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艺论的当代价值

2017-11-14杨明刚

艺术评论 2017年2期
关键词:建构主体价值

杨明刚

古代艺论的当代价值

杨明刚

一、引言:何以迄今仍成为问题

自晚清以降,质疑“古代艺论”地位和价值的声音似乎从未间断。然而,过犹不及,此间必然有“度”的问题。我比较认同“建设重于论争”的观点。为此,有必要在为文之先,说说“语境”,以使对“古代艺论的当代价值”的讨论建立在更加理性、更具建设性的基础之上。

坦白说,这实在不是一个很好的题目。百年前,它曾经是个沉重的话题。但在彼时,严格来讲,它并非学术意义上的文艺理论问题,而是社会发展、民族前途意义上的革命问题。学术让位于革命,时势使然,无可非议。20世纪90年代,它被学界重提,变成一个迫切的问题,成为论争的焦点,久盛不衰。论辩廓清理路,反诘助力前进,在世纪之交厘清古代艺论的当代价值,指明古代艺论作为学科的发展方向和研究路向,确有必要。然而,时至今日,在思想解放、学术昌明、古代艺论深入掘进且硕果累累的今天,它居然又再次成为一个亟待讲清讲透的大问题。诚然,怀疑和反省是为学的必须。但当它一再成为问题时,无形中总令人有种莫名其妙的无奈。这本身就值得反思。它至少意味着两个问题:一是对民众的学术普及不够,二是部分学者的学术态度偏狭。

感性地讲,以此为题,对于已逾千年的古代艺论史而言,实在是一件颇为尴尬的事。这份尴尬本不应由古人和古代艺论本身来承担。与其说它是古人的尴尬,不如说它是当今某些文艺理论界学人乃至全体国人的尴尬,是由特定历史阶段被迫害隐痛的后遗症和渴求速成所带来的焦虑;与其说它是古代艺论的尴尬,不如说它是当代文艺理论乃至全部中国学术的尴尬,是学术研究中弥漫一时乃至甚嚣尘上的浮躁所引发的窘境。换句话说,是当代人的焦虑和当代艺论的窘境促使“古代艺论的当代价值”这一命题一再成为问题。这种现状委实令人遗憾。

焦虑也罢,浮躁也罢,尴尬也罢,姑且按下这份感性不表,回归理性,梳理古代艺论的当代价值,破除时下常人眼中、口里的偏狭,还原古代艺论在当代的价值本相。

二、内涵:客体界定与主体定位

探讨“古代艺论的当代价值”,必须要弄清楚其目标——“价值”的概念。何谓“价值”?李德顺曾从哲学角度对此加以阐释:“‘价值’这个概念所肯定的内容,是指客体的存在、作用以及它们的变化对于一定主体需要及其发展的某种适合、接近或一致。”蔡锺翔则在分析文艺的价值时认为:“‘价值’不属于实体范畴,而是关系范畴,它表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是指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或适合。”通常来讲,不同的客体,自会有不同的内涵和不同的特质,自然会导致不同的价值判断;不同的主体,自会有不同的需要和不同的视角,自然会对对象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因此,要研究“价值”,就必须提前廓清两个问题,即:客体的界定和主体的定位;欲探究古代艺论的当代价值,自然也不能例外。

首先是客体的界定。根据哲学价值论的理解,“古代艺论的价值”,应是作为客体的古代艺论作品或古代艺论活动对古代艺论创作主体或古代艺论接受主体的需要的满足或适合。“古代艺论的当代价值”则突出强调了“价值”的“当代”性,应是作为客体的古代艺论作品或古代艺论活动对作为古代艺论接受主体的研究者和作为古代艺论利用主体的当代艺论建构者的需要的满足或适合。出于研究之便,我们不拟探讨某一件古代艺论作品或某一次古代艺论活动的当代价值,而希望探讨古代艺论总体的当代价值。换句话说,我们将以古代艺论总体作为研究的客体。

其次是主体的定位。如前所述,对“古代艺论的价值”和对“古代艺论的当代价值”的研究,均指向对主体的需要的满足或适合。但前者将主体定位在三个方面:一是古代艺论的创作主体,即古代艺论作品的创作者和古代艺论活动的参与者;二是古代艺论的古代接受主体,即古代艺论作品的古代阅读者和古代艺论活动的古代观察者;三是古代艺论的古代利用主体,即古代艺论的创作主体、古代艺论的古代接受主体、既非古代艺论的创作者也非古代艺论的古代接受者却利用古代艺论作为工具或手段以实现其需要的古代人或集团。而后者将主体定位在两个方面:一是古代艺论的当代接受主体,即古代艺论作品的当代阅读者和古代艺论活动的当代观察者;二是古代艺论的当代利用主体,即古代艺论的当代接受者、非古代艺论的当代接受者却利用古代艺论作为工具或手段以实现其需要的当代人或集团。可见,两种研究对主体的定位有着貌似细微实则截然不同的差异,而这种差异的根源正在有无对“价值”的“当代”界定上。因着前文对“价值”的“当代”界定,尽管古代艺论创作主体和古代艺论古代接受主体一般也同时是古代利用主体,而且当时也有些人或集团,既非古代艺论的创作者,也非古代艺论的古代接受者,却利用古代艺论作为工具或手段以实现其需要。但他们都不在我们的研究主体范围之内,区分标准仅在“是否当代”。

综上,“古代艺论的当代价值”研究在本文的质的规定性就是:作为客体的古代艺论总体对作为古代艺论当代接受主体的读者、研究者和作为古代艺论当代利用主体的当代艺论建构者的需要的满足或适合。

三、价值:以古为鉴、中西互补的当代述求

“笔墨当随时代。”当代艺术研究的要务,首在昭示人类艺术实践的精神创造形态,揭橥其独特的本体规律及其与他类实践的关联。当代艺论的构建与发展无疑要顺应新的时代艺术实践对理论变革和理论创新的这一内在要求。然而,古代之于当代的价值,常被视为有益的参照,此之谓“以古为鉴、中西互补”。整体来看,古代艺论之于当代艺论亦可视为一个可以自足、且有待发掘和完善的参照系,为我们的当代艺论的学术自觉、研究视野、学科建设、理论框架、知识体系、研究方法、思维机制乃至发展趋向奠定坚实的基础和有益的借鉴。由是观之,从古代艺论学科的角度去对艺术现象和艺术批评、艺术史和艺术批评史作整体性系统性的把握,从而深入研究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和文化现象客观存在的人类艺术活动,具有前所未有的意义。具体而言,仅从当代艺论建构的视角,我们就至少可以重新窥见古代艺论在主创队伍涵养、核心观念生成、言说形态选择、思维特质内化、审美精神追求五个方面的当代价值。

(一)主创队伍涵养:当代艺论建构的人才培育

当代中国艺论建构虽不乏闹热景观与海量著述,但总予人以差强人意的感觉,尤其是在本土艺论的理性建构与学术自觉方面,远非理想。之所以出现如此尴尬境况,与我们当代艺论建构主创队伍的古典涵养不足甚至缺失不无关系。实际上,数千年的古代艺论为我们提供了丰厚的中华艺术传统和审美资源,譬如礼乐文化与基本构型、创世神话与伦理性、美文与情采自律、人格化旨趣与逸趣、正变史观等传统文艺母体中的典范思想,足以为当代艺论建构提供合理合法、更为完整强大、且更富理性色彩的理论支撑,促成我们补足当代艺论建构中人才培育的短板,造就与借鉴西方美学和艺论流派相匹的、植根民族本土化艺论传统的学理阵容。

(二)核心观念生成:当代艺论奠基的原创根源

诚然,当代艺论建构需要面对的艺术现实、审美现状、乃至中西交融的复杂情势远超过往,加之西方艺论起步较早、发展较快,而古代艺论亦因有其具体的时空局限、现代转型难免暂时出现“隔”的缺憾,导致一个时期以来,当代艺论对西方艺论的依傍过甚、对民族本土艺论资源未能用足用好,以致出现缺少自己骨骼、缺乏民族原创面貌的窘况。凡斯种种,不能说与对古代艺论重视不够无关。客观地讲,当代艺论建构中核心观念的生成与原创的源头活水,无不源自华夏民族的古代艺论在“言志”“缘情”“载道”“文质相胜”等方面的奠基与开掘,其中,“言志”所导出的事功性艺术观念,“缘情”所导出的审美性艺术观念,“载道”所导出的文治性艺术观念,“文质相胜”所导出的为人生的艺术和艺术化人生,等等,均可为当代艺论建构起足以与西方艺论经典相匹、与时代审美风尚相接、与当代艺术实践和大众审美取向相合的理论阵势。

(三)言说形态选择:当代艺论话语的新创方式

古代艺论的言说形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简言之,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审美的主体性,二是观照的整体性,三是论说的意会性,四是描述的简要性。这与它的哲学根基与体验特性息息相关,也与它生于斯、长于斯的农耕文明的社会历史环境紧密相连。当代艺术的门类、语言、创作方式、功能目标、乃至实践环境与古代有别,艺术创作取向与艺术理论趋向所关注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当代艺论还同时担负着对话西方的重任,亟待在言说形态上主动新创,与时俱进,以求对话的有效性。筑基于对古代艺论精华的有效吸收与消化,当代艺论话语的新创首先应整合散在于序、跋、书信、碑记、铭文、题款、游记、札记、笔记等文献中的古典艺论思想,重新梳理、甄别、阐释古典艺论中散存的这些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将之加以理性地提纯、抽象、升华和回溯式地体系化重构,改进语体、创新形态,并依凭当今最为先进的新媒介方式,增强与西方、与时代、与大众对话的有效性。

(四)思维特质内化:当代艺论交流的民族基质

诚然,古代艺论有其时代、文化背景、审美对象的特殊规定性,绝对无法涵盖、取代当代艺论。古今有别,抱有这一企图无疑是荒唐的奢望。然而,时空的斗转星移无法扼杀古代艺论的现实生命力。古代艺论既植根于坚实且深厚的思想哲学历史土壤之中,又富鲜明独特深刻的审美体验性质,更具高度的思辨抽象属性,在数千年的踵事增华中形成了“气韵”“风骨”“言意”等流变、开放的重要范畴与“意境”“形神”“情景”等丰富、延展的核心体系,古代艺论所潜藏的迥异于西方的“天人合一”“诗性思维”“言象意道”等重要哲思承载了华夏国人的民族性格、文化心理、审美趣尚,自有其渊源有自的深远传统。总之,古代艺论所涵括的深具华夏哲学基础与民族思维特质的范畴、命题、方法仍有其蓬勃生机与活力。因此,古代艺论理应成为当代艺论学理建构的有机部分;当代艺论欲建构起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理论框架,亦必须从古代艺论中汲取思想资源。

(五)审美精神追求:当代艺论建构的终极价值

古代艺论之于当代至为重要的价值,还在其于民族审美精神方面的不懈垦拓,这一追求也将是当代艺论建构的终极价值所在。从这一角度来讲,古代艺论所高扬的归本自然的艺境追求、尚中致和的人文秩序、温柔敦厚的价值美、虚实相生的意境美等美学思想,在当代艺论建构的语境中更具有强烈的理论与现实、审美与创作的多元价值。

总之,古代艺论自其诞生便含蕴着时代性、包容性、开放性与持续性,迄今依然生生不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古代艺论的核心价值集中体现在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与精神价值三个层面。以文化价值论,古代艺论凸显了刚柔并济、自强不息、冲淡平和、和而不同、立足本位的独特民族追求,展示了东方民族文化基因与内在品格之美,昭示着古老文明、诗性文化的成熟睿智;以艺术价值论,古代艺论强调内省、注重神韵、心观坐忘、情采合一、诗意自足,主张以自由无待的省思体悟直达艺术本真,并以数千年优秀艺术独造傲视其他艺术理论体系;以精神价值论,古代艺论源自三教合一的内敛深度、源出士大夫入世情怀与人文关怀的博大向度、源出智者乐天知命与达观自适的昂扬高度,皆为华夏民族深掘、广拓、提振了精神气度,标举着迥异于西方艺论、陶铸了生命精神的东方神韵。

四、小结

在“艺术学”已然成为一级学科的当代中国,追问古代艺论与当代艺术及时代审美意识的关系,探颐古代艺论在当今中国文化建构、艺术创新、精神重构中的地位,以期厘清古代艺论的当代价值、促动传统艺论的复兴与发展,无疑是颇具建设性意义的正向学术思考。行文至此,还想重申本文开篇时明示的一个观点:建设重于论争。一切论争最终都要归结到重构对话西方的当代中国艺论这一建设性的共同指向上来,从丰富的古代艺论遗存资源和华夏审美土壤中汲取当代艺论的养分,生长出中国特色的当代艺论标准系统和本土话语体系,不仅是对古代艺论现代转型的延展与升华,更是今天建构足堪与西方艺论对话、交流的当代艺论开放系统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本土途径。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批准号:16ZD0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审美意识通史”(批准号:11AZD052)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4批面上一等资助项目“清代美术遗存审美意识研究”(2013M540349)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张节末.笔谈:在中国发现文论[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5.

[2]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13.

[3]蔡锺翔、袁济喜.中国古代文艺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16.

杨明刚: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雍文昴

猜你喜欢

建构主体价值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何谓“主体间性”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建构游戏玩不够
一粒米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