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究

2017-10-25杜又强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36期
关键词:经济管理人才培养高校

杜又强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对人才的定义已经不适合现在社会的发展要求。而经济管理类专业是应用型较强的专业,培养经济管理类人才是高校所应承担的巨大使命。大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背景,还要有较强的应用实践能力以满足市场对于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高校 经济管理 人才培养 意义 策略

引言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培养符合大众要求、社会需要的人才成为各行各业都亟待解决的问题。不论是个人利益的考虑还是社会未来的发展,选择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大學生在高校总人数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国家对经济管理类人才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多样化、适合社会发展和适应强竞争力的人才。高校在培养人才时应注重学生实践方面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学习、实践、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以适应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个人提升的需要。因此,本文探析了高校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关于培养高校经济管理类人才的策略。[1]

一、高校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意义

培养人才是在一定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过程。现代社会需要全方位,多方面的人才,我们需要培养大量高素质、强能力的人,以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同时,对于个人的发展来说,高校完善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拓宽学生的知识眼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其适应社会、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力,为学生之后的发展奠定基础。[2]

现代经济管理类学生在高校学生中占有很大的部分,注重对高校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对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但现在高校的教学中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专业指向性弱,人才培养设置不合理,理论不能完全切合实际等。这些问题既是高校本身管理模式的缺陷,又是学生自身急功近利的结果。因此,高校有责任也有义务去改变这种现状,为学生未来的发展负责,也是为社会未来的发展供应人才,让学生能够真正成为有用之才,为社会做贡献。[3]

二、高校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策略

1.以应用型人才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现代社会培养的人才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培养既有知识又有能力的人才,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以适应社会未来的发展需求。高校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应注重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让学生不再仅限于书本知识,而是能够把自己的知识转化成实际技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高校教师能够精心设计教学课程,考虑到学生全方位能力的培养,更多地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使学生在国际化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除此之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以应用实践教学为主导,极力构造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实践的过程,不做“书呆子”。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要打造厚基础、宽领域、强基础和深专业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知识、能力与素养的综合水平,在课内外的实践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不断完善与发展自我,培养具有宽视野、高眼界、创新能力强、专业技能硬的新型应用型人才。

2.利用高校工厂的优势,构建完善的实习基地

高校工厂是高校学生联系学校与社会的纽带,它依据学校的教育教学要求创办,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实习机会与平台。同时,高校工厂也会引进大量先进的技术与工作模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得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式。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经济管理类专业比较灵活,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高校应与社会相结合,培养出有利于经管类专业自身发展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实践中践行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高校工厂这一基地的锻炼与培养。因此高校工厂应结合社会的发展需要与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在多元化的交流与训练中,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经济管理类专业是一门很看重实践的学科,因此,为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实习实践平台十分重要。许多学校实习平台准备不充分,设备不完善,使得学生不能达到锻炼自己的目标。因此,高校应加大对实习基地时间、精力和金钱的投入,建立健全实习基地的建设管理制度,并采用现代化技术,如多媒体、数据库等方式,完善实习基地的建设,让学生能够在更好更完善的平台得到锻炼,也让其自身的能力也可以得到大幅度的提高。[4]

3.以教学的质量为保障,提高教学模式规范性

高校毕竟是以学习为主,教师的教学质量仍然是学生最应关注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在保障自己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去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培养高校经济管理类人才,最重要的是打好学生的专业基础,让学生在有着过硬的专业本领的基础上去不断发展完善其他方面的能力。而要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不仅要提升高校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和知识技能,更应让教师学会如何将知识传授于学生,学会与学生进行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

教师应提高教学的质量,学校应完善教学的模式,提高教学模式的规范性。科学、合理的教学形式可以更好地促进学校的教学步入正轨,发扬好的东西,摒弃缺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高校要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社会发展的因素,以加强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更快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结语

高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而经济管理类专业在高校的学生比例中又占有很大的一部分,因此高校建立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的模式对整体提高高校学生的素质有很大的帮助。高校应以应用型人才为导向,利用高校工厂和实习基地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期培养出能顺应国际形势变化、社会发展需要的全方位、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国政. 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经营管理者,2015,(35):428-429.

[2]袁红. 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10):179-180.

[3]苗雨君,陈红梅,齐秀辉. 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13,(34):71-72.

[4]薛玉玲. 高校经济管理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J]. 经济研究导刊,2013,(11):211-212.endprint

猜你喜欢

经济管理人才培养高校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