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语新解:讳疾忌医

2017-11-14欧阳军

养生月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扁鹊国君正气

◎欧阳军

成语新解:讳疾忌医

◎欧阳军

古来受人赞誉的高明医生,首推扁鹊。因为他不仅有起死回生的医术,而且有一双明察秋毫的睿目。他精于中医的望诊,善于捕捉微小的变化以诊断疾病。

打开《韩非子·喻老》,一段神奇的传说,就会映入你的眼帘:有一回,扁鹊到蔡国去,国君桓侯邀他进宫相见。扁鹊见到桓侯,发现其面有病色,于是,直言不讳地说:“国君面色反常,看来是病魔缠身。不过,邪势轻浅,尚在表面,只要治疗及时,不成问题的。”桓侯刚愎自用,听惯了阿谀奉承之语,那能容得这种直言不讳的话呢?便冷淡地说,我身体很好,并无不适感,无须牵挂。扁鹊辞别后,桓侯对群臣说,扁鹊乃江湖医生,危言耸听,借以炫耀自己。硬把无病说成有病,纯属骗人之谈。

过了十天,扁鹊又见到桓侯,语重心长地指出,国君,你的病已深入肌肉,不及早治疗,会更严重起来的。桓侯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再见到桓侯时,一针见血地告诉他,国君病势沉重,已由肌肉深入到内脏,若不速治,定会危及生命。桓侯很气愤地说,我断然无病,不要担心!

又过了十天,扁鹊路遇桓侯,竟一言不发,不辞而别。桓侯觉得奇怪,便派人找扁鹊问个究竟。扁鹊对使者说,你们国君的命,危在旦夕了。他的病,起初在表面,只要用药热敷,就会好的。以后发展到肌肉、胃肠,虽说病重,但还可以针灸和吃药。现在,病邪盘根错节,发展到了骨髓,性命已操在死神手中,我是无能为力了,所以无话可说。

五天后,桓侯感到遍体疼痛,即差人四出寻找扁鹊。这时,扁鹊已经逃到秦国去了。不久,桓侯结果一命呜呼!“讳疾忌医”的成语故事,虽说有些离奇,但却蕴含着哲理,阐明了医理。“未雨绸缪”,无病的时候,要注重预防,道理十分明白;“既病防变”,有病时更要抓紧时机,争取早日诊断,积极治疗,这更是理所当然。可惜却常常被人们所疏忽。

疾病并非一成不变的。祖国医学认为,疾病就部位而言,有在表在里之分。邪在肌表,其势轻浅,正气未衰,容易治疗;邪在内里,其势深重,正气虚弱,较难治疗。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外有肌表,内有脏腑,经络是沟通内外的隧道。外界的病邪侵袭入体,如不及时治疗,病邪就有可能步步为营,层层深入,以致内传入里,侵犯脏腑,使病情愈来愈困难。难怪中医典著《内经》说:“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打仗要不失“战机”,治病则要不失去“时机”。用药如用兵,治病如救火,道理同出一辙。

相反,在里的病邪,如果治疗及时,用药得当,亦可由里出表,直至病邪外解,正气得以安抚。因而,作为医者,要善于发现病情,把握病机,及时施治,以防传变。病变之速,时不我待,作为患者应深明此理。不隐瞒病情,不讳疾忌医,方可化小恙为乌有,转沉疴于险境。

桓侯的错误在于,疾病初萌,他若无其事;病势深入,他充耳不闻;乃至病入膏肓,他方才猛悟。桓侯视医家肺腑之言为耸听之辞,到头来只落得懊悔莫及,坐以待毙。

猜你喜欢

扁鹊国君正气
千金求马
讳疾忌医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正气方天祥
藿香正气真的治疗中暑吗
师旷劝学
从“扁鹊兄弟治病”看双安全防控工作
清风正气
狂泉
扁鹊与牛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