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天华“国乐改良”思潮下的“新”中国式音乐

2017-11-13张滢

艺术评鉴 2017年19期
关键词:刘天华

张滢

摘要:近代中国面临着国乐凋零的问题,在这一现象引发的国乐改良活动中,以刘天华为代表的“中西兼容”观念成为了当时的历史话语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音乐观点。那么,在此观念的引导下,刘天华的作品创作则带有独特的不同于以往传统音乐创作的个性,这些作品不仅成为了时代的标志,也为后世的国乐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通过对刘天华部分作品的分析,试阐释刘天华的“新”中国式音乐,同时结合民族音乐学、人类学、社会学的相关内容,还原刘天华“新”中国式音乐的历史创作背景。

关键词:刘天华 “国乐改良” 进步音乐 历史还原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9-0012-03

思想界的激动、混乱,会引起音乐界的激荡。上世纪中叶以后,随着整个中国封建政治经济的逐步衰败,传统儒家思想在西方帝国主义的炮弹下瓦解,面对耻辱,中国人在困惑和痛苦中寻找新的思想方向和复兴之路。当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也逐渐走向衰败低落,面对大量的西洋音乐的入侵时,中国人理所当然的想要改进国乐。针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史中高频率词汇“国乐”而言,刘天华提出的“新国乐”则更值得深入探究。其对当时的中国传统音乐和外来潮流做出融合。不同于全盘西化和复古守旧,而是开辟新的道路,对如今互联网时代下的音乐也有着不可轻视的借鉴作用。

他说:“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那么,他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一、国乐凋零

鸦片战争之后,西洋音乐以迅雷之势进入中国,在中国新式学堂中传播迅速,然而这种迅猛之势对于传统音乐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西洋音乐的快速传播挤压了传统音乐的生存空间,甚至出现了“高雅音乐”这一独特的音乐称呼。而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这些音乐与民众审美的距离非常遥远。民间音乐,如戏曲音乐等也在风雨飘摇中迅速凋零。

刘天华在《国乐改进缘起》开篇中指出:“我国近来最没长进的学问要算音乐了。”国乐虽然历史悠久,但是“历经灾乱的破坏,贵族的蹂躏,加之以人材的缺乏,门户的隔阂,早已弄得零零碎碎,不成个样”。近几十年,政府、学校都不倡导国乐,仅存的国乐,百分之九十九散落民间,而且只是在“吹鼓手手里苟延残喘”。而从乐器的音域和西洋音乐与中国国乐相比,中国国乐竟然落后千年。

二、国乐改进

(一)乐团活跃

由于音乐领域爱国人士的自发,在音乐界不同于以往的新式社团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爱美乐社、国乐改进社等,这些乐团不同于以往的乐团,它们多包涵爱国主义精神。在这些乐团中,必然要提及刘天华在北京创办的“国乐改进社”。它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以“提倡国乐、改进国乐、发扬国乐”为宗旨的新型音乐社团,它在20 年代中期到 30年代初期在北京较为活跃、较有成绩,其主要成员为刘天华执教的三所高校的学生和部分知名音乐家。

(二)刘天华本人

1.音乐素养

刘天华从自身经历中积累了改进国乐所需要的基本素养:(1)对西洋音乐的把握;(2)对传统音乐的了解。同时,由于音乐观念的进步,他在各个方面做出了正确的示范。刘天华曾经担任过教师,也经常参与民间组织的音乐演奏,在演奏的过程中不仅参与演奏还创作乐曲,在精通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二胡和琵琶的同时还精通西洋乐器钢琴。

2.音乐观

音乐不再只属于贵族,只有深入群众,将音乐融入群众中,才能重新唤醒国乐的灵魂,所以国乐改良的突破口就是人民群众。不同于以往传统音乐中“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分,他主张融入群众所需要和喜爱的音乐,但是,在融入民间音乐的同时又需要“取其精华”,面对一些不适合的部分要进行删改。如何让民间音乐中优秀的部分被沿用,肤浅的部分被取缔,这是需要经过深思和实验的,刘天华的乐曲创作中也体现了这一思想观。

3.改进方向

在当时的音乐界现状以及自身的经历下,刘天华认为自己创作的乐曲应当解决两个问题:(1)不仅应当面对专业人士,更加应当面对广大群众;(2)不仅应当被中国传統音乐所接受,也应当被西方音乐所理解。因此,在面对中西音乐的矛盾和国乐改良的问题中,他决定立足传统音乐文化,运用积累而来的传统音乐的内容创作音乐,并选择民众的审美趋向来改进国乐,正是所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中国式音乐”。

三、刘天华的“进步音乐”

所谓音乐,创作音乐一开始是抒发情感,然后感动他人,使之感同身受。发展至今则崇尚音乐所起的教化作用。到了后期,则是寄托一定的民族精神和情感,发扬本国音乐,使之传播到他国,发扬本国文化,音乐无疑成为了民族的代表。那么,这样的音乐不再只是个人的音乐那么简单,因此,在面对中西音乐的问题上,各派争论更加显著。追根究底,其实是民族渴望强大的内心追求,体现在刘天华的音乐创作中,则体现出了刘天华音乐创作中的矛盾观。

(一)作品结构的“矛盾观”

刘天华的音乐中经常出现矛盾思想,这是由于当时的音乐界现状导致的矛盾观投射到音乐创作中。中西方音乐和雅俗音乐,摒弃任何一方都得不到所需要的音乐,使用矛盾的两方面反而显示出音乐的美感。在乐曲创作中,刘天华采用的就是整体框架使用西洋三部曲式,而主题变化,旋律走向则采用传统方法。通过三部曲式突出西方音乐的整体性,但是内部音乐旋律的流动仍然使用传统方法,使民众得以欣赏和理解。如乐曲《病中吟》在整体结构上使用了西方的“再现”。在西方框架之内,却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方法,旋律的走向使用了传统手法中的重复、变奏和自由延伸的手法。其他诸如《光明行》的乐曲创作仍然是采用西洋的外部框架——三部曲式,同时在内部音乐创作却使用循环主题。这样的外西内中的表达方式,特别像洋务运动时期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内在音与节奏变奏变现体现了中国特色,而整体的音乐则套用了西方三部曲模式。虽说不中不洋,但是这样的矛盾反而更好的体现了“改良”,以及满足了“改良”的目的:洋人听懂,传播中华文化;国人喜欢,继承传统文化,有利于国人对西方了解的同时也给了中国人新的思维。自古以来音乐进步的原因都是吸收借鉴以及迎合当前人民进步的思想,最终的目的就是在不断的矛盾中走出去。endprint

(二)调式调性的“矛盾观”

中国音乐最具有特点的除了旋律的变奏变化外,还有“宫商角徵羽”的民族调式,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不同于西方音乐中的大小调、中古调式。两者虽不同,却同样极具魅力。那么在调式的选择中,如何协调双方,使两种调式在音乐作品中融合,这个需要独特的天赋。刘天华没有完全的坚守七声调式,也没有摒弃大小调,而是在主七声调式的同时,加入大小调的特点。在人们认为是民族调式的同时,不断使用主音弦三度,使用属和弦和下属和弦的同时,用传统技巧和乐器的独特技术进行传统音乐的延续,这种矛盾在音乐的进行中竟被融合为一体。

在面临转调的时候,西洋音乐通常变调,但是刘天华多采用不同定弦法演奏达到调性的转换,如《苦闷之讴》等乐曲的调式调性转换、游移的手法特点,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不同于西洋音乐突然变调,而是使用传统变调,这就使得音乐具有浓烈的中国特色,但同时又可以用西方乐理进行解释,有利于接受西洋音乐教育的人进行分析和欣赏。

四、对当今中西方音乐的借鉴作用

刘天华先生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用科学方法整理民间音乐、学习民间音乐的开创人,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第一个运用“外西内中”的国乐改良家。他尝试使用西洋音乐框架和中国传统音乐内核进行创作的音乐家,反对全盘西化,但是不排斥西方音乐。

刘天华认为的“必须顾及民众”与当今的“大众喜闻乐见的音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深刻意识到,重振国乐的实质就是让音乐流传起来,大众是国乐崛起最有力的载体。

在西洋音乐的冲击下,刘天华指出国乐凋零的原因。他在《国乐改进社缘起》一文说道:“虽然现在也有人在那里学着西人弹琴唱歌,大都还只是贵族式的,要说把音乐普及到一般民众,这真是一件万分渺远的事。”音乐的阶级性,导致音乐的断层。刘天华在《〈月夜〉及〈除夕小唱〉说明》一文中再次呼吁:“我希望提倡音乐的先生们,不要尽唱高调,要顾及一般的民众,否则以音乐为贵族们的玩具,岂是艺术家的初愿。”这说明,不论是音乐的创作还是普及都应当是无阶级性的、群众性的。

那么,这一段历史和刘天华本人对当今中西音乐交流又有哪些借鉴作用值得学习?

(一)创作新曲

首要是创作新曲,不论是坚守传统音乐,还是借鉴西洋音乐,重中之重是创作。但是,此等创作非空想创作,而是要积累众多的实际经验,包括西方技术和中国传统音乐。要想做好两者矛盾兼容,必定要了解二者的精髓,才能融汇贯通。

创作新曲是开始,也是结束,目的是创作具有中国特色,同时被西方音乐所理解接受的音乐,在音乐中载入中华精神,而这一切也从创作新曲开始。没有创作就只能被音乐洪流淘汰。

(二)回归群众

从刘天华的生平经历中我们可以知道,刘天华本人出身于一般的贫困知识分子,他接受了西方的教育理念,但是在工作中却又回到了群众中。他指出,中国传统音乐的灵魂在民间,但是民间音乐家由于本身的文化水平限制,却难以将音乐传扬和发展。这就意味着,刘天华意识到的历史给与他的任务有两方面:1.提高人民群众的音乐意识和文化水平;2.在有限的范围,将民间音乐上升到一定的程度,让民间音乐的精髓融入主流音乐文化。他在短短的三十多年生涯中孜孜不倦的努力着,改良二胡,创作二胡曲,而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借鉴。

这就意味着我们的音乐应当为人民服务,提高人民的音乐水平和音乐意识,人民才能将音乐反馈与我们,而音乐的创作则更应该从群众中的民间音乐而来。音乐只有在群众的人手里,才能保持着活力和生机,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持这种活力,尝试从这种生机中找到我们需要的因素,創作新的音乐。

在面对当前流行的西洋音乐和流行音乐亦是如此,我们应该了解群众喜爱这些音乐的原因,吸收优秀的部分,融入传统音乐反输出给国人,由国人再输出到西方世界,这就是国乐崛起和当前国乐改良的道路。

(三)注重形式多样

当今世界是一个宣扬个性的世界,对于传统音乐,更多的则应该培养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不光是西洋音乐形式:独奏曲、协奏曲、乐团等,也要继承创新中国式的音乐形式:乐队合奏、室内民乐等。只有创新多样形式,才能给音乐更多的发挥空间。

五、结语

刘天华的国乐改进思维对中国音乐的建设和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国乐改良”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它的实质是“文化输出”,对国人的文化输出以及对国际的文化输出。音乐承载的不光是抒发情感,更多的是国家的精神和文化。而当今社会的快速化和一体化,要求我们不断地进行“国乐改良”,一旦停止脚步,我们面临的就是文化霸权、音乐霸权主义。试问,一个没有自己国家文化、音乐文化的民族如何具有凝聚力?然而“矛盾”永不会消失,中西文化永远是矛盾的主线,但是我们不应该畏惧,而应该不断地实践创新,不断地找到适合国乐发展的方式。

参考文献:

[1]刘天华.国乐改进社文件—征求社员启事[A].刘育和.刘天华全集[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2]宋瑾.二十世纪中国音乐思想的四大死结——音乐哲学、美学和文化学的反思与求解[A].比较音乐学研究[C].1994.

[3]萧友梅.旧乐沿革[A].陈聆群.萧友梅音乐文集[C].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0.

[4]刘天华.国乐改进社缘起[A].刘育和.刘天华全集[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endprint

猜你喜欢

刘天华
兼收并蓄中西融合
练琴那些事·三伏天烤火练琵琶的刘天华
浅析刘天华十大二胡名曲的演奏以及新时期二胡发展
浅析刘天华十大二胡名曲的演奏以及新时期二胡发展
比较分析阿炳与刘天华二胡作品创作的异同
王建民与刘文金的二胡音乐创作异同
国乐改进
刘天华二胡革新对当代发展国乐的启示
刘天华民族音乐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