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 身边的小伙伴
2017-10-30金荣莹
金荣莹
在我接触的鸟类中,或许最先见到的鸟类就是麻雀了。这种单纯而又朴素的小鸟,形不惊人、貌不压众、声不婉转,在很多人看来算不上“美”,甚至还有点“土”。但它那活泼的性格、灵巧的智慧、可爱的外形和坎坷的历史,从它跃入我眼帘的那一刻便翩翩浮现,深深地印到了心里,成为我提笔一刻准确意识到的心中最美的野生动物。
“麻雀”其實只是这种体羽斑驳的小鸟的其中一个称谓,它还有个名字叫“树麻雀”。听这个名字,感觉它喜欢生活在树上,或者林中。事实也确实如此。不过树麻雀最偏爱的活动区域是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在人类活动较少的地区树麻雀很少光顾。在中国各省(区、市),你都可以见到它们的身影,它们在世界的足迹也遍及整个欧亚大陆。
麻雀是伴人生活的物种,主要以杂草种子、昆虫和农作物的种子为食。它们对谷子、麦子情有独钟,经常盗食人类收获的谷物——在20世纪50年代,麻雀还一度被当成“害鸟”,与苍蝇、蚊子、老鼠一起被列入为“四害”,遭到大量捕杀。
其实,相比给庄稼造成的损失,麻雀给人类和自然界带来的益处则要大得多。一方面,它们可以大量捕食农业害虫,减少虫害。另一方面,这些小鸟又是许多动物重要的食物来源——雀鹰、锦蛇、黄鼬、猫头鹰都会以麻雀为食,就连喜鹊、伯劳、乌鸦等鸟类也会不时地捕食麻雀幼鸟。麻雀这看似不起眼的小家伙已经成为食物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麻雀还有个贴切的昵称——家雀儿。它们喜欢与人为伴,适应性也很强,常常成群在城乡居民点、公园、农耕地和灌丛草坡活动,在那里悠闲觅食,延续种群。麻雀喜欢取食人类遗落的食物残渣,也特别喜欢在人类建筑上筑窝。屋顶的瓦片下、墙上的小洞、路灯架等等,只要有孔洞的地方,都可以被它们当作繁衍后代、延续种群的避风港。
初春树叶吐露新芽、早春植物竞相开放时,麻雀们就开始谈情说爱。它们先确定关系,再去找产房,最后衔草结巢,在巢中产下4-6枚卵。一年中树麻雀可以繁殖2-3窝。这样高产的英雄父母,可不是只重数量而不重质量的,它们会等幼鸟可以独立出巢、自行觅食后才生下一胎。
哺育幼鸟并不容易,幼小的麻雀掉到巢外是常有的事。有一次,我到公园散步,来到池边的一处古建凉亭,发现一只刚开始长正羽的小麻雀从古建筑房梁上的巢中掉了下来,在凉亭中休憩的大爷大妈们将它捡起放到了围栏石台上,还在周围撒了些食物。我知道这么大点儿的麻雀是不可能自行进食的,此时的它还离不开父母的照顾,于是便将小鸟移到一块较大的石头平台上,这里离人较远,可以让成鸟前来喂食。果不其然,不一会儿工夫,麻雀父母就相继来探查小宝宝的安危。可是这只幼鸟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回到巢中,那里才是真正对它安全的地方。最后我借用清洁工人的笤帚把这只小鸟送回了古建梁架上。小时候,我有一次把掉出来的小麻雀养到笼子里,现在想想,真是好心办了坏事情。
麻雀是一种恋人的小鸟,它相信人,视人类为朋友。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可以从人与动物间的关系来衡量,麻雀就是这样一种可以让我们更文明、更美好的小家伙——从“四害”之一到受保护的动物,它们遭遇了耐人寻味的一系列故事,折射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
麻雀,我们身边的小伙伴。我想它不会成为凤凰,但它就是它,有着独特的魅力和美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