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在现代教育下的改革与启示
2017-11-07任长虹
任长虹
摘 要:教育的发展要跟上时代的进步,在当今发达的科学技术水平下,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落伍,现代化的教育模式成为当前教学工作的必要选择。对于初中数学而言,其对以后的整个数学学习生涯具有相当重要的引领作用,从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改变两方面来展开初中数学在现代化教育下的改革工作,从中根据研究内容提出相应建议,促进初中数学的现代化教育改革进程。
关键词:初中数学;现代教育;改革;启示
在现代教育的背景下,任何科目的教学都需要进行顺应潮流的改革与创新。由于数学这一学科自身的严谨性,学习起来需要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推理能力。也正是由于其本身的这些特性,数学的学习相比于其他科目的学习更费脑筋。传统教育下的数学教学模式主要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是典型的应试教育,学习过程中会显得枯燥和乏味。现代化教学中,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变使得初中数学的学习具有更多的能动性和变化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氛围明显得到提高和改善,教学成果得到改善。
一、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改变
新课改理念的提出,使得老师的培养对象更加全面,不能只针对优秀的学生重点培养和教育,教育对象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教学应该使得学生对数学的价值观更加重视,促进学生在数学价值观上的深远发展;对数学的理解要更深入、更细化,不能仅仅留在书面和课本上,要将所学到的数学和实际生活广泛地联系起来。
传统教育模式下,老師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只能做被动的接受者。老师课下备课,学生课上听课。老师在黑板上精彩绝伦地表演,而学生在课堂下无精打采地倾听,老师和学生之间没有互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氛围带动不起来,整个课堂上只能听见老师传道,听不见学生问答解惑的声音。此外,传统教育模式下,最明显的弊端是老师仅仅立足于数学课本和教材,很少给学生拓展书本之外的知识,或者是很少将课本上所学的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最后造成的后果就是知识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而一旦联系到实际,学生只能束手无策。
相反,现代教育模式下,学生变成了课堂的重要角色,从之前老师教会的过程变成学生自己学会的过程。由于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方式已经成为了当前教学的潮流,大多数运用多媒体教学,授课的知识不再仅仅局限于教材,更深的知识被纳入到授课过程中去。此外,多媒体教学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其高效率,多媒体教学下老师提前做好讲课所用的幻灯片,课上再和板书相结合,授课效率会明显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相应地提高。
初中数学的现代教育模式和传统教育模式的对比,从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现代教育模式的优势所在,当然,并不是直接说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好,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再适应当前教育所需,现代化教育是必然趋势,时代要求。
二、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改变
现代教学过程中,先进的教学设备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变得更加多元化。老师在讲授某些深奥、不易直接理解的数学知识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搜索一些和课本知识相联系的小案例,通过幻灯片或者是小视频,让学生观看,结合例子,再对相应的问题进行讲解,这样会比直接讲解理论知识更有效,学生能够理解得快一些。
此外,现代教育模式下,理论和实际要很好地结合起来,生活这个课外老师要很好地利用起来。例如,在讲解数量关系或者是不等式等问题,更是可以联系实际生活,通过生活中一些具体的例子,如超市打折促销活动,通过打几折,最终花多少钱。同时,在三角函数的授课过程中,由于学生一开始接触,对三角函数很难理解,所以导致记忆比较困难,那么老师可以利用赋予直角三角形每边不同值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除此之外,老师讲解应用题时运用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的真实生活案例,这样的例子就能很好地和课本理论知识联系起来,学习兴趣会明显提高,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会变得更强。
最后,由于数学这门学科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老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对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例如,虽然数学是要求严谨为主,但严谨不代表唯一,对于一道题的解答方法肯定会用多种,老师给出的解决办法只是其一,对于学生提出的其他解决方案或者其他解题思路,老师应该大力地支持,而不是一味地否决。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力,还能加强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创造能力。
综上,初中数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并且对于初中数学而言,顺应时代的发展,现代化教学模式必不可少,新的教学手段、新的教学方法成为当前教学的首选模式。现代化教育背景下,初中数学的教育改革历程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不过,我们相信,随着现代化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变等途径,初中数学的现代化教育的未来必定是一条光明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史显友.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文理导航(上旬),2011(6).
[2]和清龙.谈初中数学课堂中新课改的实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0(23).
编辑 李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