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联合培养生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协同创新教育模式研究
2017-10-25宋玉伟
摘 要:为了适应国家对生物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近些年来生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的招生人数在快速增减,设置的专业及研究方向也在不断增多。深入生物工程或者生物技术相关企业开展调研、明确社会需求,开展校企联合培养生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协同创新教育模式研究已经成为订单式培养高素质生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必由之路。同时,通过校企联合,互相反馈,信息共享等方式的研究可以对将来进一步完善和促进生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校企联合 生物工程 专业学位研究生
研究生专业学位是相对于研究生学术性学位而言的一种学位类型。我国开展研究生专业学位的教育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1]。
生物工程是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兴起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学科,90年代诞生了基于系统论的生物工程,即系统生物工程的概念。所谓生物工程,一般认为是以生物学(特别是其中的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和细胞学)的理论和技术为基础,结合化工、机械、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工程技术,充分运用分子生物学的最新成就,自觉地操纵遗传物质,定向地改造生物或其功能,短期内创造出具有超远缘性状的新物种,再通过合适的生物反应器对这类“工程菌”或“工程细胞株”进行大规模的培养,以生产大量有用代谢产物或发挥它们独特生理功能一门新兴技术。当前,生物工程应用领域日益广泛,涵盖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领域,在农业、医疗卫生、国防、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开展生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我国为了适应这种需要而设定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培养模式,其目的就是要促进高校以及众多生物科研院所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用的生物工程应用人才。
鉴于此,开展高校同企业联合培养生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取得双优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如何加强二者的有机结合?采用什么样的培养模式?如何培养双优型生物工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这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目前,尽管有不少关于这方面的报道,但是要形成一套比较合理的,行之有效的培养体系还需要不断地完善。该研究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主要依托南阳师范学院和南阳市本地一些与生物有关的企业为研究基地,通过调研和实践,寻找和发现适应于的当地发展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一、融合高校和企业平台创新“教学+研究基地”培养新模式
校企合作是国家为了提高应用型专业学位的素质所提倡的一种多元化培养途径。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许多企业并不很愿意接受所谓的“生手”。他们需要的是能够直接开展工作的熟练工人,但是我们可以对他们进行国外先进理念的教育,倡导合作教育的好处。鼓励企业同高校进行合作,建立合作研究基地,一些教学课程可以安排在企业进行,承担一部分费用,激活这种合作意向。这种教学和研究基地的合作一方面减少企业对员工培训的经费,另一方面也避免的高校建立更多的校内实习场所,是一种双赢的培养模式。
二、倡导先进科研成果同企业发展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目前,许多生物企业往往都停留在传统产业技术层面的开发和利用,这些产业的不仅粗放,而且附件值还比较低。通过我们的课题研究,密切了本地企业同高校的合作,尤其是把较为先进的生物技术带进企业,开阔了他们眼界和视角,对企业的将来发展设定了长远目标,激发了企业的发展潜力。通过这种知识和应用的融合一方面有利于高校科研成果的产出,提高生物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另一方面也有效的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为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了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
三、健全双导师制培养生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体系
双导师制培养研究生是近几年校企合作培养的重要模式。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发现在双导师制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中一个重要的缺陷就是学生成了夹心层,校企两位导师由于不同的工作背景在指导学生时往往会导致学生左右为难,不知听谁的。经过我们的调查研究基本上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定期让两位导师互相学习和交流。不仅要求学生要到企业去,而且校内导师也要到企业去,以便熟知实习企业的各种设备和平台,掌握产品开发和生产的流程。同时,企业导师也应该到高校去学习先进的理论和技术,以便更好地适应培养学生的需要,做到不仅会应用而且还懂前沿。
四、完善课程培养体系切实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对企业的深入调研,我们掌握企在需求人才方面不僅需要专业好,而且个人素质也需要更全面些。除了本专业的学习,我们还在培养方案中添加了许多同生物工程不太密切的课程,诸如心理学、演讲与口才、交往论坛、诚信互动等平台,计算机办公技术培训课程等。看似无关的课程,其实对于这些研究生很快融入企业,发挥自己专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五、存在问题及建议
尽管通过对多家生物工程及技术相关的企业进行了深入的调研,探索了一些校企合作培养生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一些方法,但是在研究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企业类型复杂,管理人员多样,进行合作对接和调研形式较难形成统一的模式;对人才需求偏重的方向差异导致进行校企合作的双元制培养模式灵活多变;制定出能够适应于全社会生物相关企业需求的高校课程体系存在一定的难度。对于解决上述问题比笔者也有一些克服的建议,如尽可能采用不同的联系方式和交流方式,如熟人引见,合作开发、难题合作公关等拉近校企合作的意向,为开展双元制培养提供良好的合作前体;可以根据企业所需提前商量,实行订单式培养生物工程专业学为研究生;尽可能建立企业需求的共性课程培养体系,如对学生进行除了生物技术方向有关的课程进行教学外,还要对其进行心理、道德、交际、计算机等社会适应和应用能力较强的科目进行培训。
参考文献
[1]肖国芳.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7
[2]郑江英等.共建研究生创新基地校企合作共同发展.中国电力教育,2011,1:44-47
[3]伍新等.校企合作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困境及对策研究.科技风,2016,8:150
作者简介
宋玉伟(1974— ),男,汉族,河南淅川人,生物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植物生理及分子生物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