,这就是有名的南天门。登上南天门,顿觉风疾气爽,眼前豁然开朗。极目远眺,滚滚长江水犹如一条白带,巍巍石钟山峥嵘奇峰尽收眼底,为琅琊古秀加抹了一笔色彩,平添了许多时代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