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当下艺术批评观念的思考与辨析

2017-11-14

艺术评论 2017年2期
关键词:创作艺术

周 星

关于当下艺术批评观念的思考与辨析

周 星

一般而论,艺术批评似乎属于专业性强,也比较高雅的行当,因此传统冷寂和范围狭窄受限自也正常。不过时过境迁当下却意外,近年艺术批评较以往有了相当回暖的迹象,人人都做批评家,对于各种艺术现象和作品的肆意点评,使得艺术批评门槛减低,而艺术批评成为大众热点令人意外。在2016年末关于艺术批评的喧闹,导致的关于电影评论和评分的风波就是证明。推究起来,艺术批评论的热度上升,包含了文化艺术在大众心目中地位提升的缘故,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的无形提升,对于艺术的认知度就刚性增长;同时,中央基于文化精神在人民生活中的意义的强化倡导,不断出台新的鼓励支持文化艺术的政策,也推动着艺术的认知价值。于是随之出现的对于艺术文化评论热度升温,也正是艺术批评自身内在期望度增强所导致的结果。而必须强调,更为广阔的艺术参与人群和蜂拥而上介入艺术评论的趋向,是新媒体网络的媒介发展所相关的艺术评论大众化参与热潮决定的。自媒体的自由性,让每一个人的参与评论意识得到增强,个性自由的网络评论风起云涌,形成了强大的文艺评论的繁杂状态。这无疑是好事,证明艺术被关注和艺术创作得到社会肯定的可能。

但艺术批评是什么,需要如何看待其价值,艺术批评针对什么来起作用,如何把握艺术评论的功能,艺术批评和创作之间的关系如何衡定,则又已经到了需要新的理解思辨的阶段。

不同于艺术理论的探索原理和涵盖艺术规律的理论认识与索解,认知艺术批评的性质是首要之举。显然,艺术批评是基于艺术基本原理来关照艺术创作现象的一种学科专属对象,需要必备的理论修养,也需要对于艺术创作的一定熟稔程度,还显然需要观念的认知和精细的分析能力。但区别于艺术理论尤其是艺术史论研究者,艺术批评有一种专业的素养,即针对性的操作分析能力,艺术批评显然需要眼光、理论素养和精神感知的能力,也需要对于艺术有美感的判断力,艺术已经是超乎常人的创造性对象,艺术需要个性禀赋,创作的作品自然微妙而内涵丰富,没有水平难以探知奥秘。而艺术批评如果连艺术之门都不能进去,又何以进行判断分析和批评?所以,我们将艺术批评认定为是对于艺术现象、艺术创作、艺术潮流、艺术精神等等的一种针对性分析评判,客观地看待对象,剖析艺术对象和创作的得失,判断艺术对象在创作上的内涵与意义的价值等等。强调艺术批评趋向于适用对象而不只是理论抽绎,是强化针对性而不是理论假说,但显然,艺术批评却具有独特的文化眼光支撑,说明艺术批评的学理性是不可或缺的。也许,人们可以用艺术评论来取代艺术批评,但艺术评论也需要针对对象的观念和知识的运用。

接着,在这样一个意义上确认是必要的:艺术批评是一种特殊精神文化领域的思辨,所以艺术批评需要精神审视的深入性,得以超越创作现象和作品表面进行深入掏挖,也可能创造出创作者都没有客观意识到的意味和内涵,它是另外一种艺术精神生产,但不是功利性的艺术生产附庸。艺术批评和创作之间的微妙关系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辨析,在计划经济年代,艺术批评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的强制性,有时因循于时代政治的威力,批评有着某种权力的余威,许多时候给予创作“紧箍咒”和无形的威压,让艺术无所适从却只能屈服,显然这时的艺术批评是政治艺术批评,批评的批判效能显著,无所辩驳不可分析造就了批评的一定假象。后来在市场经济时代,艺术批评又走向了不能给予创作有效的市场回报而被忽略,批评悬置而被冷落,同时,批评也在一些时候为了所谓的市场推动,被收买的鼓励性批评和颂扬式评论,双重地伤害了批评,红包评论、无关痛痒的批评、无效促进市场的批评等都导致艺术批评的独立性价值被消减。时至今日,艺术批评的实质有理由回归,即应当倡导艺术批评首先是回到批评的独立轨道上来,批评不是创作的附属品,更不是炒作的工具,创作的规律批评可以阐释,但创作和批评有各自的门道,批评分析创作却未必要承担扩大市场的作用,批评给予创作梳理思路和面对现实的得失判断,但批评是一种客观理性的范畴言说,批评者需要理解创作但不能代替创作。创作既不能要求批评为自己实现市场的利益,也无法将批评拉近到指导创作细枝末节的层面。创作的形象思维取决于创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技巧规律的施展,所以创作的创造性无与伦比,每一个创作者都有自身的感悟和出发点,即便题材相近,也必然有差异性的表达,百花齐放才是创作的良好局面。而批评可以解说其中的逻辑关系,也可以分析在观者的角度感受到的高低体验及其来由,却绝对不能替代创作或者带来必然的创作圭臬。但批评也自然有百家争鸣的可能性,因为看待的角度和切入分析的视点不一样,给予创作多样化的评价也是情理自然。总之,在创作与批评的关系上必须理解其各自的独立地位,在人文领域,每一个专设的分工都必然具有自身的规律性。

当然,人们善良的认识,是期望批评促进创作,批评有利于创作成长,固然最好的批评能够触动创作的规律,甚至于对创作如何获得受众的感应而进行针对性的把握,从而得到一呼百应的市场效果,但这里的误区时常变成了要求批评就是足以指点创作如何进行,人们有时或者把艺术批评看成了简单的操作法术,或者视其为指点江山的点金术。前者意味艺术批评不能指导创作实际进行就是毫无价值的东西,没有存在的价值;后者误解了创作的深奥性也误解了批评的更大用途。创作如果可以指点出来就无坚不摧,说明那不是艺术,艺术的灵性和千变万化的奥妙,取决于艺术家的深邃感知和创造,岂能用一种机械的法术来塑形?所谓机器人创作和动物创作的把戏,都是在看低艺术的基础上求取异怪或者高效牟利。艺术的个性精神不能被基于以往艺术经验的总结所完全仿造出来,真的艺术一定是在学习基础上的不断个性突破、创造新鲜。由此,希望批评家成为法术家也就显得可笑。创作总是有难以言说的艺术灵性在其中,一般而言,艺术家把握世界的方式不是靠说而是靠行动,批评家的功能却应该去洞测奥妙而加以解说阐释,进而判断高下和得失,更不用说,延伸下去,批评家不是艺术创作者,却要理解分享艺术创作,从而达到另外的艺术创造——阐释思想和价值的艺术创造。

显然,强化批评的价值还可以深入到批评价值上:作为精神生产,批评从形象的创作力提升走向规律,分解出逻辑关系,阐释着创作构架和细节之间的得失优劣,而这也只是一种建立在普泛性的创作规律的基础上,千变万化的创作吸纳之却要斟酌自身的取用合适与否。在更大的视野上看,艺术批评具有超越具体性创作的思考,给予主管机构以政策的参照,或者为创作者揭示没有意识到的问题与深刻性,或者让欣赏者展开一个理性把握的论说面貌。艺术批评也是艺术生产的一个独立环节,在针对于创作作品的阐释,对于创作者的提示,对于读者和观众的启发等等,艺术批评都肩负着自身的责任。自然,这就决定着艺术批评自有独立性却不能脱离开创作对象,针对于创作的批评,是一种超越创作的理性分析,也自然需要感性地去理解创作的根由和情感脉络,完全无视创作基础的夸夸其谈是艺术批评的大敌,犹如端着架子宣扬既定政策而完全不着边际,创作的边和血肉都没有触及的批评不少,显得是高高在上却完全不相干,这不是现实需要的艺术批评。但艺术批评陷入了就事论事的分析,而不能走出来看创作潮流、创作精神需要与时代文化的走向,就可能成为创作简单的读解,则低于创作的感悟,也自然不能给予人们多一点的启发,其深入性与建设性也就无从谈起。艺术批评的本务基础也就丢弃了。

无疑,艺术批评的价值观确立十分必要。不同背景职业和修养的人们对于艺术的认识也许有差异性,但观念对于艺术批评却同样至关重要。你抱有怎样的价值观念,对于创作的认识共鸣或批评就有自己的立足点。许多时候的观念差异影响着对于创作的理解和认知。价值观一定有一种恒定性,无需去随波逐流,秉持着自身的认识基点基础,试图站在创作者的立场去理解作品的意味和内涵。也许要说,艺术有没有超越时代和国界的普泛性一直是争议不断的问题,事实上,既有为全人类所接受的美好的东西,也有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的观念形态,更无法排除不同民族族群差异性的现实,于是关于价值观的认识不是要消除,反而更要坚定地信守自身或者国家和民族的大价值观,同时兼顾尊重与兼容创作者的理念认识。其实,更需要审慎对待的是不同年龄段的价值认识的差异。人生成长阶段的差异有时严重影响着对于价值观的判断和接受,我们越来越发现这一阶段性思想观念冲突的无法回避的现实。犹如家庭中的几代人,即便血缘的连接如此紧密,却无法完全解决绝对真理的一统性。孩子总是在不同阶段产生自己的矛盾性,并且似乎无来由地需要反叛家长,程度不一的叛逆就是造就认识差异的缘由,没有多少道理可讲,却需要彼此的宽容和收敛自身的理性观念来融合差异。艺术创作的复杂性已经显而易见,从古典艺术到现代艺术已经是天差地别,如果固守着自己的时代认识,艺术的现实就只能打你的嘴巴。这时,观念的宽容就必须首先注意。艺术作品如此,价值观上的非排他性也就必须承认,惟其如此,批评的态度才能服人。但我们论及这一前提后,依然要强调每一个批评家自身的价值观必不可少,否则既无法批评而变成莫衷一是,也不能呈现出价值观判断的意义,多元而坚守显然十分必要。

由于时代变化之快,在面对90后一代和互联网思维带来的变化这两个重要支点上,我们对评判观念的把控就十分必要。新的一代既在成长中形成世界观和审美意识,又带来改变世界的艺术观念的认知角度。于是,简单和粗暴的判别就十分危险。他们既喜欢呼应内心的抒情歌曲,没有理由地喜爱拥戴的歌手,也喜欢参与和表达,哪怕是并不艺术化的对象,一定程度上的艺术感知带着偏狭和任性。他们又是乌镇戏剧节的主力军,参与嘉年华表演,也喜欢世界戏剧大师的作品,成为都市小剧场戏剧的主力军。他们喜欢的喜剧电影和青春故事有时显然轻薄而缺乏艺术厚度,小鲜肉和粉丝称号都是自愿的投入,却也对于出色的电影作品毫不吝惜地给予赞许。在90后乃至于00后登场的地方,传统艺术的审美多少受到冲击,但爱屋及乌的喜好,让艺术市场具有了鲜活的青春热情。所以,批评的矛盾性不仅表现在不同年龄段的爱好感知的差别,大相径庭的艺术评判也越来越明显,即便是90后自身,分化的差异和坚守也十分明显,自己的喜好而不是传统经典的认知也毫不掩饰的呈现,并且在打分与用脚决定的时候毫不客气。我们发现的许多好电影就是抵不过显然清浅的创作,但人家一代就是不买账。当我们的艺术批评直率地加以判别时,就要预备着遭到群起而攻的局面。审美的变化在这里遭遇的显然有年龄的差异,不能简单地加以敌视判断。而互联网所造就的艺术批评更为复杂。由于网络媒介的特点,网民的自由批评蔚为大观,参差不齐的观念充斥,相互影响,对于艺术正确与否都可能迅捷的传播,形成一种氛围,而知识教育的经典型传递被改变,直观却未必恰当的见解和独特个性的新鲜瞠目的观点容易得到传播,对于主流价值观和经典审美带来冲击。有别于以往的艺术评判改变了艺术批评的高雅和经典,转而成为众说纷纭中的激烈主观的认知潮流。“我喜欢就是好”的意念消解了沉思而后判别的传统评判。艺术批评大众化已经不是十几年前的大众影评一般的鲜活而遵奉的主导审美,随性随意和毒舌的批评占据上风。我们自然不能一概予以看低,但对于传统艺术批评而言,在网络面前的批评影响力未必还能如以往那样振聋发聩,反而是网络崛起的一批青年批评家占据了大众羡慕的地位。

认识以上环境变化,对于艺术批评的兴旺和复杂就有了比较全面的认知。但我们还是要相信一点:艺术批评依然要在内涵上显示魅力。千变万化的时候,坚持客观真实和有的放矢的精神,对于批评而言依然重要。不去和喧闹较短长,坚持艺术批评的本质,依靠艺术批评的学理逻辑,还是有利于创作受众。我们必须回到艺术批评的意义上来,艺术批评既然是一种独立的行业对象,就需要确立自身的艺术批判的眼光和精神。强化艺术批评需要以人心需求为核心,兼顾对艺术多层面的认知,基于人的精神生存是艺术创作与批评的基础,艺术批评必须聚焦于此而不能偏离,否则就会失去价值标准。无论时代变化几何,艺术批评的判断要坚持从文化的视角来把控,要看艺术创作是否具备引导和启迪人的思想功能,艺术创作与人的生存价值有关,起到提升和鼓舞人心,激励生活向上的作用就应当给予褒奖。尤其是艺术批评要从审美的视角来探入,看能否依据时代的需求培养人对“美”的认知,因为审美跟人的精神价值有关,批评者要把握人对美好事物无限追求的愿望与理想来看待创作批评,最终实现在博大的文化观中,培养人的道德自律性以及对国家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在审美水准的提升中塑造把美好事物视作自觉存在接受的高尚人格。美育已经成为文化潮流和政策指向,我们的艺术批评应当更成为促发创作向上向善的有力手段。

周 星: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委员会副主任

责任编辑:雍文昴

猜你喜欢

创作艺术
创作谈:没有一个沉默者是真的沉默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Jazz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创作失败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