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项目学习的知识内化过程与教学设计
——以“学前教育现代教育技术”为例
2017-11-02高子砚
高子砚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信息网络中心, 江苏 徐州 221000)
微项目学习的知识内化过程与教学设计
——以“学前教育现代教育技术”为例
高子砚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信息网络中心, 江苏 徐州 221000)
在借鉴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程等教学新方法、新思路的基础上,本文结合“项目教学”的教学经验与“微”概念的理念,对“微项目学习”的含义、特点、知识内化的一般过程分别予以阐述,并以“学前教育现代教育技术”中“多媒体素材的处理”的课例为例,做相应的教学设计。希望通过不断尝试与探索,改善课程的“课时不足、教学效率不高、知识内化程度不够”等教学问题与现状,提高课程的教学效率,从而促进幼师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微项目学习;知识内化;“现代教育技术”课程
E-mail: gzy0714@163.com
2009年,“微博”这个全新的名词风靡全球,“随时随地发现新鲜事”的口号直击人心,吸引了数以亿计的用户。“微”蕴含小之意,微信、微小说、微电影等微产品应运而生,“微”概念的打造越来越深入人心,“微”现象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教育领域,“微”现象引起专家与学者们的高度关注,他们通过不断尝试与探索,寻求“微”观念、“微”产品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在借鉴国外翻转课堂、慕课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国内的教育学者与专家也加快了对传统课堂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进程。笔者结合“项目教学”经验与“微”概念的理念,围绕“微项目学习”的含义、特点、知识内化的一般过程以及相关的教学设计,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1 何为微项目学习
微项目学习,实际上是项目学习的灵活应用。项目学习可以理解为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它源于教育界备受推崇的“项目教学法”,其中蕴含了建构主义学习观、实用主义学习观、发现学习理论以及多元智力理论的核心教育理念[1]。“以项目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项目学习的特色。为了顺应当前快节奏发展的碎片化学习的需要,微项目学习除了具备项目学习的以上特色,还突出了其项目“微型化”的特点。
在笔者看来,微项目学习是指将教学内容项目化,通过情境化的微型主题任务,让学习者在实践探究、内化理解、应用创新中获得较为完整和具体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提高学习者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法[2]。相较于传统的项目学习,微项目学习活动一般是一两个课时内完成的学习任务,在结合小组协作、自主学习、作品展示等活动形式的同时,围绕单元教学任务进行模块教学,更有利于实现高效课堂。其中,“微”所体现的,是要在较短的课时内,完成某项微型主题任务。那么,应用到常态教学,这种学习方法的知识内化过程是如何进行的呢?
2 微项目学习的知识内化过程
微项目学习作为一种较为高效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一般分为四个环节:任务引导—第一次知识内化—第二次知识内化—展示分享。如表1所示。
表1 微项目学习的一般过程
2.1 任务的发布与引导
任务的发布与引导是微项目学习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在学生已知知识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学习任务的目标与要求,并提供学习的相关资源。这里的相关资源,往往包括教材、教辅参考资料、成果评价标准、线上视频课程链接以及学生交流平台等资源。这个环节需要教师合理科学地组织教学,但并不涉及知识内化的实质过程,通常可以利用课前时间去完成。
2.2 第一次知识内化
教师通过讲授、演示及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学生则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第一次的知识内化。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知识讲授之后,教学就会进入“课后作业”环节,教师的评价随之而来。但实际上,由于每个学生适应新知识的能力有所不同,就此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免有失偏颇。如果据此直接按照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中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即“知道、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3]来评价学生在此环节的知识掌握程度,便会打击那些对新知识适应能力较弱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毕竟,知识内化并非一下子就完成的,需要“渐进式的积累”[4],才能有灵活的应用与创新。因此,学生往往需要更多的知识内化时间。
2.3 第二次知识内化
第一次知识内化过程中,教师往往会以举例、演示的方式提供给学生模仿练习的案例,而第二次知识内化则是学生用以巩固新知的最佳机会。在这个环节,应该鼓励学生在利用课堂时间获得教师指导的基础上,灵活利用课后的碎片时间完善对知识的深入探究。第一次知识内化过程中,学生多侧重于对知识的回忆、理解以及对案例的模仿和再现,而第二次的知识内化则需要学生更多地关注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创新。
2.4 成果的展示与反馈
在这个环节,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展示并交流学习作品,教师则做出及时的评价与反馈。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会因时间与场地的限制,忽略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在高校,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后,教师往往也以一个分数来回馈学生。学生通常并不知道自己的失分所在,也不知道该从何处着手改进,哪里才是老师眼中的闪光点。这些学习反思对学生们的知识内化是有所助益的,从这一角度看,学生的展示与教师的反馈等教学反思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微项目学习也不例外。
3 微项目学习该如何进行
在厘清微项目学习的知识内化一般过程的基础上,对照传统教学的实施过程,微项目学习表面上看是对学习者有所要求,但实际上,对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与教学设计能力的要求更为具体。
3.1 微型与情境
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应将具体的知识点融入具体的任务情境[5],突出微项目学习的微型化、情境化、趣味性与探究性的特点,让学习者易于接受或乐于参加挑战。例如:要求幼儿园教师根据所学软件的部分操作,为幼儿园的孩子设计并制作一份精美的数字故事或数字绘本,要求时长3分钟左右,内容完整,声画并茂,格式为MP4格式。
3.2 任务与目标
微项目学习的周期不宜过长,因此,发布的学习任务主题要避免过广、过大,它可以是一个驱动问题或令人心动的挑战,也可以是一个需要团队协作完成的具体目标。最好提供一份完备的任务清单,包括参考资源清单、作品评价标准细则等文档。在保证其中所蕴含的知识技能、所预期的学习成果对学习者具有吸引力的同时,也要对学生的协作学习与实践探究给予积极的引导,提高其学习效率。
3.3 自主与探究
学习的组织形式当然不必拘泥于某一种,可以合理融合小组协作、案例分析等多种学习方式,还可以利用微课、慕课、网络互动平台等有效教学资源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更深层次的探索与研究。当学生获得了比传统课堂更多的自主权与选择权之后,便更易于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环境,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也就更加激发学习者的学习潜能与求知欲。
3.4 协作与分享
前面提到,微项目学习的最后环节——“成果的展示与反馈”会对学生的知识内化有所帮助。学生之间的协作与分享,是帮助他们完成学习反思的最好方式。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知识经验、不同的分析思维,也会产生不同的解决方案以及不同的学习成果。知识的交流与碰撞,理应贯穿微项目学习的整个过程。
4 基于微项目学习的教学设计
根据以上关于微项目学习的表述,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现以“学前教育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多媒体素材处理”这一模块知识为例,围绕“学情分析”“课程现状”与“教学策略设计”三个方面,做基于微项目学习的教学设计。
4.1 学情分析
本课程所面对的学习者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身为师范生,他们需要掌握基本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技能,以便未来适应幼儿园的教学环境。以“多媒体素材处理”模块内容为例,它涉及了图片、音频、视频以及合成的相关操作技能,对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虽然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计算机应用操作的基础知识与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面临新知识,从领会到掌握再到应用的两次知识内化过程,仍然需要教师给予适当地引导。
另外,大部分学生早已处于并且已经完全适应了当前快节奏、碎片化的学习环境,不满足于学习课堂知识的学生,往往会利用互联网自主学习。根据这一学习需求,教师可以提前整理并发布有效的教学资源,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微项目学习任务。
4.2 课程现状
“学前教育现代教育技术”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属于实践操作类课程,是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后续课程。
身为一线教师,笔者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课时不足、任务繁重、教学效果有待提高等问题越来越凸显。之前提到,知识的领会与掌握需要过程,这个过程即为知识的内化过程:从未知到已知,从理解到应用。现在的教学要学生短课时内掌握大部分知识技能,并应用到今后的工作之中,这一教学目标很难实现。
以“多媒体素材处理”模块内容为例,教师布置“小组协作,制作数字绘本”的学习任务,内容涉及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素材的获取与处理,三个章节,共6课时。分摊到每个章节知识仅2课时。想要在短短几周时间内,让学生快速掌握新知识、完成模块任务,教师发挥“教学主导”优势,学会利用教学新思路,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4.3 教学策略设计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笔者以“学前教育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多媒体素材处理”模块的“制作数字绘本”的微项目任务为例,在此提供相关的教学策略。
1) 鼓励过程记录与学后反思。在公布微项目学习任务的同时,发放导学文档。导学文档是指导学生记录学习过程的文档。格式不限,一般以Word、PPT为主,内容一般包括小组成员介绍与分工、完成任务过程中涉及的素材及资源、遇到的疑难困惑与解决办法、一句话反思以及小组自评等。教师需要以此来提醒学生在制作数字绘本作品的同时,不断思考、不断反思,真正实现“在做中学”“在思中学”的学习体验。待微项目学习任务结束之后,学生收获的不仅有最终作品,还有学习笔记。
2) 结合慕课、线上课程等资源,创建第二课堂。无论是学校自行开发的SPOC、网络课程,还是别的平台上的开放MOOC,如今的学习环境早已开放自由。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上优秀的教学资源,或是通过社团活动、学术讲座及沙龙等活动,开设第二课堂,丰富课程内容,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也为学生今后进行相关内容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3) 借助社交平台,搭建协作学习平台。如今,学生已对新媒体的崛起、社交平台的风靡习以为常。教师可以借助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平台等社交媒体,搭建互动友好的协作学习平台。借助平台,不仅可以增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拉近彼此距离,提升微项目学习的效率,还可以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学习成果展示的机会。
可以说,微项目学习为目前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法。因此,在项目学习的理论基础上,借鉴情境学习理论与杜威的“从做中学”思想理念,在常态教学中开展微项目学习,既能解决课时不足、影响教学进度的问题,又可以加深学生知识技能的内化,提高教学效果,无疑是改善类似“学前教育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现状的一次有效尝试与探索。当然,在不断地研究与探索的过程中,笔者也将在实践教学中,继续对课程的内容设计、教学设计等研究方案不断完善优化,并围绕微项目学习过程中的资源建设、评价体系等方面深入研究,提高“学前教育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效率,从而促进幼师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1] 佟元之,许文芝.现代教育技术实用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11-23.
[2] 焦金金.项目学习模式下的微型课程设计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0(12):4-6.
[3] 张艳艳.微项目学习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4] 赵兴龙.翻转课堂中知识内化过程及教学模式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55-61.
[5] 刘景福.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PBL)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2.
[责任编辑:孙义清]
G652
A
1007-8444(2017)03-0266-04
2017-06-21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6SJD880171);江苏省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培训资助项目
高子砚(1986-),女,江苏金湖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技术教学、微项目教学、演示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