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异化

2017-11-06冯鲁

卷宗 2017年29期
关键词: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异化

摘 要: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作为研究社会行为取向的重要视角,为我们对于社会价值观念的引导及社会体制改革等问题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切入角度,这对于深入分析并克服我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我们又要注意在强调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过程中出现的异化倾向。过分强调行为对于某一信念的重大意义而忽略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或者只注重行为的目的和手段的合理性而模糊了行为的最终意义,其结果必然偏离行为最初的价值目标。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始终把以人为本作为衡量社会各项发展的价值尺度,始终把人民的情感与利益作为社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考量,以此纠正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异化倾向。

关键词: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异化;以人为本

1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

马克斯.韦伯把人的社会行为取向分为:“目的合乎理性的”、“价值合乎理性的”、“情绪的,尤其是情感的”和“传统的”。其中,“价值合乎理性的”行为指绝对的不计后果地遵从某些信念而行事的行为,“谁要是无视可以预见的后果,他的行为服务于他对于义务、尊严、美、宗教训示、孝顺、或者某一件‘事的重要性的信念,不管什么形式的,他坚信必须这样做,这就是纯粹的价值合乎理性的行为”。而“目的合乎理性的行为”是指以能够计算和预测后果为条件来实现目的的行为,“谁若根据目的、手段和附带后果来作他的行为取向,而且同时既把手段与目的,也把目的与附带后果,以及最后把各种可能的目的相比较,作出合乎理性的权衡,这就是目的合乎理性的行为:也就是说,既不是情绪的,也不是传统的”从合理性的角度来看,“价值合乎理性的”行为之所以是合理的,关键在于其承载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是说一种行为是否合理,要看这种行为是否符合行为者自觉地价值标准;而“目的合乎理性的”行为之所以是合理的,关键在于其手段的运用,即一种行为是否合理要看它能否对目的和手段之间的关系作出客观合理的评估,在两点之间选择一个最短的途径,从而有益于既定目的的实现,而不管这目的是什么。由于“价值合乎理性的行为”把行为本身的绝对的无条件的价值及其追求作为关注焦点,“目的合乎理性的行为”把实现目的的工具及其效用作为考量重心,因而韦伯把这两种不同的行为取向称为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价值理性强调了主体能动性在目的意识发挥中的理性因素。人具有自觉的能动性,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所在。人的主体能动性是指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并不是被动地适应客观世界而生存下来,也不是任由客观世界固有规律的摆布,而是不断地利用规律改造和超越客观世界,指向未来。人的主体能动性主要表现为人的意识的能动性即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是有人的意识参与指导的。人的意识之所以能够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起到指导的作用,就是因为意识能转化为“动机”,表现为根据这一动机而制定的的目标计划。目标计划总是在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之前就已经在人的头脑中形成。

价值理性也是出于对行为本身固有价值的坚定信念。无论是改造自然环境的物质实践活动还是变革社会关系的革命,都必须将行动的最终价值目标贯穿在实践活动过程的始终,认识并确信行动本身对于实现最终价值目标的重要意义。中国的近代史是一段饱受侵略与压迫的历史,同时也是一段中国人民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而不断抗争、英勇奋斗的历史。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避免亡国灭种的厄运,最后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是由于当时的人们对于实现自由解放、独立富强这一最终价值目标的不懈追求。

工具理性强调了主体能动性在手段意识发挥中的理性因素。工具理性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社会的建设也与工具理性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在经济生活领域,工具理性以效果最大化为唯一原则,它要求有计划地统筹、分配和运用资源,以成本观念生产商品并在市场中进行交换。因此,工具理性的经济行为不是为了满足必要的生活需求,而是经过成本核算与有效管理求取经营利润的最大化,由此带来的经济形态是市场导向和利润导向的赢利经济。工具理性在政治生活的运用,要求团体的成员服从统治者,并非服从他个人,而是服从那些非个人的制度,因此仅仅在由制度赋予他的、有合理界限的事物管辖范围之内,有义务服从他。工具理性在行政领域的应用,要求实现科层制,科层制组织是迄今为止人类设计出来的技术上最可行、经济上最有效的社会组织形式。

2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异化

异化概念和马克思主义的其他一些概念一样,在历史上很早就出現了。异化,作为哲学的意义来说,具有一般性的含义:人通过物质活动或精神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产品,如商品、宗教、国家和各种意识形态等等,在一定条件下和人的主观愿望相背离,成为与人相对立的异己力量对创造者进行排斥和危害。马克思把异化理解为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作为人类活动的行为取向,同样也会有成为阻碍人类发展的异己力量的倾向。

当人们认识到并坚信自己的行为符合自身对于某一终极价值的追求时,这无疑会促使行为者想方设法去完成他认为是值得做的事情,并且在这一坚定信念的激励下极有可能会实现他的目标。但是,这种只看到行为本身的固有价值而忽略这一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的行为取向也是具有危险性的。价值理性越是把行为以之为取向的价值上升为绝对的价值,它就越是非理性的,因为对它来说,越是无条件的仅仅考虑行为的固有价值(纯粹的思想意识、美、绝对的善、绝对的义务),它就越不顾行为的后果。近年来,伊斯兰极端主义已经成为国际恐怖主义的代名词,也成为影响我国整体安全的不安定因素。伊斯兰教的“伊斯兰”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本意就是“和平”。从理论上讲,伊斯兰的目标是把伊斯兰教传播到世界各地,让所有人都承认和信仰独一的安拉。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甚至运用所谓“圣战”的方式,残忍杀戮持不同宗教信仰的“异端分子”。这种血腥的传播宗教的方法从根本上违背了伊斯兰教向往和平的价值目标。endprint

人的实践活动要想获得成功,主体就必须制定相对应的方式和方法,运用手段使客观事物之间合乎规律地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实践活动想要达到的目的。在实践活动中坚持工具理性,注重方法和手段对于实现目的的有效性,是实践活动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运用合理的方法和手段也许极有可能达到实践活动的某一特定目的,但是如果仅仅考虑使用方法和目的的合理展开而缺乏对于实践活动最终价值目标的关怀,那么这一实践活动即便达到了其目的也不能算是成功的,起码是不完全成功的。在我国中小学教育现有的考试评价机制下,提高分数、考上名牌中学和大学是目的,教育似乎沦为了只是提高学生分数的手段。工具理性在中小学教育中得到了彻底的贯彻,最鲜明的体现就是应试教育的经久不衰。应试教育作为实现考入名校的目的来说也许非常有效,但是却使教育偏离了其最本质的价值目标——对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格奥尔格·卢卡奇也对工具理性的异化进行了批判。卢卡奇认为,在生产领域,工具理性具备“一种不断地向着高度理性发展,逐步地清除工人在特性、人性和个人性格上的倾向;在制度领域,工具理性以促成“与它自己的结构相吻合的法律制度和国家形式的方式,使政治结构标准化,消解官僚政治制度中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使其成为没有任何思想性和道德同情心的自动机器;在意识领域,随着资本主义体系在越来越高的经济水平上的生产和再生产,物化结构逐步地、越来越深入地、更加致命地、更加明确地沉浸到人的意识当中, 卢卡奇十分忧虑工具理性同化逻辑的上述效应的危害性,指出它在消解着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同时,遏制了无产阶级在历史变革的关键时刻应该发挥的主体作用。

3 用以人为本的尺度规范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

在唯物史观中,马克思始终把人看成是社会历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都是以“以人为本”为根本原则来构建其唯物史观的。人,作为人类历史的经常前提,也是人类历史的经常产物和结果。科学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内涵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看待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避免使其发生异化的倾向。

社会历史发展以人为主体。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一个基本内容。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既是“劳动的(进行生产的)主体(或再生产自身的主体),也是社会联系的主体。这里的“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际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要把主体看成是现实的、具体的人,就不能把作为主体的人与其利益分割开。马克思把人的活动与利益联系起来,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这里的利益不光是指人们的物质利益,还包括精神和情感方面的利益。因此,在实践活动中要始终把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作为坚持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题中应有之义。在侧重以价值理性作为行为取向的时候,首先要搞清楚行为本身所固有的价值是否真的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否做到了兼顾人民的物质利益与精神与情感利益的实现;其次还要时刻反思在追求这一符合人民利益的最终价值目标的过程中是否出现了价值理性的异化倾向,造成了与最终價值目标相违背的后果。同样,在侧重以工具理性作为行为取向的时候,要注意审视为了实现目的而使用的方法、手段除了具有效率上的合理性之外,是否将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实现人民的切身利益作为行为的价值追求;在运用这些方法和手段的过程中,是否存在为了实现人民在物质或精神方面的利益而损害了另一方面的利益这样的情况。

社会历史发展以人为目的和手段。人作为价值主体具有二重性: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用者,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个体。作为价值主体、价值的享用者,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目的,作为价值客体、价值的创造者,人又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手段。以价值理性为取向的实践活动所认定的该实践活动本身固有的价值必须是体现对于作为目的的人的价值追求,而不是对于超出具体的人之外的“神”或抽象的概念的价值追求;以工具理性为取向的实践活动也要把对于人的利益的满足作为自身的最终价值目标,避免在方法与手段的运用过程中出现异化倾向。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分册,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3]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4]陈新汉:《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民主体性》,《哲学研究》,2011年第1期。

[5]陈新汉:《论价值形态世界》,《江汉论坛》2015年第11期。

作者简介

冯鲁(1991-),男,汉族,山东枣庄人,上海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新时期高校治理模式及其优化设计——基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基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融合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路径
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中推进新媒体从业人员政治引导
依法治国背景下法律批判之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