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卓越教师培养课程改革探析
——以H学院课程方案分析为例

2017-11-02

关键词:小学教师卓越师范生

王 桢

(宁夏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宁夏 银川 750021)

地方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卓越教师培养课程改革探析
——以H学院课程方案分析为例

王 桢

(宁夏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宁夏 银川 750021)

近年来国家对教育事业更加重视,小学教师培养相关问题也被提上了日程。地方高师院校作为向小学输送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机构,也加快了小学教育专业的改革步伐,在培养教师的道路上逐步迈向“卓越化”。课程是教育系统的“软件”和教育循环系统的“心脏”。课程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地方高师院校小学教师培养的质量水平。自2010年国家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以来,地方师范院校在小学卓越教师培养方面作出了积极响应,并进行了相应的探索。对H师范学院现行小教专业卓越教师培养课程方案进行探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地方高师院校在小学教育专业“卓越教师”培养课程改革与发展中的得失。

小教专业;卓越教师培养;课程方案;课程改革

0 引言

在基础教育改革的推动下,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卓越教师也已逐步成为教师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向,成长为优秀的教师也成为社会各界对教师发展的要求。地方高师院校作为向社会输送高素质教师的主要场所,对中小学教师的培养担负着极为重要的责任。

“学校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教什么的问题,课程是学校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前提。”“泰勒在《课程研究入门》一书中曾言: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没有课程,教育就没有了用以传递信息、表达意义、体现价值的媒介。”[1]课程的实施依赖于合理、高效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各个学校根据特定的教学计划,为培养出高素质人才,依据一定的理论基础及学校自身特色制定出具体化、系统化、综合化课程安排的过程。课程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没有合理的课程设置,各地方高师院校就不能合理安排教学活动,从而也就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规格的教师。本文以H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卓越教师课程方案为例,对地方高师院校的课程改革进行一些分析。

1 H师范学院小学教育(文)专业卓越教师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自2010年以来,部分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积极推进“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以国家提出的标准为导向,结合各校自身特色,制定出卓越教师的培养方案。H师范学院对于小学教育专业卓越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即:要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实践能力强、研究兴趣浓、综合素质高、发展后劲足的多科多能型小学卓越教师。卓越小学教师应具有积极、明确的专业情感和态度,并能自觉、有效地融于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具备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以及多元文化的全球视野,掌握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跟踪学科前沿,具有较高的实际教学的方法和技能,能创造适合不同学生学习的有效教学环境而实施个性化教学,具有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国际理解与交流的能力、专业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及不断创新的能力。

课程设置是根据既定的培养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课程选择、课程组织与课程安排的系统化过程,目的在于形成合理的课程结构[1]。在培养卓越小学教师的过程中,课程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这里从通识通修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实践及素质拓展课程四个方面来分析H师范学院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

表1 H师范学院小教专业卓越教师课程结构

由表1可知,H师范学院在卓越教师培养的过程中,通识通修课程占全部课程的30%,学科专业课程占到25%,教师教育课程占到30%,实践及素质拓展课程占15%。在专业知识方面,教师教育及学科专业的课程比重为55%,达到了全部课程的半数以上。此外,实践及素质拓展方面的课程占到了全部课程的15%,实践课程比例较以往有所提升,从侧面反映出H师范学院注重将师范生的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建立起“联结”,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加重视。

表2 H师范学院小教(文)卓越教师专业必修课程考核方式

注:C为“考查”,S为“考试”

根据H师范学院小教(文)卓越教师培养必修课程(见表2)的设置,可以看出在专业通修课程中,将音乐基础、美术基础、小学科学实验与科技制作及专业英语都纳入其中,从侧面反映出H师范学院为培养多科多能型的卓越小学教师夯实了应有的课程基础。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中,文学类课程一共开设了5门,包括文学概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儿童文学,为小教(文)卓越教师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创造了条件。此外还有汉语及写作课程,在这样的课程设置下,师范生在对文学有较深了解的基础上,还可以锻炼其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在教师教育基础课程中,不仅有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学基础等教师必修课程,使得小教(文)卓越教师对教育学方面有较为系统的掌握,而且在此基础上通过教育研究方法等课程的学习训练使得学生能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设置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卫生与健康,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使师范生能够具备与小学生良好沟通的能力,并且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利用专业知识与之交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设置口语、书法、礼仪等课程,使师范生在多方面都能得到训练,以此实现H师范学院所提出的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实践能力强、研究兴趣浓、综合素质高、发展后劲足的多科多能型小学卓越教师的目标。

表3 H师范学院实践及素质拓展课程学分分布

由表3可知,H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卓越教师实验班实践及素质拓展课程分为教学技能实践、专业综合实践、素质拓展三部分。在教学技能实践中,口语表达及书写技能作为教师通用职业技能共占0.5学分,小学学科课件制作、板报与板书设计、简笔画等共同构成了学科教学技能,总学分为0.5。专业综合技能由教学见习、教学研习、教育实习、学年论文及毕业设计六部分构成,共计16学分。在素质拓展中,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军训分别为1学分,文化素质讲座、基础必读书分别为0.5学分,创新创业实践为4学分。从H师范学院实践及素质拓展的课程分布可以看出,在小教(文)专业卓越教师培养的过程中,学校对于口语能力及书写技能训练的重视程度较以往有所提高,但从整个实践及素质拓展的课程分布情况来看,H师范学院对于口语能力及书写技能的训练重视程度仍有待提高。

2 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卓越教师培养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H师范学院小学教育(文)专业卓越教师实验班课程设置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十分重视师范生的通识通修知识和基础知识的教育,也注意了课程结构的平衡以及实践环节的安排,总体上符合当下社会对教师提出的发展要求,但其课程设置存在以下问题。

2.1 培养时间短

教师的专业发展伴随着教师职业生涯的整个过程,“教师专业发展强调教师的终身学习和终身成长,是职前培养、新任教师教育和在职培训,直至结束教职为止的整个过程”[2]。如今社会所需要的教师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合格”的小学教师,而是专业更加成熟的“优秀”的小学教师,因此,国家教育部门提出了“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要培养出合格的教师,需要各地方高师院校有效利用本科阶段的时间,合理安排课程教学。“卓越教师”所要求的不仅仅是成为合格的教师,而且是“优秀”“卓越”。在这样的要求下,本科四年的时间很难完全、高效地培养出“卓越教师”,或者说不容易培养出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合格的“卓越教师”。综观欧美的一些国家,它们一般都将对“卓越教师”的培养延伸到了本科阶段以外,通过延长“卓越教师”的培养年限,以保证培养出符合要求的、高素质的“卓越教师”。

2.2 教育实践环节不够健全,缺乏与地方基础教育单位的合作

实践能力是所有小学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品质。在高师院校的训练中,师范生更多的是专业素养的养成,而入职后就需要将这些专业素养体现于实际的教学活动。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实践能力应当是放在首要地位的,“正如杜威所言,对于教师合适的专业指导不只是纯理论的,而且应该包括一定量的实际工作,首要的问题是后者正是前者要达到的目的”[3]。仔细观察地方高师院校的课程设置,不难发现,实践环节常常还是每个院校的薄弱环节,即使在卓越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上,仍可以发现一些高师院校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有限。部分高师院校虽然提出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延长了教育实习的时间,但是其教育实践的课程体系建设尚不够健全。

教育实践课程是整个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中举足轻重。一些地方高师院校与地方小学联系不够紧密,师范生进入地方中小学开展实习活动,仅会把这种实习当作一种任务,很少与地方小学的优秀教师进行深入交流并认真系统学习这些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另外,地方高师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常会仅仅依靠高校教师开展教学,忽视了地方小学中优秀教师这一资源。教育实践环节不够健全以及与地方小学联系不够紧密的问题,使得地方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所培养的未来教师将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

2.3 口头表达及书写技能训练还需加强

虽然大部分地方高师院校注重培养卓越小学教师的口语表达和书写技能,但这一部分所占学分和学时比重都还太少,导致大部分卓越小学教师虽然有了这一方面的训练,但口头表达能力及书写技能的整体训练仍有所欠缺。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部分师范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意识薄弱,不敢在大家面前表现自己。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学生在进入小学教师岗位后比较容易出现以下两种状况:一是站上讲台后,照本宣科,表现生硬,缺乏活力;二是语言表达过于口语化,不能体现学科及生活特色。口头表达能力及书写技能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因此,在卓越教师培养的过程中,高等师范院校对于学生口头能力及书写表达技能培养的力度还应加强。

2.4 课程考核方式需进一步完善

在课程学习结束前,地方高师院校都会采取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课程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使用的方法基本有两种,即考试和考查。在这种情况下,高师院校的教师并不能很好地了解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无法调整教学内容。这样的考核方式导致部分师范生对学习放松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地方高师院校培养未来卓越教师的综合水平。

3 高师院校小学教育(文)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及课程改革展望

3.1 探索启动本硕一体化进程

“卓越教师”需要具备师德高尚、专业引领、实践创新、差异教学等超越非卓越教师的特质,这些特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和积累。因此,卓越教师的培养不能仅限于本科阶段,各高校应尽可能将“卓越教师”的培养过程拓展到研究生阶段。对于本科和研究生两个不同时期,也应当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分层提出研本教育实习和科研实践的要求,注重职业技能等的训练与考核,并制定出相应的技能考核方案,建立学生职业技能考核档案。例如:扬州大学自2003年开展有关卓越教师培养工作以来,提出了“本硕共建”,将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衔接起来,创办了“研本论坛”,定期举行学术沙龙,让本、硕的学生能共同交流,充分发挥研究生的引领作用。在本、硕阶段提出不同的课外阅读等要求,使学生能将课内外所学有机结合,夯实理论基础,提升其综合的科研素养。

3.2 建设“T-S-T”的师资团队及“U-G-S”多方协同培养的教学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不仅要有系统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有过硬的教学实践能力。所以,对于地方高师院校来说,可以实行“一课双师”,即聘请中小学教师到大学任教,每门课由小学和大学教师共同教学。小学教师在教学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实际指导。通过“一课双师”的教学方式,师范生既可以获得专业知识的学习,又可以得到教学技能等方面的提升;此外,还可以整合资源,打造高效教学共同体,推进校地师资双向互聘,岗位互换常态化。

在地方高师院校培养未来教师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以及小学的紧密联系,促进教师教育专业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很多高师院校采用了“U-G-S”的培养模式,即大学、地方政府和各中小学三方共同参与的培养模式。在三方协同培养机制下,教师不再由各个高校独立培养,而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加强与中小学的联系,使师范生可以有更多机会走进小学,提高教学技能,实现大学、政府和小学的优势互补,联动发展,使资源的利用最大化。在这种三方协同培养的基础上,高师院校还可以将三方扩展为多方,加强与各方的广泛交流,开展协同育人工作,如与地方专科师范院校加强合作与交流,制定出更符合师范生发展和需求的教师教育的培养方案。此外,甚至可以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与国外高校开展联合培养,让学生到境外学习交流。

3.3 强化口头表达能力及书写等技能的训练

提高师范生口头表达能力及书写技能。地方高师院校主要可以从教师和师范生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应当提高高等师范院校中教师的口语表达及书写能力,让教师做师范生“口头表达”和书写技能的榜样。其次,最重要的还是要以师范生自身为切入点,多种方法并行,训练师范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书写技能。如:设立“五分钟试讲”,每节课前的五分钟都由一名师范生登台进行演讲,演讲结束后师生共同点评;创设情境课堂,激发师范生口语表达的积极性,并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书写课堂感想。此外,高师院校还可以开展各种活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对师范生进行口语表达能力和书写技能的训练。

3.4 不断完善课程考核方式

地方高师院校对于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应当以培养目标为依据,利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核。针对学生学习情况考核还不够严谨的现状,高师院校应制定出更为完善的考核方式。当下的考核方式,即使是考试,也常常是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判断,很多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往往采取考前突击的方式。在对师范生的考核中,高师院校应将对学习过程的考核也纳入考核系统,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对学生的考核,还可以在期末考试中将考试与考察的方式相结合,采取考试与论文写作共同进行的方式,这样既能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更好地为教学实践服务。

3.5 着眼于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的培养

地方高师院校在培养未来教师的过程中,不能仅仅重视未来小学教师专业知识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将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放在突出位置,加强对未来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专业能力是小学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保障小学教师完成教学工作的必要条件,直接影响着小学的教育质量以及小学生的健康快乐发展。”[4]教师在小学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他是小学生学习的指引者,致力于促进小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想扮演好教师的角色,就必须依赖于教师扎实的专业能力及素质。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主要包括善于观察小学生的行为以此来分析小学生的心理的能力,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的能力,根据学生的差异及特点安排教学活动的能力,激发学生主动进行学习活动的能力,等等。地方高师院校想要建设一支具备高素质、专业化的小学教师队伍,就必须切实采取措施,革新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加强专业能力的培养,如丰富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对教师德育意识的培养,改变原有的枯燥的教学形式,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来增强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等。最终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卓越”的小学教师。

我国一直以来都很重视教育人才的培养,而教育人才又依赖于地方高师院校的培养。对于高师院校教育专业来讲,课程设置又是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和保障。课程设置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需要综合各个方面的因素,因此,高师院校要秉持科学的理念,根据时代及社会的要求不断更新课程设置,以便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卓越”教师队伍。

[1] 刘天娥.高校本科学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22-26.

[2] 卢乃桂,钟亚妮.国际事业中的教师专业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6(2):71-76.

[3] 李·S·舒尔曼.理论、实践与教育的专业化[J].王幼真,刘捷,编译.比较教育研究,1993(3):36-40.

[4] 刘占兰.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12(11):3-9.

[责任编辑:孙义清]

G659.21

A

1007-8444(2017)03-0274-05

2017-05-23

王桢(1993-),女,江苏靖江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E-mail: 1421302834@qq.com

猜你喜欢

小学教师卓越师范生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大作为 走向卓越
沙河市二十冶第二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枣强县第一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平凡教学三十载——一名小学教师的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