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体育教学课堂上的“逆反”现象

2017-10-25冯占军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36期
关键词:逆反心理体育教学对策

冯占军

摘 要:体育教学过程是学生在身心两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过程,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在课堂上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最佳教学效果。而学生因心理、生理等产生的逆反心理,以及教师教育手段、方法、地点的不适当,往往影响课堂氛围,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应该引起方方面面的重视,特别是体育教师的重视,全方位考虑解决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喜欢体育课,喜欢体育锻炼。

关键词:体育教学 逆反心理 原因 对策

体育教学需要学生和教师的双向互动,才能有效完成体育教学目标,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如果在体育教学课堂上,出现学生不听讲,不听指挥的逆反心理现象,说明师生关系出现了矛盾。分析学生在体育课中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以保证学生心理过程的正常进行,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1]

一、高职学生产生逆反的原因分析

1.教师的业务不熟、缺乏创新意识

教师的业务水平是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有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示范动作不规范,教学手段不新颖,课堂气氛不活躍,教学内容不生动,大大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质量,也使学生失去兴趣。大部分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钻研不深,没有“终身学习”的紧迫感,上课年年老式样,节节搞放羊,缺乏新意,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的期望值逐步减低,最后产生“逆反心理”。[2]

2.课堂组织陈旧、教学方法不当

目前,个别体育教师在教法中比较单调、陈旧。课堂环节还是准备部分:整队、报数、慢跑、徒手操;基本部分:按进度学习、复习教材中规定的内容;结束部分:放松、小结、布置作业。长此以往,学生感到体育课枯燥无味,丧失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教学方法简单,态度粗暴,不能根据不同学生不同层次科学选择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一部分同学对体育课越来越冷淡,体育课也自然没有了它的“乐趣”可言,慢慢就会形成学生对体育课的“逆反心理”。

3.了解学生不够、教学要求过高

“教”与“学”是双向反馈的关系,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对教学管理“度”的把握有直接影响。学生之间是有个体差异的,课堂教学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全部学生都能从运动的进步和成功中享受运动带来的愉悦,也是我们的教学任务和责任。在教学中,如教师不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与素质水平,上课时安排的运动量太大,或练习的难度过高,或硬性规定完成的数量,学生感到没法完成,只好消极应付。而教师又强制其接受,这样便会使学生产生与教师相对立的情绪,形成逆反心理。

二、高职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我们在体育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在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所讲授的技术动作听不进去,练习也不积极、认真,甚至产生对抗心理。少数体质弱、基础差、技术水平低的学生表现更为突出。你说东、他向西;你说南、他向北;你说好、他说坏;经常与教师顶嘴、唱对台戏,老师不让做的动作偏去做,不按老师示范的动作要领掌握技术。上述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为“逆反心理”。[3]

现在有一些学校,学生整天生活、学习很紧张、很疲劳,神经都绷得很紧,文化课的考分成了学生的“命根”。好不容易有了一节体育课,从心理渴望“放松”一下。可体育老师又讲这、又讲那;指挥东、指挥西,捆绑得太严。当然使学生极不满意,这种情绪发泄出来就是与你“顶”着干了。

三、对学生逆反现象的解决方法

学生的逆反心理,常给体育教学工作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只有减轻和克服学生的逆反心理,解除师生的对立情绪,才能使学生由消极被动变积极主动,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1.充分了解学生,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直接面对的是学生。师与生的一切言语、行为都影响着师生关系的和谐,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要掌握相关的心理学知识,要充分认识“逆反心理”的心理实质,认真观察学生“逆反心理”的诸多表现形式和不同表现程度,及其时间和空间的差异,分析学生心理行为变化。要掌握扎实的教育学知识。要充分认识体育教学规律,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教学事端,科学地设置教学内容,准确的操作教学程序。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以教师的人格魅力、行为举止、言谈话语去影响学生,得到学生的尊敬。

2.做好心理辅导,正确指导学生生活

教师的任务不但是教学还要育人,体育教师也同样,不仅要教学生体育知识、技术技能还应成为学生生活的健康向导。教师要掌握有关知识,使学生了解不同年龄发展阶段的心理特点和发育情况,使学生了解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加强思想认识,有目的有意地调适和矫正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提高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如性格开朗和性格内向不同,男生与女生不同等,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对于学生的逆反现象,教师应做到不当众批评、不粗暴处理、不过份追究、和学生交心等。[4]

3.了解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体验成功

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不同的思维特点、不同的运动能力、不同水平层次,对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实效

要以学生的发展现状和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不断创造性地运用新颖灵活地教学方法,富于变化地组织体育教学,使教学过程充满吸引力,使学生在体育课中充分体现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进取动机。

参考文献

[1]李薇,李进.体育心理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邵伟德.体育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4-50

[3]李艳.体育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与克服办法[J].四川体育科学, 2002.25.

[4]王耀欢.高职院校学生对体育课逆反心理简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1.18.165.endprint

猜你喜欢

逆反心理体育教学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逆反心理
试析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
中职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浅析中学生逆反心理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