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其“死水微澜”,不若“风生水起”

2017-11-01赵玮

文理导航 2017年28期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个体差异

赵玮

【摘 要】语文课堂的最佳效果应该是怎样的一种呈现?是教师的侃侃而谈,酣畅淋漓?还是学生的积极参与,甘之如饴?我想应该是后者。而学生的参与在于教师教学能否吻合学生的客观需求。语文的课堂教学就应当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创设情境,通过多种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再次审视了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相应的改变与调整,并在課堂实践中总结了一些认识与经验。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个体差异;情境营造;评价有效

笔者一直认为:观察一堂语文课容易,评价一堂语文课也不难,但上好一节语文课真的很难。一堂好的语文课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统一。当一位老师对教学进行了精心的设计,课前进行了充分的磨练与准备,但走进课堂,其效果却并非一定令人满意。笔者在教学《城市里的手艺人》时,同样的教学思路,同样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但在两个班级中结果却截然不同。一个班级整体气氛活跃,一个班级整体沉闷;一个班级思维积极,一个班级漠然不理,最终一个班级中的课堂状态是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体现了语文课独有的探究体验的味道;而另一个班级,课堂状态以教师为主,环节之间蜻蜓点水,体现了语文课灌输式的种种弊病。教师未换,一切照旧,但两节课的课堂状态却迥然不同,几乎是各自攀登上了正反的顶峰。这归根到底又是为何?笔者思量,似乎最大的因素应该是在学生身上。教师在课堂上遇到的远不是客观的规律和冰冷的程序,而更多的是遇到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每一个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自己知识的积累,有着自己情感的需求,更有着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当学生将教师撂在一边,以沉默来对抗教学时,那么教师就算有万全之策,通天之能,也将沉沦于悲剧之中。

那么,语文课堂的最佳效果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呈现。是教师的侃侃而谈,酣畅淋漓?还是学生的积极参与,甘之如饴?我想应该是后者。而学生的参与在于教师教学能否吻合学生的客观需求。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而最近发展区应该是最能体现学生需求的区域。语文的课堂教学就应当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创设情境,通过多种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再次审视了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相应的改变与调整,并在课堂实践中总结了一些认识与经验。

首先,语文的课堂教学应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因材施教的原则。从学生整体而言,比如一个班的教学应面向大多数学生,使教学的深度为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后所能接受。这就得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他们整体的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使教学内容和进度符合学生整体的最近发展区。反思笔者的课堂设计,在这一方面却恰恰是缺失的。一个是执教了两年的班级,无论是学生的认知积累还是思维方式,自己都无比的熟悉,课堂设计可以说是完全针对了该班的学生层次,自然课堂效果是极佳的;而将其不做任何改变的应用在了另一个陌生的班级身上,其认知、思维、情感的差异就必然导致了课堂的极大败笔。有效的语文课堂显然不能局限于一个班级,一群学生,应当随着实际的情况游刃有余。这样在课堂设计上的起点就必须有所改变,绝对不能以教师的一厢情愿为蓝本,而应该以学生的差异变化为核心。为此,笔者在进行课堂设计之前做了一个准备工作。

在上课之前,请学生预习《城市里的手艺人》这篇文章,并完成两个任务:

①文章写了哪些手艺人?这些手艺人有什么共同点?请按照文章的记叙顺序列出来。

②你读完后,对文章会有怎样的疑惑?(可以从内容,结构,语言等各方面观察)请列举出来。

这样的预习布置并没有停留在让学生读一遍文章,知道在“写什么”这一浅层面上,而是将目标定位在教师对学生实际情况勘察上。第一个小问题的反馈让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认知到达一个怎样的层面?而绝大多数的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水平决定了自己执教学生的现有水平;而第二个小问题的反馈让教师能够及时的了解学生的需求,这其中包罗了学生的兴趣、疑惑、思维方式等各方面的有效信息。这样,教学内容的选择也就有了借鉴。

笔者通过收集反馈,认真分析,最终对原来的设计进行了修改。原本课堂设计中由浅入深分为三个环节的探究

1.对手艺人的认真、细致的感慨。

2.对手艺人的敬业精神的钦佩。

3.对手艺人的尊重自然、尊重社会、尊重生命的文化精神的赞美。

其中第三个环节作为教师的个人解读显然远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在两堂课中都属于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支持也难以理解的层面。教师是完全通过单纯的讲解来达到教学目的的。只是一个班的学生“附和”了老师,另一个班级无意“敷衍”罢了。

而笔者通过学生提出的“我后来明白,我羡慕的不是手艺本身,是专注手艺背后带来的宁静,是手艺人细腻优雅的生活方式。”这句话怎么理解?这一困惑中得到了启发,将第三个环节设置为对手艺人不为名利,坚守细腻优雅的生活方式的赞美。这第三个环节的重置,将教学内容重新归束在了学生的认知需求之中。

在后续的课堂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调整与改变直接达到了三个方面的实效:

①遵循学生的实际能力,挖掘了文本间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并加以拓展开来直奔主题。这大大提高了课堂对学生的适应性。教师为学生建构学习,使学业任务的难度与学生个体的需求一致起来,学生的学习效果将达到最大化。

②以学生的感受、困惑为契机来进行教学设计,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满足了学生学习求知的实际需求endprint

③这样的修改调整,让环节之间衔接、深化更为清晰,合理,节省了原本课堂中因为晦涩凝滞而重复啰嗦所占用的大量时间,从而保障了课堂中学生有效思考、深入体验的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第二,语文的课堂教学还要注意“情境的营造”。

回顾以往的教学,我们的课堂总是教师提出一系列启发思维的问题,前一个问题的求解可以为后一个问题的求解作好铺垫,循循善诱,层层深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达到问题的彼岸。但如果我们能很好的创设了情境,那么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独立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学生的解答是否正确不是通过教师来判定,而是通过教师反问问题为什么要这样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解答,引导学生自己更深入地思考,去排除错误答案,深刻理解文本。对此,笔者从宏观和细节两个角度对自己的课堂再次进行了设计修改。

在宏观构建上,笔者进行了重新的设计。示例如下:

修改前:

1.文中主要写了哪几个手艺人?围绕他们,作者写了几件事?你觉得这些手艺人都有怎样的特点?

2.作者对他们的看法是否一成不变?

3.作者的写作目的仅仅是在告诉我们真正的手艺人是怎样的人么?他还在告诉我们什么?

这样的设计看似层次清晰,逐层深入。但实则是以教师的预设为核心的,学生仅仅是被动的被要求去思考,很难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修改后:

1.请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所看到的手艺人,并就一个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描绘出来。

2.请学生推选代表上台读读,大家评一评。

教师引导:请大家来读一读散文《城市里的手艺人》,把其中的手艺人和我们笔下的手艺人比较一下,有何异同?

学生筛选信息,列出自己的答案。教师请两个学生进行统计,将观点列在黑板上。

相同之处:手艺人都有一门技艺在身。

不同之处:我们笔下的手艺人做事比较“快”;作者笔下的比较“慢”

我们笔下的手艺人总是那样的“闹”;作者笔下的比较“闲”

我们笔下的手艺人总是那样的“计较”;作者笔下的比较“淡然”

……

教师要求学生再次观察两组比较,引导他们能否发现什么问题?

学生看了后,各个层次都有了可回答的内容:

A我们笔下的手艺人和作者笔下的手艺人似乎是截然相反的。(最浅层次)

B从“快、闹、计较”、“慢、闲、淡然”这些词可看出这是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一般层次)

C我们笔下的手艺人做手艺是为了生存,为了名利;作者笔下的手艺人是为了“手艺本身”,对自己的尊重(较高层次)

教师引导:大家觉得哪一种想法更恰当?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发现:作者真正要告诉我们的并不仅仅是手艺人,而是这些手艺人用自己的人生所展现的那种宁静、细腻优雅的生活方式。

3.教师导入学生预习困惑,作者对笔下手艺人的生活方式有着怎样的态度?为什么?这样的引导同样对各个层次都是有效的

A.赞美(浅层次) B.钦佩(一般层次)

C.羡慕(较高层次)

教师引导:大家赞同以上同学的观点吗?结合文本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的发现:城市里的手艺人,是弥足珍贵。——他们除了要打磨技能,还要对抗浮躁的社会,全靠自己的意念。——钦佩

“写作是一门手艺,与其他手艺不同的是,这是一门心灵的手艺,要真心诚意,这是孤独的手,必一意孤行。”因为在作者眼里,写作就是这样一种宁静,细腻优雅的生活方式,在浮躁的社会中需要在孤独中坚守。 ——羡慕

4.一段都市生活忙碌浮躁的场景视频,配以教师的一段总结加以结束整个课堂。

修改后的设计从学生片段写作入手,营造情境,让学生将自己所写与文章所读两两比较,在比较中引导学生有所发现,并在发现中或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或直接导入学生的预习困惑,更在合作研讨的情境中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进行了充分有效的探究。最后更以视频营造情境巩固学生所学。这样的设计更体现了学生的对文本自行发现,自主体验,自我反思的真实学习过程。

细节关注上,笔者也进行了相应的斟酌。原先的设计是以存粹的缺乏明确意向的提问方式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感悟。这样的做法让课堂充满了应试的味道,充满了“对”与“錯”的判断。对于学生而言,钳制了其自我见解的产生和表达,这是分外生硬而有压迫感的。这显然与《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以这样的形式来贯穿课堂,必然压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使课堂变得沉闷而无味。或许自己的学生在长期训练中能“赏脸”给予较好的反应;但另外一个陌生班级的反应则真实的揭开了这一弊端。那么学生需要怎样的方式来进行语文细节的研究呢?我想通过多样的语言活动来营造典型、朴实而内蕴的情境来深入浅出的引领学生去体验、去品析、去判断,这或许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因为通过语言活动可以解决阅读理解中的一些难点问题和重点问题;也可以突破学生的思维障碍,推动阅读教学的进程。例如对“剪发是一种互动的手艺,他用触觉感受你的发量,用眼睛看你的发质,用耳朵听的需求,用心体会你的审美。”这句话的理解,原来的设计为“请说说你读了这句话后有怎样的感受?”,其中的弊端不言而喻,而在第三次上课之前,笔者进行了改动,设计了相应的语言活动。

1.请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要求读三遍。请联系上下文,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些词语需要重读?

2.能不能说说你的理由?

3.同学们是否赞同?为什么?

4.我们把这些词语去掉,对比着来读读,你们觉得效果上有 什么不同?

5.再次朗读,联系同学们的体会、分析。请一两位同学来进行总结。

(下转第27页)endprint

猜你喜欢

最近发展区个体差异
结合一堂考核课试论经典小说的品鉴与赏析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基于“最近发展区”的班级内分层教学研究
论促进幼儿“最近发展区”的路径选择
讲究纠错艺术,提升英语学习效果
高中生二语(L2)习得的性别个体差异
浅析高中数学课堂的提问策略
如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体育教学
从最近发展区理论看语文阅读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