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助产与剖宫产处理脐带脱垂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7-10-26王丽红康艳芳
王丽红,康艳芳
(1.曲阳县人民医院,河北 保定 073100;2.万全区人民医院,河北 张家口 076250)
阴道助产与剖宫产处理脐带脱垂的临床效果观察
王丽红1,康艳芳2
(1.曲阳县人民医院,河北 保定 073100;2.万全区人民医院,河北 张家口 076250)
目的 观察阴道助产与剖宫产处理脐带脱垂的临床效果。方法 检查产妇骨盆大小、扩张程度、胎方位。胎儿存活的前提下,依患者宫缩情况、宫口开大程度、胎儿情况、胎先露高低等决定患者分娩方法。最终行阴道助产49例,剖宫产51例。结果 行剖宫产分娩的产妇分娩后发生组织损伤、出血、血肿、产褥感染的几率(23.5%)小于阴道助产(49.0%),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分娩的胎儿围产儿死伤率(0.0%)低于阴道助产(32.7%),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阴道助产相比,剖宫产处理脐带脱垂,产妇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围生儿死伤率较低,在符合剖宫产指征时建议采用剖宫产处理脐带脱垂。
脐带脱垂;阴道助产;剖宫产;临床
据国外报道,脐带脱垂的发生率为0.14%~0.62%,国内调查为0.4%~10%[1],是产科较为罕见的并发症中的一种,对母婴安全均有较大威胁。临床上处理脐带脱垂的常用方法有阴道助产和剖宫产[2],对于这两种方法的临床效果看法不一。本次研究旨在观察阴道助产与剖宫产处理脐带脱垂的临床效果,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自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胎儿脐带脱垂患者100例纳入此次研究。产妇年龄23~35岁,中位年龄(28.67±1.54)岁;初产妇57例,经产妇43例;孕周30~41周;不定期检查34例,定期检查66例。
1.2 方法
检查产妇骨盆大小、扩张程度、胎方位。胎儿存活的前提下,依患者宫缩情况、宫口开大程度、胎儿情况、胎先露高低等决定患者分娩方法。对于宫缩较好且宫口开全S≥+2,能够在预期短时间内阴道分娩的患者行阴道助产分娩;对于胎先露位较高、宫口没有开全,不能再预期短时间内经阴道分娩的患者行剖宫产术分娩。最终行阴道助产49例,剖宫产51例。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产妇组织损伤、出血或血肿、产褥感染情况,围产儿死伤率。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产妇结局
行剖宫产分娩的产妇分娩后发生组织损伤、出血、血肿、产褥感染的几率(23.5%)小于阴道助产(49.0%),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结局比较 [n(%)]
2.2 胎儿结局
剖宫产分娩的胎儿围产儿死伤率(0.0%)低于阴道助产(32.7%),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胎儿结局比较 [n(%)]
3 讨 论
脐带脱垂是分娩中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引起脐带脱垂的原因主要有多胎、早产、羊水过多、脐带过长、胎头高浮、胎位异常等,若不及时处理[3],可造成胎儿死亡,存活者也会因宫内缺血缺氧出现各种各样的并发症。
为挽救胎儿生命,临床建议采用剖宫产处理脐带脱垂,但有人认为脐带脱垂不一定会导致胎儿窘迫[4],比较倾向于阴道助产。倾向于采用剖宫产处理脐带脱垂的人认为,脐带脱垂严重影响胎儿健康,一旦错过手术时机,会给胎儿造成智力发育不良、残疾等难以弥补的后果[5]。长期以来,采用剖宫产和阴道助产处理脐带脱垂的临床效果孰优孰差存在争议。本次研究旨在比较剖宫产和阴道助产处理脐带脱垂后母婴结局的不同,观察两种分娩方式的临床效果。
研究结果显示行剖宫产处理脐带脱垂,产妇分娩后发生组织损伤、出血、血肿、产褥感染的几率为23.5%,阴道助产产妇同类发生率为49.0%,行剖宫产处理脐带脱垂产妇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行剖宫产处理脐带脱垂胎儿围产儿死伤率(0.0%)低于阴道助产(32.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与阴道助产相比,剖宫产处理脐带脱垂,产妇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围生儿死伤率较低,在符合剖宫产指征时建议采用剖宫产处理脐带脱垂。
[1] 钟丽红.50例脐带脱垂的临床分析[J].现代医院,2012,12(8):90-91.
[2] 叶丽明.脐带脱垂2 0例分析和护理[J].浙江临床医学,2004,6(2):153-154.
[3] 钱志大.脐带脱垂3 0例临床分析[J].实用妇科杂志,2007,23(7):443-445.
[4] 倪 阳.不同分娩方式对脐带脱垂预后的影响[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5):99-100.
[5] 徐凤仪.脐带脱垂影响新生儿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3):1969-1971.
R717;R719.8
B
ISSN.2095-8803.2017.16.6.02
本文编辑:王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