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丁苯酞序贯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应用分析

2017-11-14刘亚军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28期
关键词:丁苯显著性疗法

刘亚军

(辽宁省大连普兰店区中心医院,辽宁 大连 116200)

丁苯酞序贯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应用分析

刘亚军

(辽宁省大连普兰店区中心医院,辽宁 大连 116200)

目的分析研究丁苯酞序贯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2例和研究组5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疗法;研究组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使用丁苯酞注射液,连续治疗2周后,待患者的病情稳定进入脑梗死恢复期后,改用丁苯酞软胶囊,口服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血管再通率。结果治疗前后两组的NIHSS评分组内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NHISS评分(10.12±2.64)分低于对照组(15.66±3.38)分(P<0.05);治疗后两组血管再通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基本再通率48.0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8.85%,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丁苯酞序贯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继续探讨。

丁苯酞序贯疗法;急性脑梗死;临床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于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ACI患者10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2例和研究组52例。其中对照组:男27例,女25例,年龄41.26~75.44岁,平均(58.54±8.67)岁;研究组:男24例,女28例,年龄40.74~76.27岁,平均(58.45±8.89)岁。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ACI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于发病12 h内入院。排除标准:对丁苯酞过敏的患者[1]、精神病患者。所有患者基本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疗法:抗血小板、稳定斑块、溶栓治疗,控制血脂、血糖、血压等,静滴药物均滴注2周,口服药物均口服3个月。研究组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使用丁苯酞注射液(生产企业: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00041;规格:100毫升/袋,含丁苯酞25 mg和氯化钠0.9 g),静脉注射,1袋/次,2次/天,每次输液时间>50 min,两次之间间隔>6 h,连续治疗2周后,待患者的病情稳定进入脑梗死恢复期后,改用丁苯酞软胶囊(生产企业: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0299;规格:0.1 g丁苯酞/粒)治疗,口服,2粒/次,3次/天,口服3个月。

1.3 观察指标

1.3.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治疗前后使用NIHSS评分判断神经功能受损程度,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NIHSS评分高则代表神经功能受损程度高或恢复不佳,评分低神经功能受损程度低或恢复好。

1.3.2 MRA血管评估:治疗前后行MRA脑血管检查,判断治疗后血管再通情况,分为:基本再通:血管狭窄程度降低70%以上;部分再通:血管狭窄程度降低10%~70%;无变化:血管狭窄程度降低10%以下。再通率=(部分再通+基本再通)/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具有显著性差异。

2 结 果

2.1 NIHSS评分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的NIHSS评分,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对照组 52 21.17±4.17 15.66±3.38 7.40 0.01研究组 52 21.15±3.99 10.12±2.64 16.62 0.01 t值 - 0.02 9.31 - -P值 - 0.98 0.01 - -

2.2 MRA血管评估:治疗后两组的血管再通情况,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管再通情况比较[n(%)]

3 讨 论

ACI是指由于局部供血不足或停止而造成该部位脑组织的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软化或坏死的一种疾病,最终造成患者相应部位的疾患。由于传统溶栓治疗具有一定局限性[2],寻找新的治疗方式是临床上一大热点。

ACI患者脑血栓形成的原因可见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丁苯酞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新药,能多途径、多环节阻断ACI所致脑组织损伤的部分病理环节,并通过阻断炎性反应以保护血管、线粒体及神经元,改善脑组织血供、抗血栓形成[3]。本研究中,治疗前后两组的NIHSS评分组内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后研究组NHISS评分(10.12±2.64)分低于对照组(15.66±3.38)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管再通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后研究组基本再通率48.0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8.85%,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本研究表明,传统溶栓疗法和丁苯酞序贯疗法再通血管和修复神经效果均较好,但苯酞序贯疗法明显优于常规疗法,能明显改善血管狭窄、降低患者NIHSS评分。原因可能是丁苯酞通过抗炎作用而延缓炎性反应,从而改善ACI患者的神经受损程度,促进患者恢复,并能协助溶栓,促进血管再通。

综上所述,苯酞序贯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继续探讨。

[1] 蒙冰,任丁,周凤坤.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40例疗效观察[J].血栓与止血学,2014,20(1):17-19.

[2] 曹云刚,杨婷,瞿曼,等.丁苯酞序贯治疗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梗死疗效观察[J].中国药师,2016,19(10):1889-1890.

[3] 龚红英,李通.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7,32(1):51-54.

R743.34

B

1671-8194(2017)28-0040-02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raction,ACI)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卒中类型,可导致患者肢体瘫痪及认知功能、语言功能受损,使患者生存质量受到严重损害。丁苯酞序贯疗法是指根据ACI患者病情发展而先后采用静脉滴注及口服方式给药。本文分析研究丁苯酞序贯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应用,报道如下。

猜你喜欢

丁苯显著性疗法
对统计结果解释和表达的要求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Rejection therapy 拒绝疗法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观察及配合
本刊对论文中有关统计学表达的要求
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评估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价值分析
基于区域特征聚类的RGBD显著性物体检测
基于显著性权重融合的图像拼接算法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