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西路淮剧唱腔起源与发展

2017-11-14陈丽娜

剧影月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西路香火淮剧

■陈丽娜

浅析西路淮剧唱腔起源与发展

■陈丽娜

淮剧是江苏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的地方剧种之一,从起源至今约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淮剧在其发展过程中,因地域文化的差异,又有东西路之分,其中的西路淮剧也称江淮戏,它起源于清江、淮安、宝应及盐阜一带,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传承与发展西路淮剧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西路淮剧 起源 发展 唱腔

淮剧唱腔的起源

1.香火戏

中国的戏曲音乐缤纷多彩,构成了各戏剧剧种不同的唱腔特色,在一定程度上来看,多数剧种都是在各地的本土民歌小调及劳动号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淮剧作为地方小戏类型的戏曲剧种,具有民歌小调的艺术特点。

香火戏是苏北一种地方小戏,又有称之为“三伙子”、“三可子”等,形成于清朝同治年间,与民间鬼神信仰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在当时香火戏艺人常与门弹词艺人同台演出,香火戏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入了许多来自门弹词的曲调,吸收了大量门弹词的艺术成就。原有的武戏也充分吸收了徽戏的身段(武功),表演形式上也从当初的只唱不做转变成由唱的过程中开始注重“引、白、笑、哭”等形式……直到十九世纪的60年代,这种艺术形式基本上己不再附属于巫觋活动,而成为了一种独立的艺术表演活动。

2.江淮戏

清朝光绪年间,部分艺人因苏北发生水灾先后到上海谋生。其中有一些艺人如韩太和、何孔德等,他们以筷子击盘坐唱演出,称为“搭墩子”。后来骆步蟾、骆步兴、吕凤安、武旭东等人来沪,从唱街头戏,发展到“拉围子”(用布拉成围子,观众在围子里看戏)开始售票演出——这就是淮剧的雏形。

早在1916年,就有第一家江淮戏园开设了,创办人是陆小六子,紧接其后又有了马金标在南京开设的三义戏园等,涌现出一大批戏园。

据相关资料考证得知,江淮戏进入剧场演唱的初期仍是早期香火戏的演出形式。当时演出剧目有《隔墙相会》《水漫蓝桥》等。

3.西路淮剧的改良

进入21世纪后,西路淮剧在荣光辉团长的带领下,敢于突破传统,大胆地创新与改良,在改良的过程中虽然也受到了同行以及社会上的用传统观念审美者的质疑和反对,但是他的改革还是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他不断地借鉴扬剧、越剧、歌剧等姊妹艺术的唱腔及表演特点,大胆地改良自由调、小悲调、老淮调等。

“世上无难事,就怕努力人”,在荣光辉、周小贵、乔艳红等前辈们的不懈努力下,淮安市淮剧团的大型新编淮剧《吴承恩》、《韩信》等一经上演就引起轰动,先后被评为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这个影响一直发酵,进而吸引了更多的西路淮剧戏迷。西路淮剧也因此成为江淮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西路淮剧唱腔特点分析

1.西路淮剧语言唱腔艺术因素

昔日盐阜、两淮均属淮安府管辖,自古以来,由于地域相邻、气候相近,造成语言风格、文化习俗的相同,进而形成传统音乐文化同根同源,与民歌、号子及“香火戏”音调紧密相联,只是在外在形态和唱腔色调上有些许的差异。早期的淮剧乃为一种类型和两种建构,即上河地区的淮剧是由唱《淮蹦子》来统领,所唱之曲带有浓重的淮海语语音声调,及偏于侉味的高亮宽厚的音乐色调,故时称“淮调小戏”。而下河地区的淮剧则以唱《下河调》为主,因选择以建湖为基础的语言声韵,和多有平和旋律的音乐因素,故又被称为“盐城小戏”。到后来,随着东、西两路淮剧通过不断地发展、交融,在各自声腔的演变上过程中形成了一个源头、两条支脉的发展格局。

西路《淮调》自始至终是以《童子调》为基础,通过融入《哩哩调》、《栽秧鼓》等地方小调的艺术特点,逐步发展成为接近民歌的质朴、率真的总体风格;东路《淮调》是在很长时期运用《下河调》之后,引入了西路的《淮蹦子》重新创造架构而成,形成了柔缓、舒雅的戏曲化的风格特征,和西路有着本质的区别。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东、西两路淮剧用的是同一个《淮调》,因为流行于不同的地域,加上演员、观众受不同地域方言文化及审美观的影响,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征。也正是这种特征,才维系着两淮地区人们的思维惯俗,维系着西路淮剧自身一枝独秀。

2.东、西路淮剧声腔艺术对比

从东、西两路淮剧在声腔上所呈现出的不同风貌可以看出,二者之间存有共性的形式、情感、气质、品格的美,也有独特音乐风格的神韵之美。换句话说,东、西两路声腔同样炫目,但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色彩、不同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意趣。

例如西路的《淮蹦子》吸收了民歌号子的音调特点,袭用北方语音,语调较直,音色高亢,曲性刚劲、豪放,声腔以商微调式和la羽调式居多,调性色彩偏于硬梆,唱腔旋律平直短促,重于叙事;东路的《软淮蹦子》则以《下河调》兼融《童子调》发展而成,运用建湖语音,语调偏软,音色纯美、亮丽,曲性质朴、浑厚,声腔多为S0微调式形态,调性色彩倾于柔和,唱腔旋律悠缓舒展,长于抒情。

经上文分析两路淮剧的对比来看,我们充分认识到西路淮剧那个不同的结构程式、不同的旋律走向、不同的音色传递、不同的节奏密度,无不带有真正的独立性的形式感,而由此所产生的艺术之美,也都是具体可感的、有光彩的。

3.西路淮剧唱腔语言的曲体结构

淮剧唱腔语言的曲体结构,从无伴奏高腔音乐系统演化为戏曲化、抒情性的板腔音乐体系。在香火戏时期主要唱腔有《香火调》《淮蹦子》等,据考察根源淮安、宝应地区的秧歌号子,是经过数代艺人口传身教,加上不断吸收其他音乐特点创造而成的。

建国前,逐步形成了约定俗成的《拉调》《淮调》《自由调》这淮剧艺术的三大主调,并由此派生出《下河调》《淮悲调》《大悲调》等数十首曲牌,此外还有吸收了民间小调精华的戏曲唱腔,如《兰桥调》《八段锦》《打菜台》《柳叶子调》《拜年调》等160多首。上述曲调除少部分的民间小调外,绝大多数曲调的主调的调式、调性相近,结构形式完整统一。

综上所述:在淮剧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淮剧唱腔也由最初的门弹词、僮子调、下河调等纷繁复杂的唱腔体系逐渐规范统一成“淮调”、“拉调”、“自由调”三大腔调体系并沿袭至今。如本人在新编淮剧《吴承恩》中饰演的叶雨莲,在儿子坟前面对吴承恩“夫君他欲毁书稿痛苦不堪”这一段唱,把“淮调”的唱腔运用的恰到好处,道出叶雨莲含泪劝夫时爱、悲交织的复杂心境。病树发新芽,破船再扬帆,使吴承恩领悟到“文章中天下”的价值。在处理这段唱腔时,我严格承袭老淮调的唱腔特色,以低沉、绵长的哭唱,揭示出叶雨莲的人物性格,打动了观众。

西路淮剧的创新发展

前些年宝应县淮剧团的张文俊在淮剧唱腔上的成功创新,充分说明了淮剧唱腔语言在淮剧表演艺术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了发扬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遗产,一定要敢于探索和大胆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淮剧艺术在新的时代具有新的发展和新的光彩。本人在新版淮剧《白蛇传》“乌云滚滚雷声窿”的一段唱中,在继承老淮调的基础上大胆尝试革新,在唱腔上尽展个人天生的音质,表现“脆、甜、润、圆、水”的自身特点,通过改进淮调的唱板速度,更进一步体现唱腔的高亢激越,在该唱段中,我特别注重处理好口鼻腔等共鸣音,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同时在表演时注重以“情”带唱,从而进一步凸显淮调诉说性较强的艺术特色,有力地刻画出人物的心理特征,达到感人至深的境界。

综上所述:西路淮剧作为运河两岸的优秀文化标志之一,它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显得举足轻重,不可忽视。因为这关系着运河两岸传统文化全局和文明血脉传承,对于今天来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传统文化,建立起一个运河两岸全民认同的精神网络,守卫运河两岸共有的道德精神财富,无不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1]戴玉升,鲍鹤云,黄斌斌.淮剧音乐研究[J].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年出版.

[2]薄森海.淮剧艺术及其唱腔流派[J].上海音乐出版社,1987年出版.

[3]管燕草.淮剧小戏考.上海文化出版社[J],2008-06出版.

[4]靳蕾记谱整理.淮剧音乐[J].北京音乐出版社,1959出版.

[5]中国唱片厂编.淮剧唱片曲谱选[J]上海文化出版社,1958出版.

[6]朱恒夫.中国历代戏曲作品选[J].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

猜你喜欢

西路香火淮剧
试论淮剧表演程式的传承和创新
罕乌拉西路
手罢工啦
淮剧还好吧
新语
清明
广州市荔湾区环市西路小学作品集
浅谈推进淮剧进校园常态化
烧香发财
范缜当众焚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