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的朱鹮
2017-10-30叶元兴
叶元兴
在陕西省洋县开展野外工作,时常遇到有趣的事情。有一次遇见一位养鱼的老农,他很无奈地对我说:“你们家的朱鹮天天到我的鱼塘吃鱼,我家的鱼都快被朱鹮吃没了。”这个鱼塘在洋县的隔壁城固县,由于朱鹮种群数量的增长,其分布区也在不断向外扩展,目前城固县也有不少朱鹮分布。当然,朱鹮肯定不是“我们家”的,是属于我们大家的,一想到可爱的朱鹮数量还在不断壮大,一种由衷的喜悦便从内心迸发。
从“灭绝”到重生的奇迹
朱鹮,又叫朱鹭,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鸟类之一。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朱鹮列为“濒危”等级(EN),我国将其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朱鹮曾经广泛分布于中国、俄罗斯东北、日本和朝鲜半岛等地。然而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由于环境污染、湿地围垦、非法捕猎等人为活动,朱鹮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俄罗斯、朝鲜半岛的朱鹮惨遭厄运,相继灭绝。日本最后5只野生朱鹮于1981年被捕获,进行人工饲养,后来全部死亡。
在国内,自从1964年起再没有朱鹮的报道,直到1981年,中国科学家刘荫增带领团队经过3年5万多公里的科学考察,终于在陕西省洋县一个山沟里重新发现世界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这个消息轰动了整个鸟类学界。
为了拯救世界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中国各级政府和研究机构经过科学论证,制定了朱鹮拯救计划,成立了专门保护朱鹮的保护区。经过30多年的艰辛历程,2015年朱鹮的野生种群数量已经超过1300只,同时还建立了一定规模的人工饲养和再引入种群,至此,朱鹮终于摆脱了“野外灭绝”的厄运。我国对于拯救濒危物种朱鹮的成功范例,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和好评。
一夫一妻厮守终生
秋冬时节,朱鹮身披白色羽衣,飞行的时候翅膀底下略现粉红色,显得格外美丽。冬天下雪的时候,在树上休息的朱鹮犹如镶嵌在水墨画中的一颗颗“宝石”。到了春夏,朱鹮换上灰白羽衣,顶着“裸露”的脑袋,有点像“老僧人”,分外喜感。
朱鹮羽毛有夏季灰色、冬季白色的变化,一开始有学者认为这是两个物种:“灰色型”和“白色型”朱鹮。但是随着研究深入,才发现这是朱鹮羽色变化导致的“错觉”,灰色羽毛是朱鹮的繁殖羽。初春,朱鹮下颈部的一块黑色皮肤开始分泌黑色粉末状物质,“水浴”时朱鹮把这些粉末涂抹到身上,曲颈时喙尖所触到的地方,白色的羽毛就会变成灰色。这种奇特的生理现象至今只在朱鹮身上发现。
在鸟类世界中,繁殖早期的“求偶炫耀”对于建立和维持个体间的配对关系至关重要,所以鸟儿总是想方设法通过鸣声表达和展示自己的身体特征或能力来获取异性的青睐。每年12月,雄性朱鹮就早早染上灰白色“婚羽”,伸长脖子、叼着树枝或树叶,伴随着朱鹮特有沙哑低沉的叫声对雌性展开追逐。这种追逐会持续好
几天。
雄性朱鹮之间经常会因为争夺同一只雌性发起战斗。两只雄性个体高声鸣叫,昂头伸颈,扇动翅膀挺起身体,跳起拍动翅膀猛击对方。
雌性朱鹮通常会选择求偶姿态最为优美、战斗力最强的雄性个体,因为这些雄性朱鹮个体拥有更加优质的基因,生出来的后代更为健康。
雄性朱鹮求偶成功后,就开始与雌鸟出双入对,孕育后代。朱鹮是典型的一夫一妻的鸟类,配对后终生厮守,不离不弃。配对的朱鹮在3月中下旬一起筑巢,巢一般在高大的松树和栎树上。雄鸟从附近衔来枯枝,交给雌鸟,由它搭建成巢。
朱鹮每年产1窝卵,每窝1-4枚卵,孵化期为25-26天。新生朱鹮出壳后需要经过40-45天的育雏期。筑巢、孵卵和育雏由夫妻双方一起担负,持续到雏鸟初飞。在野外我们偶然观察过夫妻雙方有一只被天敌捕杀,另一只一直在伴侣尸体附近盘旋迟迟不肯离去的场面, “哀鸣”声不绝于耳,可见朱鹮夫妻感情之深。
群居生活团结友爱
朱鹮是一种群居的鸟类。集群生活可以分享食物资源,降低被天敌捕食的风险,有利于朱鹮的生存。
朱鹮全年的活动可分为越冬期(11月中旬-1月中旬)、繁殖期(1月下旬-6月中旬)和游荡期(6月下旬-11月初)。在繁殖期结束之后,朱鹮进入游荡期。离巢出飞后的朱鹮幼鸟在亲鸟的带领下,离开中低海拔的巢区,逐渐汇集到平川地区,白天集群在水田、河流浅滩、池塘水库滩涂觅食,晚上集群到固定的林子夜宿。
集体生活的朱鹮关系融洽。每天早晨,有几只朱鹮率先鸣叫,其他个体随后会以家庭或者小群为单位飞离夜宿地去觅食。群体中的朱鹮在寻找到理想的觅食地带以后,会和群体成员一起分享和保卫食物资源。在白天觅食和休息的过程中,个体之间会互相警戒,降低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夜晚来临时,朱鹮经常结成小群飞到共同的夜宿地。刚回到夜宿地时,朱鹮们吵吵闹闹,有些亲昵地聚在一起互相理羽、打嘴,有一些则在为争夺晚上睡觉的枝头大打出手。一个小时后,朱鹮们才渐渐安静下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