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风险及对策研究
2017-10-25程涛
程涛
[摘要]慕课在引入思政课的同时,其所存在的风险和伴随而来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意识形态教育理念的削弱是慕课自身所隐含的风险所在;形式化、同质化是慕课的风险所在,而各大高校间多样性和地方特色性的教学风格将最大程度受到抑制;思政课教师队伍也会因此而不稳定。充分关注形式与内容、虚拟与现实、一与多这些风险,才能扬长避短,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政课上得到更好的传播。
[关键词]慕课;思政课;风险;对策研究
当前,国内一些高校的教改议程中明确了慕课引入高校思政课的探索,其关注点在于慕课的以下优势:国内外名校师资力量的共享,从而弥补自身师资以及课程建设的不足;教师与学生可以自由的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平台讨论,及时的互动解答,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解决传统课堂因课时不足而缺乏互动的问题。这是慕课的技术优势所在,但其风险和隐含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本文将着重分析慕课引入的风险,如何扬长避短,规避这种风险。
一、意识领域的风险
慕课本身的意识形态风险极有可能削弱思政课较强的意识形态性。
(一)西方文化霸权的输出表现
经济全球化的同时,教育也迎来了全球化——慕课这种教育方式就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自身在教育、资金技术方面的实力向发展中国家输出教育资源。西方国家在输出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也巩固和强化了自身在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教育地位,而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将受到极大的冲击。多年以来,西方国家所拥有的世界话语权、西方中心思维方式正是凭借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知识技术上的垄断地位而获得。慕课的出现再次提供了一种技术支撑来传播西方的主流价值文化。国外某些人文社会学科内容,“存在着歪曲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丑化我国的民主形象的现象。极易使青年学生已经初步建立的对民主政治的认识发生动摇和质疑,严重消解了青年学生对我国民主制度的正确认知”。大学生面对这些西方慕课内容,必将会削弱本国的民族文化认同感,而这些恰好与思政课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形成反向拉力,弱化思政课较强的意识形态性特点。
(二)资本的商业化运行存在着不稳定因素
慕课教学资源的维护与更新需要商业化运行来支撑,商业化资本看中的是利益最大化,因此,面对利益的诱惑信息来源较为复杂,大大降低了意识形态的可控性教育。美国的edX、Udaeity、Coursera是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慕课平台,但三者均是营利性教育机构由风险基金直接投资控股。所以,寻求高额的利益来促进慕课的发展是商业资本的核心之意。商业资本支撑慕课发展的同时也会衍生出一系列的商业项目,而这些项目大部分是带着有利可图的目的来寻找私有买主。在国外,大学校长以及董事会成员正是洞察到了慕课商机,才开始探索相应的营销模式,从而获取高额商业价值利润。商业不同于教育,一个看重利润最大化,而后者注重培养人才。两者目的很难相一致,且因为商业化增加了很多不确定的复杂市场因素,未知、难控的风险也伴随而来。
(三)削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风险
思政课的教育理念在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这一点未必与慕课的优势相吻合。首先,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是高校思政课的最终目的。而慕课只是依靠技术手段来获取更多的知识,人才的培养不仅仅在于知识的获取,更多的是一种情感、品质、意志的培养。“思政课不是纯粹的知识之学,它还要求有对价值观与生活的感受,使学生能真正地拥有美感与道德善良”因此,学生人格的培养、价值观的塑造,陶冶情操是思政课教学核心所在。其次,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政课所肩负的使命。知识的获取与积累可以通过慕课这个必要条件,但知识转化为价值就需要更多的充分条件,价值信仰观念的形成并不完全依赖于知识的获得。实质上,西方某些慕课教育思想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所起的是一种无助甚至削弱的效果。单纯地依靠技术,将思政课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将知识转化为信仰,这种简单的思维倾向并不利于大学生成长的培养。
二、慕课的引入——形式的风险
运用中国特色宣传中华民族主流价值观念——利用慕课平台,构建中国特色思政课的内容是应对西方慕课冲击的最有力方式。慕课的教育全球化对于国内高校来说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场挑战,如何应对?在这过程中会隐含怎样的风险?
(一)同质化现象的泛滥
慕课平台可以共享国内外众多高校的优质课程资源,但随之而来的便是课程的同质化现象。同听同一个名师的慕课视频内容固然有助于传播和解读权威流行思想,但思政课多学科、多样化的背景解读也会因此而遭到抹杀,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涉及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史学等多方面的内容。现实的教化作用在大学生的价值形成、思想成长方面是不可被忽视的。高校年轻教师的生存发展空间也会因“名师慕课”效应而不断萎缩,其新颖观点、思想无人问津。
具有本校特色的思政课也会因“名师慕课”效应而抑制其发展。国内各大高校所属地区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动态思政教学内容,这也体现了传统课堂之外的思政教育灵活多样的特点。但在“名校慕课”面前,地方特色课程却显得“弱势”和“弱小”,甚至面对强大的名校冲击不断的退缩,消失。
(二)形式化的风险
面对慕课教学形式,学生必须拥有对知识的渴望、自我管控的意志力,因为慕课是一种无约束监督的学习方式。因而,这种学习模式只适合于能够自我管控的学生,倘若,管控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被动的参与其中,必将流于一种学习上的时髦、时尚形式。慕课网络教学对于自我管控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考验,需排除外界的干扰,自觉持续的关注慕课教学视频内容,否则,就是流于形式,各行其是。课堂教学具有面对面的直接性特点,倘若,教师的精彩发挥都无法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录制较为固定的慕课视频既人机交流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呢?学习兴趣的缺失,自觉性较弱,最终导致慕课教学流于形式化。endprint
三、慕课的引入——教师队伍的分化
思政课老师承担着本校思政课的教学任务,慕课的引入对于思政课教师有何影响?这是一个必须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教师队伍建设的影响
国内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任务繁重,师资不够的情况下聘请非专职教师教学的问题。此时,引入慕课缓解师资力量的不足,也许是一种解决办法。但一系列的问题也就伴随而來,现有的思政课教师是否还需要?现有的师资队伍是否会压缩还是让其转到其他工作岗位。既然有了名师的慕课教学视频,那么学校是否会削减学科课程建设的投入呢?导致学科建设资金和已有师资力量向专业课倾斜,若长此以往,必将带来思政课教师队伍不稳定的风险。
(二)教师队伍的分化
由于慕课的引入,思政课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只需定期的辅导、讨论或者平台互动、定期的管理维护下慕课资源。不难看出,此时的教师已经演变为慕课视频的助教,技术人员。而教师也会因此而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自我认同感下降,内心的边缘化,被忽视的感觉油然而生。教学效果也无从谈起。倘若,自己录制慕课视频,那后期的视频制作剪辑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这是一种新的高要求,工作强度也会增加。由于慕课的引入,此时的思政课老师不仅需要录制和制作慕课视频,还需学会网络维护管理处理与技术相关的问题,最终,还需在慕课平台上聚精会神的与学生网络互动。
由于慕课的引入教师队伍也必然会产生分化。慕课的录制必须由团队来完成,团队必须进行分工,既然分工,那么谁来主讲,谁来辅导学生课后答疑,谁来维护网络平台等。这就是由于慕课而带来的教师队伍分化问题。主讲老师在慕课光环下,逐步演变为慕课时代的主讲明星,将会拥有更高的明星平台或者更多的平台建设资金。与这些慕课名师相比,多数普通老师由于缺失了这个慕课平台,而更多的是被边缘化,教师角色也被慕课所取代。成为慕课明星教师的助教;长期的维护慕课网络平台。这无疑是在分化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教学效果更无从谈起。
四、慕课引入的对策研究
面对这一现代技术下的产物——慕课,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其所隐含的诸多风险,积极地研究对策,处理好名校名师慕课与本校普通教师教学的关系,既要更新教学内容,同时也要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来为自身教学服务,理清慕课虚拟课堂与传统现实课堂之间的关系。无论是传统实体课堂还是虚拟的慕课教学,新颖的教学内容才是教学效果提升的关键所在。传统课堂是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阵地,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任务。传统课堂效果的好与坏,是生成而非既成。教学内容相同,但主讲教师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同样的老师,面对不同的学生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也不一样。因此,传统课堂的魅力应注重师生问面对面的交流沟通,授课魅力与学生莫逆之心融为一体,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这场人心、入脑、入灵魂的教学情境。
传统课堂必不可少,但优质的慕课教学内容也可作为教学补充。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使传统的思政课教学由课堂延伸至网络,由校内延伸至全国。慕课的引入须遵循思政课教学规律,才能使各高校学生共享慕课优质教育资源,完善丰富思政教育形式,形成便利的自由自主学习方式,最终实现生活中泛在学习的新常态。
(责任编辑:章樊)endprint