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WOT理论下贫困大学生就业力提升现实审思与路径选择

2017-11-02管,

关键词:困难毕业生家庭

王 管, 章 雪

(淮阴师范学院, 江苏 淮安 223300)

基于SWOT理论下贫困大学生就业力提升现实审思与路径选择

王 管, 章 雪

(淮阴师范学院, 江苏 淮安 223300)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高校中的弱势群体,其就业问题更需要引起高等教育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基于SWOT理论构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帮扶路径更具创新性和实效性,通过三大路径,即T→O→S路径(国家层面)、W→T→S路径(高校层面)和W→O→S路径(个体层面),完善各类保障体系,使就业帮扶更具务实化、立体化;辨析学生多样需求,使就业帮扶更具渗透性、实效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就业帮扶更具科学性、方向性。

SWOT理论;贫困大学生;就业力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发展、学校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大业。因此,构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帮扶路径,有效推进他们的就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基于SWOT分析法下高校贫困生就业力的现实审思

SWOT分析法,也称道斯矩阵,20世纪80年代初由海因茨·韦里克提出,经常被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贫困大学生就业力提升本身的竞争内核决定了SWOT理论的契合性,由此展开的分析和评估能拓展思路,创新决策,探索实质性的成效。基于贫困大学生就业力的现状分析,运用SWOT分析法形成的贫困大学生就业力提升SWOT战略分析如图1所示。

SWOT理论是基于竞争性发展的战略分析,通过综合评估被分析对象的S-优势(Strength)、W-劣势(Weakness)、O-机遇(Opportunity)、T-挑战(Threat),进行系统化、竞争力的分析研究,基于结果进行主客观、内外部有机结合,制定富有针

图1贫困大学生就业力提升SWOT战略分析图

对性的对策、计划和整体性发展战略。基于SWOT理论对社会整体形势和高校贫困生状态的现实考察,之所以选择源于企业发展战略分析的SWOT理论来进行深入思考,因其更契合上述分析的出发点,也能让高校贫困生当前的就业态势得出社会竞争性的分析。如图1所示,贫困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严峻、就业资源匮乏、专业素能不足、就业心理复杂、就业期望偏差等问题可以进一步区分为主观—内部劣势和客观—外部挑战,即专业素能不足、就业心理复杂、就业期望偏差等为W,而T则为就业压力严峻、就业资源匮乏。贫困大学生的S因为众所周知的积极、勤奋、努力、谦和等而未在图1中加以细列,O带有强烈的客观性因而只作概要性展示,O和T之间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W通过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努力是可以克服的,甚至可以转化为优势,而T则是国家和社会乃至家庭层面应该着力的所在,在有效改变之后,也可转化为促进就业力提升的机遇。由图1可知,转化并不一味是单线性的,交叉性转化也可能是一种更具实效的转化。值得注意的是,S同O之间和W同T之间存在着潜在的促进或者阻碍的联系。

1) 专业素能不足。“所有职业都要求从业者具有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它是培养职业能力和提高职业技能的基础”[1]。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专业素能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基础知识不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来自社会底层和偏远落后地区,基础教育相对落后,加之受陈旧观念、自身性格、区域和城乡差距等因素影响,除少数学习成绩比较突出外,综合素质表现都一般,在择业过程中没有明显的专业优势。二是专业实践能力不足。大学生的综合技能要得到全面开发和锻炼,大学毫无疑问是最为直接和密切的场所。现在的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有无参加或组织社会活动的经验,人际交往和能否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的能力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经济原因一方面不得不放弃诸多职业资格考试、培训等机会,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比较看重的综合实践能力,必须通过必要的学习、文体活动、素质拓展和各类技能培训等来培养锻炼,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却将这些时间和精力用于勤工助学,从而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实践能力的要求。三是特殊素质欠缺。不同岗位对大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这也是大学生社会就业竞争力的重要筹码。由于家庭背景和教育经历不同,在基础教育阶段,家庭富裕的学生一般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外还会参加课外辅导、专业素质训练等拓展学习,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享受的优质教育资源就比较少,他们在特殊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上与家庭富裕的学生差距显而易见,缺乏显现个人特点的特长与爱好。

2) 就业心理复杂。许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心理是复杂多变的。在择业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诸如自卑、怯懦、迷茫、焦虑、不安等多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他们的顺利就业。一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往往承载着家庭对他们过多的期望,他们内心也渴望通过上学、就业来改变现状,能够出人头地,又担心能否实现期望,在这样的双重压力下,很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在就业过程中,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经济拮据,往往会在就业或是继续深造的两难选择中矛盾困惑;或者因为求职不成,在屡遭挫折之后,会变得缺乏信心和勇气、自惭形秽,不敢接受挑战,从而产生怯懦、懈怠的心理。这些消极的因素使他们在参加就业面试的时候,面对考官的提问,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加上自身在气质、言谈等方面还有不足之处,因此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薄弱。

3) 就业期望偏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把接受高等教育作为获得未来收益的一项重要投资,就业期望偏物质导向,把收入、地域等因素放在首要位置,忽视人职匹配的重要性。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数来自农村或偏远地区,由于文化水平带来填报高考志愿的盲目性,导致许多困难学生不喜欢自己所学专业,或所学专业非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导致职业目标不清,进而失去奋斗方向。其次,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职业生涯实效性差。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自我认识、认识工作世界、理性决策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环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自我认识方面,受到自我认识和自我探索教育较少的影响,自我认识和潜能更不易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掘和发挥,难以发现并遵从内心真正的需求;在认识工作世界方面,可供利用的社会资源匮乏;在决策方面,父母的期望偏执、家庭债务压力等因素往往会干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做出理性决策。

4) 就业压力严峻。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出现乘积式增长,至2016年,中国普通本、专科学校毕业生人数已达到765万人。伴随着毕业生数量的急剧膨胀,与此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此种形势下,很多毕业生在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留学、考研,为了就业注重参加各种素质拓展、技能培训和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由于受经济状况、现实条件的限制以及所肩负的家庭责任,家庭困难学生不得不放弃很多机会,选择尽快走上工作岗位以分担家庭重担。此外,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和就业市场的逐渐饱和,创业带动就业成为一种趋势。据麦可思调查显示,2015届大学毕业生中有3%选择自主创业。一些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典型案例也证明了创业对缓解就业压力的现实意义。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由于缺乏创业启动资金和所需的社会资源,很少在毕业时能够提出自主创业计划。在残酷的就业竞争面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

5) 就业资源匮乏。大学生的就业资源包括社会资源、信息资源和经济资源。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大部分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实现,但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在就业市场尚未发育成熟的情况下,社会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市场的替代物。对于长期待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来说,家庭成员是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源的主要来源,而家庭成员的不同社会层级导致了社会资源拥有的差异。据调查统计,苏北某高校2014—2016年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来自农村的分别占63.4%、57.7%、66%。这些家庭的主要特征是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职业层次、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等都处于社会底层,家庭为子女提供的就业资源和信息较少,这使得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必须孤军奋战。其次,就业信息资源的获得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关键因素。信息化时代,谁优先获得就业信息,谁就优先觅得就业机会。随着校园文化生活的丰富以及市场化因素进入校园,高校大学生逐渐意识到社会资源的重要性,在迈入社会之前就已经习惯在校园生活中构筑和运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这种社会交往形成的关系网络在就业过程中,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求职信息的不对称”[2]。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缺乏相关资源以及良好的人际社交能力,在就业信息资源获得方面受限,无法抢占就业先机。再则,就业难的现状使得毕业生的就业成本大大增加,从制作简历、自荐书、形象包装到招聘会门票、往返交通食宿等,少则几百,动辄上千,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囊中羞涩而失去就业信息,也就错失了很多机会。

2 运用SWOT理论推进贫困大学生就业力提升路径

通过贫困大学生就业力提升SWOT战略分析图可以看出,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力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国家、社会、用人单位、学校以及学生等若干主体,促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充分就业需要从各个主体和环节入手,全社会共同努力,主要可从三大路径展开,即T→O→S路径(国家层面)、W→T→S路径(高校层面)和W→O→S路径(个体层面)。

1) T→O→S路径(国家层面):完善就业保障体系,使就业帮扶更富务实性、立体性

第一,完善经济保障体系,减轻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经济负担。进一步规范高校收费问题,控制教育成本的上涨,降低收费对这部分家庭的影响;同时通过进一步加大有偿资助力度,如优化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支持商业银行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发放国家助学贷款,同时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新政,继续延长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还款国家贴息年限;鼓励各级政府机构以及高校设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创业专项基金,加强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援助,最大限度地减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

第二,完善制度保障体系,打通高校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体制机制障碍。继续改革现行的人事制度,解除对人才流动的束缚;改革户籍制度,消除户籍壁垒,进一步对劳动力市场的资源配置进行优化,使人力资源市场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自由流动;加强人事档案的科学管理,通过档案管理信息化、数据化,实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信息资源联动共享,增强就业帮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完善社会保障,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更多帮扶。

第三,完善法律保障体系,建立高校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公平竞争的环境。应使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地完善,劳动力就业市场秩序进一步地规范,让就业者的权益得到更有力的保障;在就业过程中,政府要不断加强监管力度,确保就业政策制定科学有效,各项政策落实到位,保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充分就业;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尽力创造和维护公平的就业环境,规范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的招聘,避免歧视性保护,给予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多的关爱;招聘单位是公平、公正、公开就业环境的营造者,应该唯才是用,严守录用规则,信守承诺,给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多公平的就业机会和施展才华的舞台。

2) W→T→S路径(高校层面):辨析学生多样需求,使就业帮扶更具渗透性、实效性

第一,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高校应尽可能地积极探索、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一是优化应用能力培养。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用技能薄弱的状况,有重点地加强对他们的专业培训,帮助学生认识专业,了解哪些核心课程与自己的职业目标息息相关;发挥同辈顾问的指导作用,组织学生间的“一对一”互帮互助活动,让应用技能本领强的学生指导其他同学,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学校、院系、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鼓励他们担任学生干部,参加竞赛类的活动,锻炼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二是优化创业能力培养。高校应注重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贫困学子多参加创新实践活动,使他们树立信心,强化实践能力,提高自己求职择业的竞争力。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能在择业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求职技巧和技能的实际,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和院系学生工作者应做到有重点的指导、服务、培训和推荐。三是优化实践能力培养。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建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业基地,有重点地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就业创业实习实践,在综合素质得到锻炼提高的同时,不断积累从事工作的能力素质,从而实现就业。

第二,优化心理帮扶模式。择业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心理素质的竞争。对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就业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比经济上带来的压力更大,所以在就业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心理障碍或者心理疾病。“大学新生心理普查结果显示,80%的贫困生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因此,作为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应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培养他们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既要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时心理疏导和特殊时期的心理疏导工作,又要做好面上的心理辅导和重点心理辅导工作。一方面要抓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心理普查,根据他们的心理状况、性格、兴趣、能力等分类建档。对于心理问题严重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该由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主动约谈,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现状,不断增加乃至强化理性意识和理性思维,逐渐从消极走向积极,在面对各种事物和处理各种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培养乐观进取的心态,培养自身的竞争意识,敢想、敢说、敢做、敢为。另一方面要抓好重点时期的心理疏导,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这一重点时期。通过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团体辅导、素质拓展以及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心理健康与耐挫教育,鼓励他们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在考虑自己的专业、性格、兴趣等基础上,以积极健康的心态迎接社会的挑战。

第三,优化就业指导模式。通过学校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办法,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让学生认清形势,从他们的特点出发,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该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响应国家的号召,到基层去,到农村、中小企业就业。基层人才匮乏,也是锻炼人的好地方,它为大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来自基层,也可以立足基层,应该会有所作为。其次,制定一套完整的计划帮助学生解决课堂到职场的对接问题。具体来说,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应该了解用人单位当下需要什么样的雇员,并且他们如何评价本校的学生,然后研究如何改进就业指导课程。同时,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也需要了解自己的学生正在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如此才能更好地将他们推向市场。教学部门,也应该确保学生了解并能表达自己专业具备的价值。学校应该支持和奖励那些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作出贡献的教师。此外,高校还应该结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特点,加强对他们诚信就业观念的教育。孔子曰“民无信不立”,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人最基本的准则。大学生是社会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不仅应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还要有高尚的品格和诚信的品质。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是通过各种国家助学贷款来完成学业的,所以更要重承诺、守信用、负责任,在择业时,应该向用人单位如实介绍自己,一旦和对方签订就业协议之后,也应该信守约定,履行自己的诺言,不要随意违约,工作之后也切勿频繁跳槽。

3) W→O→S路径(个体层面):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就业帮扶更具科学性、方向性

第一,确立科学就业观念。一是就业期望值要合理。期望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个人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更应认清个人的期望值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适时调整就业期望值,理性对待各种竞争。二是就业心态要科学。随着社会变迁的加快、竞争的加剧,人们面临着日益增大的压力和日益严峻的挑战,身心健康成为现代人才的必备条件,同时也是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毕业生而言,面对就业带来的心理不适应现象是正常的。压力正是促进实现就业的动力,需要他们主动认清就业整体形势、学校形势、地区形势,以及专业和自身形势。三是就业优势要发挥充分。调查显示,大部分家庭困难学生能吃苦、敬业,事业心、责任心强。而这些素质正是很多单位选人用人的首选,恰恰需要这部分学生有效发挥,主动展示。

第二,提升必备就业素质。一是培养专业能力。一般来说,“按照素质教学型模式,分为通识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拓展与素质修养课等四类。”[3]通识基础课可以帮助学生塑造符合意识形态的政治理念、符合现代文明的人文理念;学科基础课是“通过本模块的教学,使学生具备必要的理论功底,懂得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来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为掌握各项管理技能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3];专业课的学习可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专业拓展与素质修养课程旨在拓宽知识领域,培养自我创新能力。二是锻炼实践能力。知识不等同于能力,需要建立在逻辑起点上逐步发展并转化。对于就业而言,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就业者的综合能力,特别是是否与岗位相匹配。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在大学四年期间应该发扬吃苦耐劳、积极向上的精神,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便利条件,除学好专业知识之外,还要积极参加社会工作,参与各项活动,注重对接社会,提升匹配度。

第三,善于利用就业资源。个体在社会上掌握信息的途径有限,特别是即将跨出校门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时需要广泛利用人际关系的信息传递功能,为自己开辟出广阔的职业选择天地。首先,要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就业信息。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学校负有向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就业指导和就业支持的责任,而且学校提供的指导、帮助和支持通常有效可靠、针对性强,所以,要充分运用学校就业部门和所在院系的相关资源,同时应关注政府主管部门的就业网站提供的各类招聘信息。其次,充分利用人际关系的信息传递功能。在平时的学习、生活、社交活动中,做一个有心人,注意编织自己的人际关系网。将凡是自己所认识的人,不管关系亲密程度如何,都要有意识地纳入自己的人际关系网内,这样在求职过程中就可以有比较多的信息来源,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的机会和概率就比较大。此外,还要利用其他各种社会资源,包括父母、亲友、老师、同学等拓宽就业渠道。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关键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个毕业生及家庭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大业,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是高校毕业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能解决他们自身的生存问题,而且也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社会各方面都应该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采取有效措施共同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工作。

[1] 李政道.高校大学生就业力问题研究[C].安国启.“十一五”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二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2006:505.

[2] 刘艳茹.社会资本视角下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问题研究[D].上海:华中师范大学,2012.

[3] 周文成.基于应用素质培养的大学课程体系研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视角[J].中国大学教学,2007(12):44.

[责任编辑:孙义清]

G641

A

1007-8444(2017)03-0258-05

2017-06-23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JYC003);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3SJBFDY012; 2016SJB710105)

王管(1983-),男,江苏泗洪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研究。E-mail: wangguan@hytc.edu.com

猜你喜欢

困难毕业生家庭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家庭“煮”夫
选择困难症
恋练有词
最“叛逆”的毕业生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