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蒙古族民歌的特点和演唱风格

2017-10-28东红

神州·下旬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演奏风格特点

东红

摘要: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民族特色都不尽相同,而民歌也都具有了最鲜明的文化特色。蒙古族具有悠久的历史,而蒙古族民歌更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传统民族文化。蒙古民歌受民族文化的影响,再加上与其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及历史文化的差异,从而具有了自己的民歌风格和民族特色。因此,本文对蒙古族民歌的特点和演唱风格进行了具体的探究,并做了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蒙古民歌;特点;长调民歌;短调民歌;演奏风格

民歌,是人类文学艺术的源头。它对于整个文学艺术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时它又是异于其他各种文学艺术,而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形式。在我国民族民间艺术宝库中,有一朵绚烂的艺术奇葩,这就是蒙古族民歌。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而闻名。这与内蒙古地域广阔,地处草原有关。蒙古地区又被称为歌的海洋,不论你走到什么地方,都能听到优美动人的歌声。蒙古族民歌作为蒙古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经过世代相传和积淀,给后人留下的不仅是艺术,而且是灵魂和精神,是智慧和聪明。在这里仿佛创造了一个永恒,使其代代相传,永不断绝.而这些给后人的凝聚和生存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它是蒙古族音樂文化的主流和代表。蒙族族民歌最显著的音乐特点大致分为“长调”和“短调”两大类。

一、长调民歌

长调民歌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牧歌式体裁,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种字少腔多,高亢悠远、且拖腔悠扬、舒缓的歌曲。长调歌曲在旋律上来看,乐句气息悠长,气势连贯,旋律起伏很大,音域也比较宽广。从节奏上来看,一般节奏舒缓自由,字少腔长,可任意发挥,强弱的关系也不明显,歌曲虽有小节线划分,但实际演唱起来并不受限制,往往在一些地方运用延长音,使音乐更加连绵不断,意韵更浓有较长大的篇幅,节奏自由,气息宽广,情感深沉并有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长调民歌用蒙古语歌唱,且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长调民歌在一些长音的演唱上,可以根据演唱者的情绪自由延长,从旋律风格及唱腔上具有辽阔、豪爽、粗犷的草原民歌特色。长调民歌的衬词均以“嗒咿”、“咿哟”、“咿哟”等。高音的衬词一般为开口音或半开口音;中音的衬词较灵活,结尾处的衬词一般是半开口音或闭口音。

锡林郭勒草原的长调民歌,声音嘹亮悠长,流行有《小黄马》、《走马》等;在美丽的呼伦贝尔草原听到了嘹亮悠远的乌日图音道《辽阔的草原》;阿拉善地区的民歌节奏缓慢,流行有《富饶辽阔的阿拉善》、《辞行》等;科尔沁草原的民歌以抒情为主,流行的有《思乡曲》、《威风矫健的马》等;昭乌达草原民歌流行的有《翠玲》、《孟阳》等。

蒙古族是一个酷爱音乐的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蒙古民歌具有民族声乐的独有风格,无论高吭嘹亮,还是低吟回荡,都充分表现了蒙古族人民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性格。蒙古民歌洋洋洒洒,浩如烟海,其品位之高,数量之巨,令世人叹为观止。蒙古族音乐既有全民族的共同风格,又有各个地区的独特风格,堪称绚丽多姿,异彩纷呈。蒙古族民歌主要有狩猎歌、牧歌、赞歌、思乡曲、礼俗歌、短歌、叙事歌和儿歌等,其中牧歌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蒙古族民歌主要分为两大类:礼仪歌和牧歌。礼仪歌用于婚宴等喜庆场合,以歌唱纯真的爱情、歌唱英雄、歌唱夺标的赛马骑手为主要内容。牧歌多在放牧和搬迁时唱,内容以赞美家乡,状物抒情者居多。蒙古族民歌节奏自由,装饰音多而细腻,并具有较强的朗诵性。其燎亮、悠长、亲切的曲调,沁人心脾。牧歌的曲调高亢、嘹亮、宽阔、舒展。节奏悠长、牧歌的歌词既擅于抒情,又注重写景,情景交融,表现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牧歌的节奏一般是悠长、徐缓、自由,多采用“密—疏—更密—疏”的节奏。一般情况下,牧歌的上行乐句节奏是悠长徐缓的;下行乐句则往往采用活跃跳荡的三连音节奏,形成绚丽的华彩乐句。

蒙古族长调牧歌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歌体裁,其生成发展与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传统和历史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蒙古族长调牧歌是蒙古族在以草原自然环境为对象,以游牧生产生活为内容的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审美认识的体现。无论是其旋律形态、歌词内容,还是美学特征,都鲜明地反映出蒙古高原上以天地、牧人、牲畜为核心的草原游牧文化特色。

游牧迁徙是蒙古族生产生活的主要特征,因此,蒙古族长调牧歌的形态特征和表现内容,也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而发生相应的变易。蒙古族长调牧歌与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爬山调,在部分形态特征和表现内容上的相似性,体现了蒙古族民歌与汉族民歌的融合及其交流。

蒙古族长调牧歌作为蒙古族代表性的艺术体裁,仍然是当今蒙古族人民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在音乐教育、音乐创作、音乐表演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所以,对蒙古族长调牧歌的深入研究,是继承和发展蒙古族音乐文化的重要基础理论工作。所谓蒙古族音乐的草原风格就是指牧歌风格。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形式,被誉为“天籁”之音、生命之歌。在60年代风靡一时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赞歌》,以及艺术魅力至今不衰的《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等歌曲,即是以长调民歌力基础所创作的。

二、短调民歌。

与长调民歌明显不同的是,短调民歌篇幅较短小,曲调紧凑,节奏整齐、鲜明,音域相对窄一些。短调一般是两行,有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节拍比较固定。歌词简单,但不呆板,其特点在音韵上广泛运用叠字。短调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汉杂居的半农半牧区。往往是即兴歌唱,灵活性很强。流行的有《锡巴喇嘛》、《成吉思汗的两匹青马》、《美酒醇如香蜜》、《拉骆驼的哥哥十二属相》等。短调民歌流行在沃野千里的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及自治区其他农业和半农半牧区的民歌,都是短调民歌。短调民歌也叫爬山调,山曲儿,多用汉语演唱。所以,不仅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蒙古人喜欢唱,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人也喜欢唱这种山曲儿。

在蒙古族民歌中,有很多长篇叙事的歌,如著名的《嘎达梅林》,它叙述了英雄嘎达为了蒙古人民的牧场,为了牧人的生存,同达尔罕王和反动军阀张作霖斗争的故事。

总之,我国民族民间艺术宝库中,蒙古族民歌以其丰富的内容、独特的草原风格大放异彩,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很多艺术家在草原的歌海里采风,使蒙古族民歌得到进一步的整理、保护、传播。endprint

猜你喜欢

演奏风格特点
浅谈小号的演奏风格
浅析莫扎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的演奏风格
海顿与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演奏风格比较
试析《二泉映月》的特点及其演奏风格
浅析冯子存竹笛作品的艺术风格
高中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