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械取栓与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128例临床研究

2017-11-14刘薇薇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28期
关键词:动静脉溶栓脑梗死

刘薇薇

(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第一人民医院,辽宁 大连 116000)

机械取栓与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128例临床研究

刘薇薇

(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第一人民医院,辽宁 大连 116000)

目的比较并评价机械取栓与动静脉联合溶栓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研究。方法自我院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随机抽取128例,双盲分为动静脉联合溶栓组、机械取栓组两组,各64例,两组患者间于一般资料间并无差异;其中动静脉联合溶栓组采取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而机械取栓组采取机械取栓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治疗有效性存在显著差异;术后10 d NIHSS评分与治疗前出现差异,且机械取栓组优于动静脉联合溶栓组;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间存在较大差异;机械取栓组预后效果良好,术后致残率为1.56%,而动静脉联合溶栓组的病死率为3.12%,术后致残率为7.81%,两组患者间存在很大差异。结论就长期临床预后效果来看,机械取栓组治疗效果优于动静脉联合溶栓组,其预后效果良好,且对神经功能改善效果良好,临床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机械取栓;动静脉联合溶栓;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

本次试验中参与研究的治疗方式包括机械取栓与动静脉联合溶栓两种,对128例患者的临床效果展开讨论,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自我院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随机抽取128例,纳入标准:患者均为智力思维正常的成年人,且非妊娠哺乳者,患者脑梗死时间≥4 h,排除活动性出血或已知有出血倾向者;血小板计数≥100×109/L;预计生存期>90 d者;患者及家属对本次实验的全部内容全部知情同意;其中中度脑梗死为71例,重度脑梗死为57例;其中男79例,女49例,平均年龄(61.82±8.29)岁;双盲分为动静脉联合溶栓组、机械取栓组两组,各64例,两组患者间于一般资料间并无差异。

1.2 治疗方法。动静脉联合溶栓组[1]:进行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前期先进行静脉溶栓。取100万U与0.9%NaCl混合,取混合液的10%行静脉推注,余下的90%混合液在1 h内静脉滴注完毕。然后行动脉溶栓治疗,待患者局部麻醉后,通过造影术以明确患者的病变部位,再将微导管经股动脉输送至血栓部位的远端,再以10000 U/h的速度在30 min内泵入尿激酶行溶栓治疗。然后回撤,再将等量的尿激酶以相同的速度分别泵入分血栓内和血栓近端。最后,将导管取出,缝合、包扎伤口。

机械取栓组:对该组患者实施机械取栓治疗;患者行局部麻醉,运用sedinger技术成功穿刺右侧股动脉,再将6F导管鞘置入动脉中。将6FGurding头端再导丝的引导作用下置于颈内动脉中,使颈内动脉系统可通过造影清楚地显示出来,将retriever(Stryker)头部用导丝导Solitaire支架系统将其送至血栓部位,释放支架系统5 min后再将支架系统撤出,然后检查血栓情况,重复上述操作3次;最后取出导管,处理手术创口,缝合包扎切口。所有患者术后均予以相同的处理方式,①皮下注射0.4 mL/72 h的低分子肝素钙;②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连续服用90 d;③口服依达拉奉等神经保护类药物。术后3 d,所有患者均行头部CT复查,观察术后有无出血情况,进一步的磁共振观察脑血管情况,如有无梗死等。

1.3 对比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治疗有效性,治疗前后NIHSS评分差异,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患者预后。

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8<NIHSS<15分定义为中度脑梗死,NIHSS≥16分定义为重度脑梗死[2]。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处理软件SPSS中的t检验和χ2检验处理专业的数据,分别用(±s)和%表示,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过实验数据显示,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治疗有效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机械取栓组患者的总体治疗有效率高于动静脉联合溶栓组;经术后NIHSS评分统计,术后10 d后,与治疗前出现差异,且机械取栓组优于动静脉联合溶栓组;而机械取栓组出现5例术后并发症,动静脉联合溶栓组出现19例,两组间存在较大差异;就预后效果而言,机械取栓组预后效果良好,术后致残率为1.56%,而动静脉联合溶栓组的病死率为3.12%,术后致残率为7.81%,两组患者间存在很大差异,见表1。

3 讨 论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急性病症,其预后效果不佳,对患者后续的生活存在较大的影响,有着很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预后效果是体现治疗效果的主要方面[3-4]。本次研究中,采取动静脉联合溶栓、机械取栓治疗方法进行比对,两组治疗方案各有优势,本次实验中,就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展开讨论。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性差异[n(%)]

对所有研究对象入院后展开过往病史、身体状况、过敏史的研究,在对应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对各个患者进行人性化的治疗方案制定,并保持全程监护患者的生命体征[5],随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随时改变治疗方案;对所有患者予以优质护理,保持患者心理状态健康,心情舒畅。实验结果显示,机械取栓组患者的总体状况优于动静脉联合溶栓组,其中包括治疗有效率、术后并发症情况以及预后效果等,两种治疗方案的选择主要在于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以及病变情况上,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状态具体选择,对患者的整体情况要有一个实际的把握,在预后的情况来看,机械取栓组的预后效果良好,无病死案例。综上,就临床效果和预后效果而言,机械取栓组总体疗效优于动静脉联合溶栓组,治疗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且其并发症发生情况较少。

[1] 姜长春,李月春,王宝军,等.单纯机械取栓术与动脉内复合方式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对比[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2,9(9):461-466.

[2] 姜长春,李月春,王宝军,等.动脉溶栓和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比较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1):60-64.

[3] 张萍,张永巍,吴涛,等.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对急性中重症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6,13(7):343-348.

[4] 熊波,李航,史树贵,等.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与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比较[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7,26(3):185-189.

[5] 雷建明,廖耿,黄伟,等.机械取栓与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及预后分析[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5,27(4):53-56.

R743.34

B

1671-8194(2017)28-0081-02

猜你喜欢

动静脉溶栓脑梗死
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物理评估与实施建议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分析精准化干预在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中的应用效果
凝血相关检测指标在脑梗死中的应用研究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脑脓肿并肺动静脉瘘2例及文献复习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
重复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9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