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检测D-二聚体对预测产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价值

2017-11-14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28期
关键词:二聚体产妇血管

杨 彬

(资中县人民医院,四川 内江 641200)

检测D-二聚体对预测产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价值

杨 彬

(资中县人民医院,四川 内江 641200)

目的探讨检测D-二聚体对预测产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利用ACLELITE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借助免疫比浊法对所有产妇进行D-二聚体检测;同时,利用Clauss法对产妇进行纤维蛋白原检测。结果正常组产妇的D-二聚体为(0.18±0.07)µg/mL,远低于晚孕组(1.69±0.13)µg/mL与DIC组(13.88±3.17)µg/mL的平均值,(P<0.05);正常组产妇的纤维蛋白原为(3.31±0.52)g/L,DIC组的纤维蛋白原为(2.05±1.05)g/L(P<0.05)。结论D-二聚体检测对于预测与发现产妇是否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具有重要的临床指示作用。

D-二聚体;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产妇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造成产妇意外死亡的重要引诱,而D-二聚体在提示孕妇是否患有DIC病症上具有一定的价值[1]。因此,及时的对产妇进行D-二聚体检测能够帮助产妇及早发现与治疗DIC[2]。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对我院2015年~2017年收治的100例产妇的治疗资料与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对D-二聚体的临床检测方式、方法以及意义进行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了从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进入我院接受DIC检查的100例患者(病情已通过病理检测确诊);其中,将40例检查正常的产妇作为正常组,将30例晚孕产妇作为晚孕组,将30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产妇作为DIC组。其中,正常组产妇的年龄为21~34岁,平均年龄为(26.7±1.5)岁,晚孕组产妇的年龄为21~35岁,平均年龄为(27.1±1.4)岁,DIC组产妇的年龄为20~35岁,平均年龄为(27.0±1.3)岁。本次研究中已经排除存在药物过敏、恶性肿瘤、患有免疫性疾病、精神疾病等情况的患者。三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1.2 方法:利用ACLELITE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借助免疫比浊法对所有产妇进行D-二聚体检测;同时,利用Clauss法对产妇进行纤维蛋白原检测[3]。

1.3 统计学方法:利用SPSS20.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t检验,P<0.05时表示差异显著。

2 结 果

三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检测结果显示,正常组产妇的D-二聚体为(0.18±0.07)µg/mL,远低于晚孕组(1.69±0.13)µg/mL与DIC组(13.88±3.17)µg/mL的平均值(P<0.05);同时,DIC组的均值也远高于晚孕组(P<0.05)。即,晚孕组与DIC组产妇的D-二聚体含量均明显升高,其中,DIC组的D-二聚体含量升高尤为明显。由此可知,DIC产妇的D-二聚体含量较高,由此可作为产妇是否患有DIC的重要标志。正常组产妇的纤维蛋白原为(3.31±0.52)g/L,DIC组的纤维蛋白原为(2.05±1.05)g/L,(P<0.05)。由此可知,患有DIC疾病的产妇其纤维蛋白原含量会明显下降,由此也能够作为产妇是否出现DIC的提示标志。见表1。

表1 三组产妇的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的检检测结果(±s)

表1 三组产妇的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的检检测结果(±s)

组类 例数(n) D-二聚体(µg/mL) 纤维蛋白原(g/L)正常组 40 0.18±0.07 3.31±0.52晚孕组 30 1.69±0.13 5.17±0.63 DIC组 30 13.88±3.17 2.05±1.05

3 讨 论

在临床上多种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均有可能出现血栓或者是DIC,而在癌症患者与妇科产妇中DIC的发生率较高。传统的检测方法正确率较低,从而对DIC的治疗产生了延误[4]。

D-二聚体是由纤维蛋白降解后产生的一种物质,当产妇体内的D-二聚体浓度达到一定标准后,则表明产妇体内的纤溶酶被激活以及开始出现血栓。因此,通过对D-二聚体浓度的检测可以作为产妇是否出现DIC的敏感性指标。目前,在心肌梗死、脑梗死、急性肺栓塞等疾病中均以采用D-二聚体来进行检查[5]。本文研究显示,正常组产妇的D-二聚体为(0.18±0.07)µg/mL,远低于DIC组(13.88±3.17)µg/mL的平均值(P<0.05);正常组产妇的纤维蛋白原为(3.31±0.52)g/L,DIC组的纤维蛋白原为(2.05±1.05)g/L,(P<0.05)。本文的研究结果也表明D-二聚体可以作为DIC的重要指示指标。学者史虹在其研究中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6]。

综上所述,D-二聚体检测对于预测与发现产妇是否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具有重要的临床指示作用。

[1] 梁健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D-二聚体实验室检测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12):1646-1647.

[2] 蔡玉琳.D-二聚体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13):1743-1745.

[3] 陈峰,朱杰,王朔.血清降钙素原、D-二聚体联合检测在门诊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中的应用[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2,29(4):20-22.

[4] 葛建新,封革,王平.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33):3717-3719.

[5] 王美华.电化学发光法测D-D二聚体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的临床应用[J].中医临床研究,2012,4(11):1102-1103.

[6] 史虹,王丽群,梁艳,等.肿瘤患者定量检测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2):341-342.

Clinical Value of Detection of D-dimer in Predicting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in Parturient

YANG Bin
(Zizhong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Neijiang 641200, 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detecting D-dimer in predicting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in parturient.MethodsAll parturient were detected by ACLELITE automatic coagulation, with the help of immune turbidimetry for D-dimer detec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parturient fibrinogen was detected by clauss method.Results The normal group of maternal D-dimer was (0.18±0.07)µg/mL, far lower than the average of the late pregnant group(1.69±0.13)µg/mL and DIC group (13.88±3.17)µg/mL(P<0.05). In normal group, the fibrinogen content was (3.31±0.52)g/L, and fibrinogen in group DIC was(2.05±1.05)g/L(P<0.05).ConclusionThe detection of D-dimer is important for predicting and detecting the presence of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dimer;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Parturient

R446.6

B

1671-8194(2017)28-0010-02

猜你喜欢

二聚体产妇血管
降钙素原、D-二聚体联合SOFA评分对脓毒症预后的评估价值
VIDAS 30荧光分析仪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性能验证
分娩活跃期产妇应用分娩球助产的效果及对产妇满意度的影响
不孕症女性IVF助孕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变化与妊娠结局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相关性研究
孕期运动对产妇分娩有好处
孕期运动对产妇分娩有好处
血管里的河流
少糖多酸护血管
最伤血管的六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