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病患者血清PCⅢ水平与肝纤维化活跃程度的关系
2017-11-13俞莹应筱雯刘雯龚玲鲍彩丽汤园园吴迪杜山青
俞莹 应筱雯 刘雯 龚玲 鲍彩丽 汤园园 吴迪 杜山青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与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 以评估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 138例慢性肝病患者, 根据患者病情程度分为原发性肝癌组(39例)、慢性中度乙肝组(32例)、肝炎肝硬化组(40例)、慢性重度乙肝组(27例)。另选取7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PCⅢ含量和肝功能相关酶[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以及其他常规肝功能指标[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汁酸(TBA)], 分析各组血清PCⅢ水平与肝纤维化程度的相關性。结果 原发性肝癌组、慢性中度乙肝组、肝炎肝硬化组、慢性重度乙肝组血清PCⅢ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慢性重度乙肝组血清PCⅢ均高于原发性肝癌组、慢性中度乙肝组、肝炎肝硬化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炎肝硬化血清PCⅢ水平与TBIL、DBIL、TBA、ALP呈显著正相关(r=0.482、0.494、0.424、0.451, P<0.01);慢性重度乙肝血清PCⅢ水平与TBIL、DBIL、ALP呈显著正相关(r=0.482、0.435、0.553, P<0.01);慢性中度乙肝血清PCⅢ水平与AST、ALP呈显著正相关(r=0.491、0.381, P<0.01);原发性肝癌血清PCⅢ水平与TBIL、DBIL、TBA、AST、ALP呈显著正相关(r=0.467、0.415、0.329、0.556、0.497, P<0.01)。结论 血
清PCⅢ水平可以反映肝纤维化的活跃程度, 有助于肝细胞损伤程度的血清学分级;慢性重度乙肝患者较陈旧性肝纤维化的肝硬化患者, 其PCⅢ水平代谢更为活跃、肝纤维化进程更为敏感。
【关键词】 Ⅲ型前胶原;肝纤维化;肝硬化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30.031
PCⅢ是正常肝纤维组织中胶原蛋白的主要类型, 与肝纤维化演变期间呈现出的胶原合成代谢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当患者肝脏受损后, 会出现肝纤维化, 同正常肝内胶原蛋白比较, 增加程度在5~10倍范围内。诸多慢性肝病进展为肝硬化时会出现肝纤维化情况。对于肝脏表现出高度纤维化情况后呈现肝硬化现象[1-3], 血清PCⅢ水平可以有效反映肝纤维化状态。于肝硬化时期为较高水平, 但临床检测后发现, 单一通过血清PCⅢ针对慢性乙肝患者的疾病发展无法进行充分反映, 针对疾病中度、重度直至肝硬化整个过程无法进行显示, 并且对部分肝硬化患者施以血清PCⅢ水平检测, 最终发现未呈现出显著升高[4]。对此, 本文针对血清PCⅢ与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加以分析,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12月本院传染科住院138例慢性肝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患者病情程度分为原发性肝癌组(39例)、慢性中度乙肝组(32例)、肝炎肝硬化组(40例)、慢性重度乙肝组(27例)。其中肝炎肝硬化组患者男30例, 女10例, 年龄35~67岁;慢性重度乙肝组患者男22例, 女5例, 年龄28~67岁;慢性中度乙肝组患者男26例, 女6例, 年龄23~64岁;原发性肝癌组患者男30例, 女9例, 年龄36~73岁。
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2010年修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诊断标准。另选取7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 排除心血管疾病、肝肾疾病患者。其中男41例, 女29例,
年龄21~25岁。各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所以患者在晨起空腹状态下抽取5 ml静脉血, 待血块收缩后, 进行离心, 以离心转速为3000 r/min, 分离血清待检。检测研究对象的肝功能指标, 选择部分血清置入冰箱(-80℃)中, 之后检测PCⅢ, 主要利用化学发光法有效
完成。
1. 3 仪器及试剂 肝功能指标测定仪器类型:罗氏MODULAR
P800生化分析仪。TBIL、DBIL、TBA、AST、ALP试剂均为仪器配套试剂。PCⅢ水平检测:试剂盒由深圳新产业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提供, 仪器为MAGLUMI 2000 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对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相关性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血清PCⅢ水平情况 原发性肝癌组、慢性中度乙肝组、肝炎肝硬化组、慢性重度乙肝组血清PCⅢ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慢性重度乙肝组血清PCⅢ均高于原发性肝癌组、慢性中度乙肝组、肝炎肝硬化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血清PCⅢ水平同肝功能指标相关性 肝炎肝硬化血清PCⅢ水平与TBIL、DBIL、TBA、ALP呈显著正相关(r=0.482、0.494、0.424、0.451, P<0.01);慢性重度乙肝血清PCⅢ水平与TBIL、DBIL、ALP呈显著正相关(r=0.482、0.435、0.553, P<0.01);慢性中度乙肝血清PCⅢ水平与AST、ALP呈显著正相关(r=0.491、0.381, P<0.01);原发性肝癌血清PCⅢ水平与TBIL、DBIL、TBA、AST、ALP呈显著正相关(r=0.467、0.415、0.329、0.556、0.497, P<0.01)。见表2。
3 讨论
肝纤维化是肝损伤后的修复机制, 肝星状细胞(HSC)激活并转化为肌纤维母细胞并分泌细胞外基质(ECM)成分是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核心环节, 肝损伤是引发肝纤维化的始动环节。此外HSCs表现出迁移聚集的情况, 于组织修复区内部会呈现出诸多ECM。针对ECM的降解可以进行有效调控, 针对肝纤维化的形成可以进行有效促进。HSC呈现出过度激活的情况后, 对于肝纤维的出现会加以促进。针对慢性肝病加以分析发现, 胶原蛋白的出现, HSC为主要原因。在患者肝损伤后对于枯否氏细胞(KC), 其表现出的细胞因子会对HSC造成刺激, 会出现表型转变, 进而激活, 从而使HSC表现出肌纤维母细胞特征情况。KC以及HSC会出现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 从而同细胞膜上的TGF-βⅠ型和Ⅱ型受体产生对应性作用[5-7]。TGF-β会使得体外培养大鼠HSC胶原合成总量增加的程度≥3倍。人HSC在受到外源性TGF-β刺激后, 纤维连接蛋白以及mRNA依赖性表现一定程度的增加。除此之外, TGF-β会使得ECM一定程度的减少, 使HSC表达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一定程度增加,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以及HSC结合位点呈现一定程度提高, PDGF获得有效增强, 针对HSC表现出的增殖作用获得有效促进。因此慢性炎症病变可以持续激活HSC, 促使其增殖并合成大量ECM, 形成肝纤维化。肝纤维化的实质是ECM在肝内的异常沉积[8-10]。endprint
于细胞外侧, 因为胶原肽酶的影响, 可以将N端以及C端前肽有效去除, 表现出三股螺旋结构原胶原的情况, 之后有效形成PCⅢ, 使得对应的生理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本次研究表明, PCⅢ含量与肝脏纤维化程度显著相关, 能可靠地反映肝纤维化活动性和程度, 对该指标进行動态观察其变化可用于评估慢性肝病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Schiff ER, Lee SS, Chao YC, et al. Long-term treatment with entecavir induces reversal of advanced fibrosis or cirrhosi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the Official Clinical Practic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 2011, 9(3):274-276.
[2] Maxwell PR, Flisiak R. Changes in serological biomarkers of liver function and connective tissue turnover in chronic hepatitis B during lamivudine therapy. Biomarkers : biochemical indicators of exposure, response, and susceptibility to chemicals, 2005, 10(6):475.
[3] Cho SW, Cho YJ, Cheong JY, et al. Add on lamivudine to adefovir mono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lamivudine-resistant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The Kore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 Taehan Sohwagi Hakhoe chi, 2010, 56(2):83-89.
[4] 马进. 200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学指标水平对诊断肝纤维化的临床意义.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5, 15(2):156-157.
[5] 黄艳, 黄成, 李俊. 肝纤维化病程中Kupffer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对肝星状细胞活化增殖、凋亡的调控.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10, 26(1):9-13.
[6] 王辉, 惠小阳, 李闻捷, 等. 血清PCⅢ水平与肝纤维化活跃程度的相关性.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06, 21(5):68-70.
[7] 王学, 许育, 李闻捷, 等. 慢性肝病患者血清PCⅢ水平与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 放射免疫学杂志, 2007, 20(3):195-198.
[8] 李玲秀, 张成文, 梁国政. 慢性肝病患者血清TNFα、HA和PCⅢ的水平及其与肝纤维化的关系. 临床内科杂志, 1997(2):
90-91.
[9] 冯玉奎, 张立营, 徐慧斌. 肝病患者血清PCⅢ检测及临床应用评价. 中国疗养医学, 2010, 19(9):844-845.
[10] 龚再菊. 肝病患者血清HA、PCⅢ水平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意义.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01, 13(1):5-6.
[收稿日期:2017-06-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