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眼中的黑颈鹤

2017-10-30孔德军

森林与人类 2017年6期
关键词:山包黑颈鹤越冬

孔德军

图片上的它

与黑颈鹤结缘归因于我的工作。大学时期,我受研究鸟类的动物学老师的影响,毅然决定考取鸟类学专业的研究生,于2005年进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从事鸟类方面的行为生态与保护生物学研究。由于当时我导师的课题之一即是黑颈鹤的相关研究,所以我才接触到了伴随自己研究生涯的美丽物种——黑颈鹤。

同多数人一样,起初我对于黑颈鹤一无所知,觉得它应该是一种像极了丹顶鹤的大鸟。而丹顶鹤多以美好的形象出现于传统文化和绘画中,印象最深的便是小时候窗帘上的几只仙鹤站立于青松之上,即“松鹤延年”。当然现在我明白了松鹤延年仅仅是承载了人们对健康長寿的期冀,而并非真实反映其生物学特性,鹤类实际所处生境与松林相去甚远。但这些仍然给我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鹤是神圣的、高贵的,是一种具有美好寓意的符号。

进一步认识黑颈鹤,是我入学后课题组门板上一张印有美国国际鹤类基金会(International Crane Foundation,ICF)会徽的鹤类贴纸:张开双翅的鹤在流动的湿地上舞蹈。于是我对鹤类有了最初的生物学认识:鹤与湿地。这也更正了我小时候对鹤类的认知:鹤生活于湿地,而非松林(注:世界上共有鹤类4属15种,广泛分布于除南极洲之外的各个大洲。其中,仅有分布于非洲的、体形相对较小的黑冠鹤与灰冠鹤可在树上栖息,其余鹤类皆主要栖息于湿地环境)。细观ICF贴纸中鹤的形象,可发现其具有长长的嘴巴(鸟类学中称之为“喙”)、脖子(即鸟类的颈部)和腿(鸟类的胫腓骨和跗蹠骨)。这“三长”的特点,也是以鹤类为代表的一类鸟的标配,这类鸟称之为“涉禽”,即涉水生活的鸟。长长的双腿可立于浅水之中,涉水而栖。长长的脖子有助于扩大出击范围进行捕食。长而尖的喙部则有助于捕捉或刺穿猎物。涉禽主要栖息于湿地之中,其身体结构与生活环境具有高度的适应性。此时,之于我,鹤也具体了许多,形象了许多。

望远镜那端的黑颈鹤

真正开始了解黑颈鹤,始于硕士研究生的调查期间。我至今仍然清晰记得那个时刻。

2006年10月22日,我随保护区的3位工作人员第一次来到云南昭通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过两天的等待,终于迎来了盼望已久的黑颈鹤。那是下午4点左右,一声响亮的鹤鸣划破天际。“鹤来了!”在保护站中的我们4人一下子都从凳子上跳起来。他们3人拿望远镜在门口确认完后就回去了,而我因为第一次见到真正的活生生的黑颈鹤,所以兴奋异常,一路小跑进入观鹤屋,用望远镜细细打量这大海子湿地中的美丽生灵。通过望远镜和观鹤屋窗子的玻璃,我看到4只体形高大、黑白两色的大鸟立于湖边的浅水之中。其中两只饮水之后便警惕地环顾四周,显然经历了7个月的阔别后对这片经年越冬的家园还有一丝警戒与陌生,尤其是它们这次还带来两个新成员。

这便是黑颈鹤了,说是长得像大熊猫一样也确实可以接受。因为成年黑颈鹤全身羽毛都是像大熊猫一样的黑白两色,整个脖子上三分之二基本全是黑色,仅在眼睛后方有一小块白斑,这也是它们被叫做“黑颈鹤”的缘由。它们整个身上全是均匀的白色,间杂些许黑褐色羽毛,站立时隐约可见黑色的尾巴以及覆盖其上的黑色三级飞羽。双腿亦是均匀的黑色。飞行时,黑颈鹤会露出全部黑色的飞羽。若非要找出点其他颜色,那便是黑颈鹤头顶上鲜红的顶冠了。顶冠实为红色的皮肤裸区,布满毛细血管,在求偶繁殖季节尤为鲜艳。另外,仔细观察黑颈鹤的眼睛会发现,其虹膜呈亮黄色,这让黑颈鹤的眼睛显得格外有神,甚至还会让人觉得有点“凶”。

在这4只黑颈鹤中,只有两只呈现出上面描述的黑白两色,而另外两只颜色暗淡了许多,并没有典型的黑色脖子,而是不显眼的褐色;体羽也没有过多的白色,而是呈斑驳的棕褐色;体形也略小。这是黑颈鹤的幼体。说其为幼鹤,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虑:其一,其年龄确实较小,黑颈鹤通常每年5月繁殖产卵,6月幼雏出壳,10月末到达越冬地的幼鹤仅有4月龄左右。其二,此时越冬期幼鹤的声音仍然是柔弱的哨音,且多颤音,听之令人心生怜爱。而成鹤叫声为洪亮的“咕嘎”声,所谓“鹤鸣九皋,声闻于野”,虽远可闻。通常黑颈鹤会在越冬末期,即每年4月份左右声音发生转变,就像人类少年时期的变声一样。黑颈鹤的变声通常会伴随着体羽向成鹤的转变,此时的黑颈鹤可称之为亚成体,即外形和声音已经与成鹤别无二致,但还未性成熟,未配对。

至此,我终于得见黑颈鹤的真容了。

集群生活的它们

我对黑颈鹤的全面认识,开始于其越冬季,即每年的10月末11月初,至次年的3月末4月初。黑颈鹤在越冬地度过大约5个月的时间之后,来年春天返回青藏高原的繁殖地。

黑颈鹤为昼行性的鸟类,也像人类一样执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行为节律。

每天天未亮,大山包保护区大海子湖边夜栖的黑颈鹤群体便开始苏醒,家庭鹤个体间低声咕哝的通信声和配对鹤之间嘹亮的齐鸣声打破如镜的湖面。

紧接着鹤群陆续醒来,大海子的上空变得嘈杂起来。它们开始展翅、伸腿、理羽、踱步、鸣叫,适当的热身之后部分鹤群开始起飞。通常都会以家庭为单位(两只成鹤携带0-2只幼鹤)或5-20只的群体飞离夜栖地。

飞离夜栖地是为了寻找食物。保护区黑颈鹤栖息地水库周边的沼泽、草甸和大量的耕地为黑颈鹤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研究发现黑颈鹤日间主要的觅食地仍是以耕地为主,它们对耕地的利用率可高达60%-90%。主要原因是耕地中残留的作物种子和土豆,能够为黑颈鹤提供更多的食物,也更方便它们取食。黑颈鹤冬季70%-80%的食物组成也是耕地中的谷物,另外,膨大的植物地下茎也为黑颈鹤提供了重要的食物来源。黑颈鹤白天通常会有两个显著的取食高峰,主要集中于上午9-10点和下午3-5点。而中午12点到下午2点之间,黑颈鹤也有午休的习惯,会聚集在夜栖地周边的沼泽草甸中理羽、饮水和睡觉。

黑颈鹤每日的行为活动除了觅食和休整外,另一个主要行为便是警戒。虽然黑颈鹤自然天敌较少,但它们仍然保持着一定的警戒度。警戒行为造成的时间损失,黑颈鹤会通过扩大群体数量来弥补——群体越大,平均下来每只鹤警戒的时间越少,可以获得更多的觅食时间。endprint

下午的觅食高峰过后,黑颈鹤会陆续返回共同的夜栖地休息。共同夜栖的好处是可以使群体内部保持较高的温度,以抵御夜间的低温,同时还更容易发现潜在的危险。

夜栖时黑颈鹤仍会选择湖边的浅水,这是由于水中较高的比热容有助于保持更高的温度。鸟类的羽毛可以起到保护、伪装、感觉与保温的作用,外层的正羽主要起到保护作用,内层的绒羽主要起到保温作用,而中间间杂的纤羽则能够感知触觉。为了最低限度地减少身体热量的流失,黑颈鹤还会将无羽毛覆盖的腿蜷缩起来置于腹部羽毛之下,呈单腿站立姿态。同时将脖子弯曲,把散热较高的鼻孔和喙插入翅膀之下。黑颈鹤这种集群夜栖的行为与夜栖的姿态有助于其度过漫漫

冬夜。

大山包的人与鹤

我的主要工作地点——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东北部的昭通市大山包乡境内,总面积为1.92万公顷,为黑颈鹤东部种群重要的越冬地和迁徙停歇地,每年越冬黑颈鹤数量为800-1100只。保护区内还生活着近2万名村民。

保护区为云岭乌蒙山系的五莲峰东部分支,境内海拔3000-3200米。气候冬寒夏凉,气温较低,年平均气温仅为6.2℃,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16℃。较高的海拔和较低的温度对所有生物而言都是一种

挑战。

由于海拔高、温度低、土壤贫瘠,很多作物在这里都不能正常生长。当地百姓只有靠种植一些荞麦、燕麦、土豆和蔓菁来维持日常的生活,而黑颈鹤有时还会给这样惨淡的生活制造些许麻烦。

黑颈鹤是一种杂食性动物,除了取食沼泽湿地和草地中的鱼虾、虫子和草根外,更多的时候是在耕地中拣拾百姓秋收之后残留在田里的燕麦、荞麦以及马铃薯。我们的研究发现,在多数黑颈鹤越冬地,大山包保护区对耕地的利用率都是最高的。黑颈鹤冬日的捡食对百姓而言没有危害,令百姓最为头疼的是每年3月春耕之际,几十上百只的黑颈鹤群会对每块田地进行地毯式的扫荡,可想而知损失有多么惨重。百姓们只得在田里竖起各式稻草人,借此能够驱赶前来进犯的鹤群,可这些“伎俩”始终无法迷惑聪明的黑颈鹤,无奈老百姓只能亲自出马,可是鹤群却采取了游击战。别无他法,百姓只能等黑颈鹤迁徙飞走之后再补种一次了,这样季节错过了,收成自然也就差了,所以“人鶴冲突”矛盾在多数黑颈鹤分布区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可就是这样,百姓仍然未曾使用农药拌种毒害黑颈鹤,他们用大山一样的胸襟一次次原谅、容忍和爱护着这些顽皮的生灵。当然保护区和当地政府也积极采取各种方式争取野生动物肇事补偿资金缓解“人鹤

矛盾”。

事实上,黑颈鹤也为大山包的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保护区从政府和民间多方筹措资金开展大山包湿地生态补偿,目前保护区黑颈鹤主要活动区域内的百姓都拿到耕地补偿款,政府还对当地民居进行了改造。同时近年来保护区的生态旅游日臻成熟,旅游性收入逐渐成为当地百姓收入的主要部分,而这都有赖于黑颈鹤的魅力,因此百姓们也更加珍爱这些高原精灵。endprint

猜你喜欢

山包黑颈鹤越冬
黑颈鹤大战恶狼
在大山包等候日出
奶牛安全越冬要抓好防寒保温
归来吧!精灵(连载六)
神奇的黑颈鹤
北方园林植物常见越冬防寒措施
感恩大山包
大山包抒怀(组诗)
流苏越冬种条低温贮藏扦插繁育试验初报
冬季西葫芦越冬丰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